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论》
icon
搜索文档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书里书外)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 马列著作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出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成功的关键法宝 [6] 早期传播与组织建立 - 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通过《新青年》杂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观”概念并树起旗帜 [2][3] - 1920年,陈独秀与李大钊秘密筹划建党事宜,即“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别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和共产党早期组织 [3] 关键著作翻译历程 - 郭大力与王亚南在战乱中坚持翻译《资本论》,1928年首卷译稿毁于战火,1934年重启翻译并于1938年8、9月间首次出版完整三卷中译本 [4] - 成仿吾一生5次翻译《共产党宣言》,跨越1927年、1938年、1945年、1953年及上世纪70年代,最终在中央党校印出结构完整、用语规范的译本 [5] 人物贡献与精神传承 - 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倾注心血于马列主义传播,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中牺牲 [2][3][4] - 翻译工作者如郭大力、王亚南、成仿吾等在极端条件下坚持工作,其译作和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燃灯者” [4][5][6]
经典常谈丨“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优良文风必须始终立足现实、回应现实。马克思明确指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 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 识"。他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商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无一不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密 切关联。恩格斯同样反对任何脱离实际的政治空谈,认为沉溺于空洞的革命辞藻只会削弱政党的理论水 平和行动能力。在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恩格斯不仅深入工人中亲身体验、直接交流,还广泛 援引各类官方与非官方文献,以扎实的实证精神确保论述的真实性与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立场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一边,其理论天然带有深厚的人民情感。恩 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以真挚笔调写道:"我很想在你们家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 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这样的语言极大增强了理论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样极具张力的 表述,深刻揭露了原始积累的本质。正是这种情理交融的文字,使科学理论更容易打动人心、凝聚共 识。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注重文学手法 ...
经济学范式的四次“转换”和“综合”|新京报中文学术文摘
新京报· 2025-09-17 09:32
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遵循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结构,即经历常规、反常、危机和革命四个阶段,其革命本质表现为范式转换 [9][12][13] - 然而,经济学的发展展现出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殊规律,其理论变革是通过范式转换与范式综合这两个交替进行的阶段最终完成的 [19] - 文章通过回顾经济思想史上的四次重大变革来论证这一观点,并指出第四次范式综合目前仍在酝酿之中 [19][97] 经济学范式转换与综合的历史回顾 第一次范式转换与综合 - 第一次范式转换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标志是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颠覆了前古典经济学的“财富管理”范式,创立了古典经济学的“财富生产”范式 [20][26] - 第一次范式综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标志是1848年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出版,将“财富管理”与“财富生产”范式整合为一个并行不悖的理论分析体系 [32][34] - 此次变革的时间节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起止高度吻合,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39][41][42] 第二次范式转换与综合 - 第二次范式转换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标志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范式,提出了“主观价值”范式,被称为“边际革命” [43][49] - 第二次范式综合发生在19世纪末,标志是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将“客观价值”与“主观价值”范式有机整合,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51][52][54] - 此次变革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完全同步,反映了电气化时代人类开始更多关注自身精神世界,以及科学方法对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60][62][63] 第三次范式转换与综合 - 第三次范式转换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标志是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确立了“宏观分析”范式,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65][66][71] - 第三次范式综合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标志是1947年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的出版,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范式整合,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 [72][74][76] - 此次变革的时间节点分别与1929-1933年大危机和1946年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度重合,反映了对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反思以及全球经济中心向美国的转移 [79][82][83] 第四次范式转换与综合(进行中) - 第四次范式转换发生于21世纪初,标志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表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分析”范式开始面临“非理性分析”范式的严峻挑战 [84][87][88] -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分析”范式在20世纪30至60年代经历“常规阶段”后,于60至80年代进入“反常阶段”,80年代至20世纪末进入“危机阶段”,最终在21世纪初迎来“革命阶段” [89][93][94] - 第四次范式综合仍在酝酿中,预计将把“理性分析”和“非理性分析”融合于一个以“行为人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97]
长江书店回来了 98年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里首发
长江日报· 2025-08-08 08:26
历史背景与开业情况 - 长江书店于1926年11月开业 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开设的第一家书店 主要经销马克思和列宁著作及进步书籍 同时发行《向导》《中国革命》《群众周刊》等革命刊物[1] - 书店在1927年7月因大革命失败被查封 其间出版了50余种革命书籍 成为重要的革命思想传播平台[1] - 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革命(一)》(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于98年前在该书店首发[1]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 书店开业后广受欢迎 从上海和广州转运来的书籍三天便销售一空 反映民众对革命思想和进步知识的强烈渴望[1] - 书店被党史专家视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的卓有成效的体现 彰显革命理论传播的重要性[1] 改造与重新开业 - 2022年江汉区决定对长江书店原址进行改造 以传承红色文化和唤醒历史记忆[1] - 书店于2023年8月7日重新亮相 成为集红色文化展示、书籍展售、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文化空间[1] 空间布局与功能 - 书店一楼进门处设有显眼书籍摆台 陈列《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3] - 二楼设置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专题展区 系统展示其深入群众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 - 三楼引入江汉区图书馆的金桥书院 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3] - 四楼设有活动交流空间和江汉区独有的"安静书桌" 营造静谧氛围[3]
经典常谈 |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关键要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用性 -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般原理在1872年时仍然被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但需要根据历史条件进行实际运用的调整[1] -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科学理论必须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法论[1] 理论来源与发展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 - 马克思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最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2] 历史发展观与方法论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世代更替[3] - 理论思维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不断更新[3] - 技术革命时期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3] 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 - 马克思主义包含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属性[4] - 马克思在不同著作中从多角度论证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守"实现共产主义"之正,创论证方法之新[4] 理论实践结合 -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满足该国需要的程度[5] - 理论必须与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结合才能推动发展[5] 当代发展要求 -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6] - 新时代需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6] - 在守正中把稳方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