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
搜索文档
治标还是治本,探求价格低迷背后的原因|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06 21:14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价格持续低迷的困局不能单纯依赖宏观经济政策解决,需要从供需两端进行结构性改革 [2][3][6] - 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价格低迷的核心原因,需要通过稳就业、稳房地产、重构市场出清机制等多维度措施破解困局 [4][5][6][7] - 政策建议包括财政政策从"重投资"转向"重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及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退出机制 [7][8][10][12] 需求端分析 - 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不增或下降导致消费难以起色 [4][5] - 年轻群体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下滑表现为劳动时间缩短导致加班费减少,以及年收入30万-80万元的中产阶级工资水平显著下降 [5] - 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预期收入下降,居民为应对不确定性提高储蓄率抑制消费 [5] - 投资需求不足表现为企业部门因市场低迷和"内卷"加剧导致营收下滑、利润压缩,地方政府因土地出让金减少和财政纵向失衡导致投资能力下降 [6] 供给端分析 - 产能过剩是"内卷"现象的直接体现,背后深层次症结在于市场出清机制的缺失 [6] - 价格下跌未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淘汰过剩供给,特殊体制导致企业"活不活,死不了",优胜劣汰机制失灵 [6] - 部分国有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力密集进入热点产业导致过度供给,在预算软约束下对价格信号不敏感形成"僵尸产能" [10] - 地方保护主义通过贷款展期、税收返还等方式延缓低效企业退出,人为阻断市场出清 [10] 政策建议 - 稳价格关键是稳收入,稳收入核心是稳就业,稳就业基石是稳企业,需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和切实保护民营经济改善营商环境 [7] - 财政政策应由传统"重投资"转向"重消费",通过发放消费券、财政补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方式"投资于人" [7] - 急需在房地产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出台密集政策,地方政府应更旗帜鲜明地放开限购限贷措施 [8] - 构建市场出清机制需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硬化预算约束,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在更多领域引入竞争政策 [10][12] - 若能在"十五五"期间将价格水平推回约2%的温和上涨区间,可为年均5%左右的潜在增长提供名义支撑 [12]
杨瑞龙:稳价格关键是稳收入,提振消费的关键是增加收入
和讯· 2025-10-06 12:17
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 - 宏观经济基本面在底部徘徊并处于探底之中,具体表现为CPI连续三年左右在零左右徘徊,PPI持续负增长,国民总支出平减指数连续8个季度为负 [4] 价格持续低迷的原因:需求端 - 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抑制消费需求 [5] - 年轻群体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下滑,表现为劳动时间缩短导致加班费减少,或工资水平下降,尤以年收入30万-80万元的中产阶级收入降幅显著 [5] - 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预期收入下降,居民为应对不确定性倾向提高储蓄率,从而抑制消费 [5] - 投资需求不足表现为企业部门投资减弱,市场低迷与内卷加剧导致企业营收下滑、库存累积、利润压缩,叠加资产负债表恶化和预期转弱 [5] - 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下降,受房地产下行影响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收大幅减少,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财政亏空严重,加之制度约束削弱投资激励 [5][6] 价格持续低迷的原因:供给端 -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是内卷现象的直接体现,其深层次症结在于市场出清机制缺失,价格机制未能有效淘汰过剩供给 [6] - 特殊的体制原因导致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企业活不活死不了 [6] 促使价格反弹的路径 - 稳价格关键是稳收入,稳收入核心是稳就业,稳就业基石是稳企业,需企业具备可持续盈利能力和扩张意愿以带动工资性收入内生增长 [7] - 财政政策取向应由重投资转向重消费,强调投资于人,通过发放消费券、财政补贴及提升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等方式 [7]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稳就业和促价格回升有积极意义,因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主力军 [7] - 稳定房地产市场是稳投资、稳消费、稳预期的关键,需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出台密集政策,促进触底反弹 [8] - 内卷治理核心在于构建市场出清机制,关键在于健全企业退出机制或优胜劣汰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两大主体的退出意愿与能力 [8][9] - 部分国企凭借市场支配力及融资优势进入热点产业导致过度供给,在预算软约束下对价格信号不敏感,亏损后仍可获得支持,导致僵尸产能难以退出 [9] - 地方保护主义妨碍市场出清,地方政府常通过贷款展期、税收返还等方式延缓地方龙头企业退出,人为阻断市场出清 [9] 结构性改革方向 - 构建市场出清机制需推进三方面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硬化预算约束;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使其匹配;在更多领域引入竞争政策保障平等准入与退出 [10] - 扩张性政策可缓冲短期冲击,但无法替代结构性改革,稳定价格中枢需沿稳企业-稳就业-稳收入路径展开,并以房地产市场回稳修复各方资产负债表 [10] - 若能在十五五期间借助市场出清将价格水平推回约2%的温和上涨区间,可为年均5%左右的潜在增长提供名义支撑 [10]
楼市假消息漫天飞!王健林限高又解禁,老破小降价全是套路?
搜狐财经· 2025-10-02 10:40
短视频误导性内容分析 - 郎咸平教授团队对189个内容独立的短视频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宣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楼盘跌幅达40%至73%的说法为博流量而编造的谎言[1] - 误导性短视频被归纳为五大骗局,包括公寓降价骗局(52个案例)、老破小降价骗局(45个案例)、法拍房降价骗局(24个案例)、房产中介骗局(43个案例)和鼓吹楼市大跌崩盘骗局(25个案例)[1][4][6] - 具体案例包括:上海某短视频声称当地楼盘暴跌73%,但降价的实为公寓而非70年产权的正常住宅[1];广州某法拍房看似比市场价低80万元,但购房者需承担前房主拖欠的2万余元燃气费及滞纳金[4] 公寓与法拍房市场真实情况 - 公寓常以低价为噱头制造降价假象,但实际价格波动不大,交易成本极高,原价100万元的公寓涨至200万元,卖出时各类费用合计接近40%,业主几乎无利润[2] - 2025年数据显示,37%的法拍房存在未披露高额欠费,平均每套隐藏成本达房价的22%,部分物业公司会通过合法断水断电施压购房者[4] - 法拍房案例:王先生以360万元拍下一套法拍房,后续需缴纳240余万元税费(其中土地增值税210万元),总成本超600万元,远超市场价[4] 核心城市真实房价数据 - 过去一年北京正常住宅跌幅为5%至9%,上海为3%至15%,广州为8%至12%,深圳为2.4%至6.7%[8] - 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至8月数据显示:北京一手房下跌1.1%,二手房下跌4%;上海一手房上涨3%,二手房下跌2.3%;广州新房上涨0.02%,二手房下跌3.8%;深圳新房上涨0.9%,二手房下跌2.1%[8] - 一手房价格波动不超1%,二手房最大跌幅未超4%,与短视频宣称的“楼市崩盘”不符[8] 房地产市场核心矛盾与趋势 - 当前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缺失,以上海为例,房价与收入比普遍在15倍至40倍,年轻人需工作30至40年才能购房,而美国纽约等城市这一比例多在15倍左右[11] - 当前价格调整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均值回归”,房龄每年至少有1%的折旧率,二三十年房龄的老房子价格回调属正常现象[11] - 未来楼市分化加剧,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稀缺房源价格抗跌性强,大城市郊区及三四线城市房源因需求不足面临较大下行压力[21] 万达集团债务与经营状况 -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源于下属项目公司的经济纠纷,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52亿元[13] - 万达系各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70亿元,其中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有423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18.4亿元[13] - 为推动万达商管上市,王健林与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承诺2023年前上市,否则需拿出380亿元现金回购股份,上市受挫导致债务规模扩大[15] 房地产行业周期与展望 - 参考美国经验,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通常经历5年下跌期和5年震荡期,总计约10年才能进入新上升周期,当前市场或处于下跌周期尾部[19] - 若房价长期横盘,考虑到每年约2%的通胀率,10年后房产实际购买力将下降20%左右,叠加部分房源30%的跌幅,真实价值可能缩水一半[21] - 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购房者需摒弃“炒房致富”观念,优先考虑房产居住属性[21]
经济学范式的四次“转换”和“综合”|新京报中文学术文摘
新京报· 2025-09-17 09:32
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遵循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结构,即经历常规、反常、危机和革命四个阶段,其革命本质表现为范式转换 [9][12][13] - 然而,经济学的发展展现出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殊规律,其理论变革是通过范式转换与范式综合这两个交替进行的阶段最终完成的 [19] - 文章通过回顾经济思想史上的四次重大变革来论证这一观点,并指出第四次范式综合目前仍在酝酿之中 [19][97] 经济学范式转换与综合的历史回顾 第一次范式转换与综合 - 第一次范式转换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标志是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颠覆了前古典经济学的“财富管理”范式,创立了古典经济学的“财富生产”范式 [20][26] - 第一次范式综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标志是1848年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出版,将“财富管理”与“财富生产”范式整合为一个并行不悖的理论分析体系 [32][34] - 此次变革的时间节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起止高度吻合,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39][41][42] 第二次范式转换与综合 - 第二次范式转换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标志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范式,提出了“主观价值”范式,被称为“边际革命” [43][49] - 第二次范式综合发生在19世纪末,标志是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将“客观价值”与“主观价值”范式有机整合,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51][52][54] - 此次变革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完全同步,反映了电气化时代人类开始更多关注自身精神世界,以及科学方法对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60][62][63] 第三次范式转换与综合 - 第三次范式转换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标志是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确立了“宏观分析”范式,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65][66][71] - 第三次范式综合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标志是1947年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的出版,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范式整合,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 [72][74][76] - 此次变革的时间节点分别与1929-1933年大危机和1946年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度重合,反映了对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反思以及全球经济中心向美国的转移 [79][82][83] 第四次范式转换与综合(进行中) - 第四次范式转换发生于21世纪初,标志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表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分析”范式开始面临“非理性分析”范式的严峻挑战 [84][87][88] -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分析”范式在20世纪30至60年代经历“常规阶段”后,于60至80年代进入“反常阶段”,80年代至20世纪末进入“危机阶段”,最终在21世纪初迎来“革命阶段” [89][93][94] - 第四次范式综合仍在酝酿中,预计将把“理性分析”和“非理性分析”融合于一个以“行为人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97]
8月经济总体平稳,四季度稳增长政策需提前谋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30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5.3%的增长[1] - 8月经济数据回落但整体韧性仍存 主要受极端天气、信贷回落及政策真空期影响[6] - 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2% 制造业投资增5.1%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9%[6][7] 社会融资状况 - 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5693亿元 同比少增4630亿元[3] - 新增政府债融资13658亿元 同比少增2519亿元[3] - 新增贷款6233亿元 同比少增4178亿元 其中居民贷款增303亿元(短期增105亿/中长期增200亿)同比少增1597亿元[3][4] 部门信贷需求 - 居民部门消费意愿偏弱导致短期贷款同比少增611亿元 购房意愿不足致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000亿元[4] - 企业部门贷款增加5900亿元 同比少增25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4700亿元同比少增200亿元[4] - 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457亿元 同比多增325亿元[3] 消费市场表现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亿元 同比增长3.4%[7] - 体育娱乐用品和家用电器行业增速可观 主要受益以旧换新政策[7] - 餐饮收入受信任危机影响增速低于整体消费水平[7] 政策导向 - 四季度稳增长政策出台必要性增加 或考虑增发特别国债及开启政策性金融工具[2][8] - 十大重点行业(钢铁/有色/石化/机械/汽车等)稳增长政策将持续推出[6][7] - 货币政策侧重结构性工具 财政政策需加大力度 产业政策考虑放松限制性措施[8] 资本市场影响 - 上证指数逼近3900点 股市盈利效应推动非银存款增加[5] - 定期存款向活期转移推动资金活化 有助于扩大内需[5] -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有望扩大 支持外贸企业[8]
【数说经济】“反内卷”不会推动物价普遍上涨
经济日报· 2025-08-15 09:16
反内卷政策的本质与目标 - 政策本质是纠偏而非刺激 旨在重塑产业竞争逻辑 引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注重质量、服务和创新的健康竞争 [2][6] - 政策目标是治理部分领域低价无序竞争 而非推升物价 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市场供需结构优化 [2][6] 反内卷政策的具体措施 - 法律层面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 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为打击内卷式竞争提供法律依据 [3] - 政策层面通过《价格法修正草案》完善低价倾销认定标准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3] - 行业层面多个协会发布倡议或自律公约 呼吁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企业积极响应 [3] 政策对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 - 7月份PPI同比维持在-3.6% 但环比降幅从6月的-0.4%收窄至-0.2% 为3月以来环比降幅首次收窄 [4] - 政策通过抑制低价竞争和淘汰低效产能 部分修复企业合理利润空间 部分行业价格开始企稳 [4] 政策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 CPI整体偏弱 但核心CPI连续3个月回升 受益于汽车、家电等行业减少价格战及服务消费季节性回升 [4] - 政策对PPI改善作用初步显现 但对CPI直接影响有限 PPI向CPI传导机制不通畅 [5] 未来物价走势的关键驱动因素 - 物价合理回升关键取决于需求复苏力度与政策协同节奏 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仍不足 [5][6] - PPI回升难以直接带动CPI大幅上涨 除非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明显回暖 终端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企业提价能力 [5]
中经评论:“反内卷”不会推动物价普遍上涨
经济日报· 2025-08-15 08:02
政策动向与目标 - 反内卷政策旨在治理部分领域的低价无序竞争,而非推升物价 [1] - 政策工具包括修订法律、出台政策、完善标准及强化行业自律 [1]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等行为 [1] 价格指数初步变化 - 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维持在-3.6%,但环比降幅从6月份的-0.4%收窄至-0.2%,为3月以来首次收窄 [2]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整体偏弱,但核心CPI连续3个月回升 [2] - 汽车、家电等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减少价格战,旅游、住宿等服务消费季节性回升 [2] 政策传导与需求制约 - PPI的改善作用已初步显现,但同比涨幅已连续34个月为负 [3] - PPI向CPI的传导机制不通畅,终端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企业提价能力 [3] - 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仍待提振 [3] 政策本质与长期影响 - 反内卷政策本质是纠偏而非刺激,强调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4] - 政策引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注重质量、服务和创新的健康竞争 [4] - 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是结构性与温和的,旨在实现企业盈利改善至消费复苏的良性循环 [4]
如何理解物价指数与居民感受之间的“温差”?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CPI统计与个体感知差异分析 - CPI作为综合统计指标涵盖八大类268个基本分类商品与服务价格 其同比上涨1%代表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价格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1% 反之则代表购买力提升[1] - 个体感受差异源于消费结构差异 低收入家庭对食品和水电气等必需品价格敏感 中等收入家庭更关注教育及文化娱乐价格变化 例如5月鲜果和淡水鱼价格环比分别上涨3.3%和3.1% 但CPI整体环比下降0.2%[2] - 消费频率影响感知 居民对猪肉鸡蛋等高频消费品价格变动敏感 而对汽车等低频消费品价格变化感知较弱 5月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价格分别下降4.2%和2.8% 但多数消费者未明显察觉[2] - 统计方法差异导致感受偏差 CPI采用月度均价对比(同比/环比) 而个体常以时点价格对比(今日vs昨日) 例如5月某日猪肉价格单日上涨 但月度均价仍低于4月[3] 物价下行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 物价适度下行短期内降低消费成本并提升消费能力 例如食品价格下降可使居民将更多资金投入文旅消费[3] - 持续物价下行可能引发经济负反馈循环 企业因预期收益下降缩减投资 居民延迟消费导致企业利润下滑 进而引发减产停产及失业率上升 最终抑制总需求并进一步拉低物价[4] - 政策层面通过扩大有效需求稳定物价 以旧换新和消费券等促消费政策推动内需回升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 较4月加速1.3个百分点 创2024年月度最高增速[4] 物价调控与经济运行关系 - 保持物价温和上涨对经济运行产生积极效应 关键在于畅通供需循环和打通实体经济堵点[4] - 宏观调控注重提振内需 去年四季度以来消费投资增速加快 国内有效需求稳步回升[4]
经济地理丨湖北加速逼近河南 中部第一省或将易主
搜狐财经· 2025-08-01 12:34
中部地区经济竞争格局 - 湖北上半年GDP达29642.6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3位 [1] - 河南上半年GDP为31683.80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居中部第2位、全国第6位 [1] - 湖北与河南GDP差距从2023年上半年的5066.78亿元缩小至2024年上半年的2041.19亿元,两年内差距减半 [1] 湖北经济增长驱动因素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2.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3.93亿元,同比增长6.9%,家电和家具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0.8%和63.0% [4] - 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4023.1亿元,出口增长38.5%,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0.7%,锂电池出口增长1.1倍 [4][5] 河南经济增长结构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0.7% [5][6]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增速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以上 [5] - 重点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高于全省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 [7] 区域竞争态势 - 湖北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投资表现突出 [4] - 河南依靠工业生产核心引擎,重点产业链群支撑明显,75.6%工业行业实现增长 [5][6][7] - 两省经济增速差距缩小至0.5个百分点,中部第一省竞争进入"近身互搏"阶段 [1][7]
经济学家朱宁:买房从来没有刚需,楼市预计2027年见底
搜狐财经· 2025-07-29 17:14
房地产市场趋势判断 - 行业普遍认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趋势向好但时间节点存在分歧 部分观点预测2024年止跌 另一部分观点认为需3-5年 [1] - 经济学家朱宁预测房价仍有20%-30%下降空间 2023年9月政策组合使市场短期稳定 但近期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3] - 行业调整期将持续至2027年 部分二三线城市2018-2019年见顶 假设10年调整周期 政策干预较早使中国情况介于美日之间 [8] 市场驱动因素变化 - 人口结构逆转 城镇化放缓及年轻人低欲心态持续驱动楼市深度调整 [3] - 行业逻辑从"买房必涨"转变为"买房即亏" 第一套房应视为消费品而非投资品 [3] - 历史"隐性担保"催生刚性兑付预期 推高资产泡沫 2016年预警已得到验证 [5] 需求结构转变 - 当前购房需求以刚需和改善性住房为主 不再追求投资回报 [5] - "住房刚需"概念被质疑 经济学强调有效需求(买得起的需求)而非必需品驱动 [5] - 历史附加条件(赚钱效应 子女教育)改变使"刚需"概念失效 [5][6] 预期与风险形成机制 - 历史预期从"打破头买房"逆转为"打破头卖房" 稳定预期成为市场止跌关键 [6] - 过度杠杆和野蛮生长导致部分房企累积超2万亿负债 以某大为典型代表 [6] - 建议年轻购房者转变思维 从投机转向消费逻辑 重新评估购房标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