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万科广场
icon
搜索文档
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投资界· 2025-06-24 11:12
上海商业市场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远超东京的20万人/家 [3]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 [3] - 2025年上海预计新开60个商业项目,总规模超300万平米,闵行区以12家新开商业体量居首 [3] -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负,显示消费增长与商业供给扩张不匹配 [4] 商业过剩与淘汰现象 - 上海核心商圈出现百货商场集中关闭案例,包括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伊势丹等 [5] - 闵行爱琴海购物中心室外商铺空置率达90%,30平米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 [6][9] - 青浦东渡蛙城开业不足一年即陷入萧条,从主题乐园沦为电影取景地 [11] - 七浦路批发市场商铺租金从峰值7万/月跌至500元/月,部分商铺仅需缴纳7800元/年物业费即可免租使用 [15][18][19] 商业项目分化与转型 - 七浦路部分商场通过高端化转型成功,如新七浦、圣和圣商场,商品单价达400-900元 [17] - 恒基旭辉天地因缺乏持续运营内容,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地,内街商铺关闭率近50% [10][11] - 华润万象城与爱琴海购物中心同区域竞争,前者以50万方体量胜出 [10] 房企商业资产处置动态 - 万达2017-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接盘方以险资为主 [21][22][23] - 万科2024年以23.84亿元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0亿元转让南翔印象城48%股权 [24] - 远洋集团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股权,亏损17.63亿元 [26] - 华润万象生活考虑出售南翔五彩城等低效资产,聚焦万象城核心产品线 [27] 行业趋势与典型案例 - 商业地产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供求关系逆转导致两极分化 [28] - 新兴商业项目如中海环宇城MAX、西岸梦中心保持高人气,显示运营能力成为关键 [29] - 行业整体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房企通过出售资产降低负债率并聚焦核心业务 [27][28]
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0 12:09
上海商业地产现状分析 商业供给过剩 - 上海目前被400多家购物中心包围,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是东京的2.5倍[3]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达东京3倍,仅次于迪拜[4] - 2025年预计新开商业体60个,总规模超300万平米,其中闵行区新增12家商业体量超100万平米[6] - 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负,显示消费需求未同步增长[7][9] 存量竞争与两极分化 - 核心商圈传统百货加速淘汰: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伊势丹等已关闭[11] - 同区域商业体竞争激烈:闵行爱琴海购物中心(50万方)与华润万象城(50万方)直接竞争,后者胜出[34] - 七浦路批发市场租金从巅峰期7万/月跌至500元/月,部分商铺仅需缴纳物业费即可租用[61][83][86] - 转型成功案例:新七浦、圣和圣等商场通过高端化改造实现人流回升,高端女装单价达900元[69][73] 典型商业项目运营案例 失败案例 - 爱琴海购物中心:室外商铺空置率超90%,30平米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22][29][33] - 恒基旭辉天地:建筑大师设计打卡地,但内街商铺近半数关闭,消费转化率低[47][49] - 青浦东渡蛙城:开业不足一年即萧条,沦为电影取景地[53] 成功转型案例 - 中海环宇城MAX:开业一年后仍保持高人气[124] - 西岸梦中心:迅速崛起为上海商业顶流[124] 房企商业资产处置动态 万达资产抛售 - 2017-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98][99][100] - 主要收购方为险资企业,如新华保险(12座)、阳光保险(5座)[102] - 出售策略保留运营权,转向轻资产模式收取冠名费及管理费[103] 其他房企资产处置 - 万科: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3.84亿元)、上海南翔印象城48%股权(约20亿元)[106] - 华润万象生活:拟出售南翔五彩城等低效资产,聚焦万象城核心产品线[115][116] - 远洋集团: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股权[110] - 世茂集团:超10亿元出售香港中环中心写字楼等资产[110] 行业趋势判断 - 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时代,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119][120] - 同质化竞争下差异化定位成关键,宠物友好、银发友好等特色主题或成突破口[1] - 行业呈现"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头部项目持续虹吸客流[118][124]
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虎嗅APP· 2025-06-19 19:55
上海商业地产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约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是东京的2.5倍 [3]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 [4] - 2025年预计新开商业项目约60个,总规模超过300万平米,其中闵行区新开12家商业体量超100万平米 [6] - 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负,显示商业供给过剩趋势 [7][10] 商业项目案例研究 - 闵行吴中路爱琴海购物中心(2017年开业,体量50万方)室外商铺空置率达90%,室内部分运营冷清 [16][23][35] - 恒基旭辉天地(The Roof)作为网红打卡地,内街商铺接近50%关闭或装修,消费转化率低 [39][49][51] - 青浦淀山湖东渡蛙城开业不到一年即陷入萧条,从主题乐园沦为电影取景地 [53][55] - 七浦路批发市场租金从峰值7万/月跌至500元/月,部分商铺仅需缴纳物业费即可租赁 [61][62][86] 行业转型与资产处置 - 万达2017-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 [99][101][103] - 万科2024年以23.84亿元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0亿元出售南翔印象城48%股权 [109] - 远洋集团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股权,亏损17.63亿元 [112] - 华润考虑出售南翔五彩城等低效资产,聚焦万象城核心产品线 [117][120] 市场分化与趋势 - 七浦路市场出现两极分化:转型高端的圣和圣等商场人流如织,而老兴旺等传统市场空置率达90% [66][73][79] - 新兴商业项目如普陀中海环宇城MAX和徐汇西岸梦中心保持高人气 [127] - 行业整体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122][123][129]
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虎嗅· 2025-06-17 08:09
上海商业地产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是东京的2.5倍(东京每20万人一家)[1]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2] - 2024年预计新开商业项目约60个,总规模超300万平米,其中闵行区新开12家商业体量超100万平米居全市首位[4] 消费与供给失衡 - 2024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06亿元(3月单月),同比下降1.5%;1-3月累计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7] - 商品零售额1-3月累计3559.85亿元(-0.8%),餐饮收入497.60亿元(-3.4%)[7] - 商业供给过剩导致核心商圈百货陆续关闭,包括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伊势丹等[10] 典型案例分析 爱琴海购物中心 - 2017年开业,体量超50万平米,室内自持运营但室外商铺空置率超90%[16][22] - 室外商铺散卖给小业主,部分30平米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30] - 同片区面临华润万象城(体量50万平米)竞争分流客流[34] 恒基旭辉天地 - 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主打里弄文化概念,但内街商铺近半数关闭或装修[48] - 商业仅占一层和负一层,主要功能为办公楼,逐渐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场所[46][50] 七浦路批发市场 - 峰值时3000家商铺,现部分商场转型高端(如新七浦、圣和圣)成功,亚麻风女装单价达900元[74][75] - 未转型的老兴旺商场空置率超90%,部分商铺免租金仅需缴纳年物业费7800元(约650元/月)[85][89] 行业抛售潮 万达集团 - 2017-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103][104] - 2025年5月一次性出售48座,接盘方主要为险资企业(新华保险12家、阳光保险5家)[106] - 出售策略保留运营权,转向轻资产模式收取冠名费和管理费[109] 其他房企动态 - 万科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3.84亿元)[113] - 远洋集团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股权,亏损17.63亿元[117] - 华润万象生活考虑出售南翔五彩城等低效资产,聚焦万象城核心产品线[123][127] 行业趋势 - 商业地产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两极分化加剧[96][130] - 成功案例包括普陀中海环宇城MAX、徐汇西岸梦中心等新兴顶流项目[134]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头部企业整合资源淘汰低效资产[12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