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存量时代
icon
搜索文档
越来越多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创业邦· 2025-06-17 18:18
上海商业供给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是东京的2.5倍(东京每20万人一家)[3][4]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5] - 2025年上海预计新开商业体60个,总规模超300万平米,闵行区以12家新开商业体及超100万平米体量居首[6] 消费与商业供需矛盾 -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06亿元,同比下降1.5%,1-3月累计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9] - 商品零售额与餐饮收入分别下降0.8%和3.4%,显示消费需求增长乏力[9] - 商业供给过剩导致传统商场加速淘汰,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等核心地段项目陆续关闭[13][14] 商业项目两极分化案例 - 闵行爱琴海购物中心(50万方体量)室外商铺空置率超90%,部分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18][22][28] - 恒基旭辉天地(The Roof)因缺乏持续运营内容,内街商铺近半数关闭,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地[36][45][46] - 青浦东渡蛙城开业不足一年即陷入萧条,转型为电影取景地[47][51][53] 传统批发市场转型 - 七浦路批发市场租金从峰值7万/月跌至500元/月,部分商铺免租金仅需缴纳物业费(约650元/月)[67][97][99] - 新七浦、圣和圣等商场通过高端化转型(如新中式服装定价400-900元)实现人流回升,而老兴旺商场空置率超90%[75][80][91] 房企商业资产抛售潮 - 万达2023-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接盘方以险资为主(如新华保险收购12家)[111][113][114] - 万科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3.84亿元),并转让南翔印象城48%股权予新加坡GIC[124] - 远洋、世茂等房企通过出售商业资产回血,如远洋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股权亏损17.63亿元[127][129] 行业转型趋势 - 华润万象生活拟出售低效资产南翔五彩城,聚焦核心万象城系列[132][135] - 中海环宇城MAX、西岸梦中心等新项目凭借精准定位成为顶流,显示存量时代运营能力成为关键[143][144]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供需关系逆转加速低效商业出清[138][139][147]
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虎嗅· 2025-06-17 08:09
上海商业地产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是东京的2.5倍(东京每20万人一家)[1]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2] - 2024年预计新开商业项目约60个,总规模超300万平米,其中闵行区新开12家商业体量超100万平米居全市首位[4] 消费与供给失衡 - 2024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06亿元(3月单月),同比下降1.5%;1-3月累计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7] - 商品零售额1-3月累计3559.85亿元(-0.8%),餐饮收入497.60亿元(-3.4%)[7] - 商业供给过剩导致核心商圈百货陆续关闭,包括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伊势丹等[10] 典型案例分析 爱琴海购物中心 - 2017年开业,体量超50万平米,室内自持运营但室外商铺空置率超90%[16][22] - 室外商铺散卖给小业主,部分30平米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30] - 同片区面临华润万象城(体量50万平米)竞争分流客流[34] 恒基旭辉天地 - 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主打里弄文化概念,但内街商铺近半数关闭或装修[48] - 商业仅占一层和负一层,主要功能为办公楼,逐渐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场所[46][50] 七浦路批发市场 - 峰值时3000家商铺,现部分商场转型高端(如新七浦、圣和圣)成功,亚麻风女装单价达900元[74][75] - 未转型的老兴旺商场空置率超90%,部分商铺免租金仅需缴纳年物业费7800元(约650元/月)[85][89] 行业抛售潮 万达集团 - 2017-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103][104] - 2025年5月一次性出售48座,接盘方主要为险资企业(新华保险12家、阳光保险5家)[106] - 出售策略保留运营权,转向轻资产模式收取冠名费和管理费[109] 其他房企动态 - 万科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3.84亿元)[113] - 远洋集团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股权,亏损17.63亿元[117] - 华润万象生活考虑出售南翔五彩城等低效资产,聚焦万象城核心产品线[123][127] 行业趋势 - 商业地产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两极分化加剧[96][130] - 成功案例包括普陀中海环宇城MAX、徐汇西岸梦中心等新兴顶流项目[134]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头部企业整合资源淘汰低效资产[129][137]
又一张牌照注销
金融时报· 2025-06-08 14:15
公司信息 - 上海润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支付牌照被央行正式注销 成为第102张被注销的支付牌照 [1] - 公司成立于2006年9月21日 法定代表人为严火标 注册资本1亿元 [4] - 2012年6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业务类型为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4] - 许可证编号Z2013631000019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为吴红斌 [3] - 公司住所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奉浦工业区环城东路西侧588号105室 业务覆盖范围为上海市 [3] - 首次许可日期2012年6月27日 有效期至2027年6月26日 备注显示将于2025年5月31日注销 [3] 行业动态 - 近年来注销的支付牌照中 预付卡机构占比较高 [4] - 预付卡机构原先主要靠备付金利息盈利 备付金集中存管后该盈利方式逐渐失效 [4] - 预付卡面临替代渠道增多的挑战 原先优势地位受到冲击 [4] - 支付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储值账户类和交易处理类交易规模增速放缓或到顶 行业进入存量时代 [5] - 存量时代导致支付机构竞争加剧 表现为费率持续降低和利润率普遍下降 [5] 行业趋势 - 合规经营是支付机构存续的底线和最基本要求 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5] - 支付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 [5] - 竞争加剧将推动支付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 需拓展业务边界 [5] - 未来支付机构需加强与金融机构 科技企业和餐饮SaaS服务企业等的跨界合作 [5]
卑微如我,才是游戏公司今天最重要的人|深氪
36氪未来消费· 2025-06-05 19:57
游戏行业运营的重要性 - 游戏《绝地潜兵2》因运营设计问题导致玩家差评,最终通过运营调整挽回局面,印证"成也运营,败也运营" [4][5][6] - 腾讯首席战略官指出游戏停滞的核心原因在于运营团队而非游戏本身,强调"正确的人运营游戏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15] - 中国游戏用户规模2024年仅增长0.94%,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运营成为延长游戏生命周期的关键 [17][18][19] 玩家运营的策略与案例 - 通过数据监测预判玩家流失风险(如登录频率下降、副本参与率降低等),并针对性干预(如发送鼓励文案、一键完成任务券等),可将流失概率降低70% [28][29] - 运营提供"超预期服务":记录玩家喜好、手写祝福卡片、组织线下活动(如《传奇》包机邀请全服前十玩家参观总部),通过情感连接提升留存 [43][44][45] - 网易私域运营团队3年内添加2000万玩家微信好友,团队规模超千人,通过高频互动延长游戏生命周期 [58][59][60] 运营工作的挑战与价值 - 客服需处理大量情绪化投诉(如角色设定争议、抽卡概率不满等),虽无法直接解决问题,但通过倾听可降低退游率 [32][33][34] - 高压工作环境:普通客服日均处理120-240名玩家问题,高峰期消息量达"999+未读",需保持情绪稳定 [35][37][38] - 运营人员多为游戏资深玩家(如《大话西游》14年老玩家担任网易运营),通过共情提升服务质量,部分玩家因运营体验持续氪金超十万元 [66][67][71] 行业成本与竞争态势 - 2024年重度游戏玩家买量成本达100-400元/人(iOS端),腾讯、网易等头部公司年买量成本超40亿元 [56] - 游戏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流失成本,如《梦幻西游》《王者荣耀》等常青树游戏生命周期达10-24年 [57] - 版号收紧与用户增长放缓倒逼行业转向长线运营,从"换皮一波流"转向全生命周期用户管理 [60]
“二代”们到底在跟谁抢岗位?
虎嗅APP· 2025-05-09 18:47
二代现象与行业竞争格局 - 二代主要指通过权钱背景获得捷径的群体,与中等偏上能力的普通人形成直接竞争,天赋极高或极低人群受影响较小 [3][4] - 二代集中在稳定运行的传统行业(如石油、房地产、航运),回避需要创新的领域(如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研发) [6][8] - 美国百年豪门多分布于传统行业,硅谷创业者多为白手起家或中产背景,印证二代与创新行业的低重合度 [4][6] 存量市场与背景优势 - 存量行业(如体制内、传统基建)晋升更依赖背景资源,增量行业(如早期土木工程)曾提供快速上升通道 [8][9] - 稳定行业存在"文化资本"优势,高情商、社交能力强的二代更易成为领导心腹或通过联姻获取资源 [7][9] - 董小姐案例显示医疗等传统行业可通过长期家族规划培养接班人,互联网等变化快的行业难以复制该模式 [6][13] 透明化机制与社会监督 - 公示制度显著提高二代违规成本(如公考、警察招录的"逢进必考+公示"模式减少萝卜岗) [11][15] - 社交媒体时代群众监督形成威慑,董小姐事件中公示材料从晋升依据转为问责证据体现机制有效性 [13][14] - 社会进步推动透明化不可逆,40年前国企岗位世袭制被淘汰显示公权力传承的民意底线 [16][17] 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 - 技术型人才在非技术导向公司(如重关系的传统企业)易被边缘化,需匹配行业特性 [5][9] - 存量环境提供确定性但需容忍二代挤压,部分从业者主动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领域 [9][17] - 土木行业从"三总五项"到背景优先的转变,印证行业周期对人才晋升路径的重构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