Workflow
《毕业歌》
icon
搜索文档
记录山河破碎艰难时刻 穿越烽火的歌曲成为抗战历史中宝贵的“有声记忆”
央视网· 2025-09-02 15:42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作用 - 抗战歌曲是抗战岁月中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战歌,以音符为刀枪、旋律为号角,用于唤醒民众和鼓舞斗志 [1] - 这些歌曲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集体记忆 [1] - 抗战歌曲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艰难时刻和浴血奋战的逆行冲锋,成为宝贵的"有声记忆" [11] 代表性歌曲《松花江上》 - 现存最早的《松花江上》老唱片是1939年灌制的电声版本 [3] - 作者张寒晖目睹大量东北军民流亡关内后深受触动,一夜之间创作歌词并采用民间小调谱曲 [3] - 歌曲采用如泣如诉的慢板,像结冰的泪,封存了千千万万东北同胞的失家之痛 [3] 代表性歌曲《毕业歌》 - 《毕业歌》以其激昂旋律和青春气息成为青年投身救亡运动的精神号角 [5] - 田汉的歌词充满号召力,呼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聂耳采用进行曲风格使旋律铿锵有力 [5] - 歌曲最初作为电影《桃李劫》插曲,后迅速成为全国青年运动的"战歌",激励青年舍命请愿或投笔从戎 [7] 代表性歌曲《大刀进行曲》 - 23岁青年麦新在1933年长城抗战后创作此曲,将金属碰撞声炼成旋律,以没有修饰的嘶吼喷涌中国军民的血性 [9] - 歌曲的诞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壮举的鼓舞和讴歌 [9] - 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和信心 [9] 抗战歌曲的当代价值 - 抗战歌曲在战时发挥作用,在后世不断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11] - 这些穿越烽火的歌曲传承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 [11] - 《毕业歌》的价值在于让青年意识到要为民族争存,而非仅追求个人功成名就 [7]
首都大学生用艺术弘扬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8-17 08:38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 [1] - 活动由14所首都高校学子参与,通过艺术形式致敬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 [1] - 活动是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 [2] 演出内容 - 北京师范大学以歌曲《有我》拉开序幕 [1] - 中国传媒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朗诵和《保卫黄河》合唱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演绎《山河铭记》,朗诵赵一曼、左权家书 [1] - 北京大学学生表演《毕业歌》,展现青年学子抗日决心 [1]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代表演唱《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并运用AI技术复原建校初期影像 [1] - 导演谢飞与高校学生代表诵读谢觉哉1945年创作的七律《晨起偶成》 [2] 特别环节 - 播放短片《战场上的音乐家》,特邀98岁音乐家陈复君、95岁音乐家罗昌遐讲述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历程 [2] - 短片《胜利的那一天》记录101岁抗战老兵刘茂盛回忆浴血奋战经历 [2] 学生反响 -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韩宜彤被赵一曼家书中"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内容深深打动 [1] -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表示当代大学生应以知识为弹药、创新为武器,在无形战场上赢得"攻坚战" [1] - 在场学生认为铭记历史是为了让青春更懂担当,而非延续仇恨 [2] 活动后续 - 活动内容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 [2]
抗日英雄谱丨每个音符都是射向侵略者的子弹!他为“新的长城”奉献生命绝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0 10:13
聂耳生平与创作背景 - 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中医家庭 自幼展现音乐天赋 [5] - 1927年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影响 思想觉醒并立志改造社会 [5][7] - 1928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人生与革命事业紧密关联 [7] 音乐创作理念形成 - 1930年因学生运动被通缉 逃难至上海后加入明月歌舞剧社 [9][11] - 批判剧社脱离现实的靡靡之音 主张创作抗战革命音乐 [11][13] -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新音乐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文艺斗士 [15] 代表性作品与影响 - 1934年深入工厂码头采风 创作《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反映工人阶级的歌曲 [17][19] - 《毕业歌》激励青年投身革命 《卖报歌》反映底层民众生活 [19] - 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 音符蕴含抗日救亡精神 [1][21] 历史地位与传承 - 《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唱全国 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精神象征 [1][21] - 1949年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1][22] - 作品被评价为"射向侵略者的子弹" 奠定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精神基调 [22]
奔腾的旋律奏响 让人热血沸腾 上海夏季音乐节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传递和平之声
解放日报· 2025-07-14 10:01
音乐会概况 - 上海交响乐团和回声节日合唱团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音乐会 [1] - 音乐会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作曲家邹野汇编世界经典反战旋律 [1] - 音乐会通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五地广播直播 [1] - 这是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闭幕音乐会 [1] 演出曲目 - 开篇为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该作品是二战中最广为流传的交响作品之一 [1] - 演出曲目包括《歌唱第聂伯河》《啊,朋友再见》《长城谣》等经典反战旋律 [1] - 《歌唱第聂伯河》是苏联二战时期的代表歌曲之一,广泛流传于战时与战后的东欧 [1] - 演出还包括《阵亡者的挽歌》《博吉上校进行曲》《雪绒花—翻越每座山丘》等电影配乐片段 [1] 中国抗战音乐 - 间奏曲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主题改编 [2] - 《长城谣》《毕业歌》《救国军歌》《延安颂》等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家爱国热情的真实写照 [2] -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上海,从抗战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 邹野在《义勇军进行曲》前创作了一段交响合唱,音乐如同四面八方的风不断聚拢 [2] 音乐会意义 - 音乐会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1] - 余隆表示希望通过音乐和电波连接时空,回望历史,放眼未来,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 [2] - 全场千余名观众齐声高唱国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