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
搜索文档
从小草房到港交所:奇瑞21年的资本破茧之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5 11:26
公司上市里程碑 - 2025年9月7日,公司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 [3] - 2025年9月25日,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 HK,开盘价34 2港元/股,较发行价30 75港元上涨11 22%,市值达1972亿港元 [4] - 截至上市当日9时32分,公司股价为34 52港元,总市值达1990 85亿港元,成交额为8 51亿港元 [4] 公司资本化历程 - 公司1997年3月18日成立,初始注册资本17 52亿元,由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 [9] - 2004年首次尝试借壳上市失败,因多方利益协调困难 [12] - 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因金融危机及公司当年亏损1 94亿元,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13] - 2016年尝试推动新能源业务借壳“海螺型材”上市,因业务协同性低及新能源车年销量不足2万辆而失败 [20] - 2019年启动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基金,后者计划出资196亿元收购控股权,但后续因资金链断裂未能完全兑现承诺 [20][21] - 2022年2月,立讯精密以100 54亿元受让股权,成为新的战略投资者,为最终上市奠定基础 [21] 股权结构演变 - 2001年,为获取轿车生产资质,公司无偿向上汽集团转让20%股权(当时估值3 5亿元) [11] - 2004年,上汽集团将20%股权无偿划转回公司原股东方,公司获得独立生产资格 [12] - 2025年1月完成“股东下沉”操作,形成国有资本(21 17%)、管理层持股平台(18 25%)及立讯精密(16 83%)的三元股权制衡体系 [28] 财务与运营业绩 - 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 18亿元增长至2698 9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70 7% [25] - 同期净利润从58 06亿元增至143 34亿元,增长57 1%,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 [3][25] - 截至上市前,公司手握419亿元现金储备 [3] - 2024年公司新能源车销量达82 3万辆,同比增长265%;燃油车销量183 2万辆,同比增长29% [26] - 2024年国内及海外市场销量均同比增长55%,是唯一实现新能源、燃油车及国内、海外“四赛道”全面增长的中国车企 [26] 技术与品牌布局 - 公司拥有鲲鹏黄金增程、超能电混、超能纯电组成的全动力矩阵,基于28年动力技术自研积累 [23] - 通过合纵连横,在国内拥有五大品牌:奇瑞(主品牌)、星途(高端)、捷途(旅行+)、iCAR(纯电)、智界(与华为合作的高端智能电动) [24] - 2025年3月发布“智瑞星云”技术架构和“星舰计划”产品战略,启动大规模智能化转型 [24] - 公司宣布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 [21] 市场地位与出口表现 - 公司在欧洲、南美及中东北非市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 [25] - 瑞虎8在俄罗斯售价较国内溢价50%,星途揽月中东版定价达国内两倍(最高超60万元) [25] - 《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从2023年168位跃升至2025年59位,世界500强提升152位至233位 [25] - 预计2025年全年产销量将超过300万辆 [3]
奇瑞,长舒一口气
虎嗅APP· 2025-09-11 08:1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 1999年实现首台发动机和首辆轿车下线[5] - 2001年公司将20%股权无偿划转至上汽集团并更名为上汽奇瑞 获得造车资质并借用上汽销售渠道[5] - 2003年上汽返还股权后终止合作 公司成为2007年首家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的自主品牌[5][7] - 公司曾于2004年和2016年尝试借壳上市但未成功 2018-2020年因盈利不稳定无法满足A股/港股上市要求[6][8][9] - 公司于2025年2月28日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8月27日获证监会备案通知 9月7日通过港交所聆讯[9][10][11] 新能源转型战略 - 2023年公司乘用车销售收入94.8%来自燃油车 显著低于行业31.6%的新能源渗透率[14] - 2024年新能源业务快速推进 燃油车收入占比从Q1的90.9%降至全年76.1%[15] - 2025年Q1新能源车销售收入达186.7亿元 占比提升至30.3% 同期行业渗透率超40%[15][17] - 产品策略从纯电为主转向插电混动与纯电并行 2022年纯电占比89.4% 2024年插电/增程收入暴涨1195%占比59.9%[18][19] - 2025年Q1纯电与插电/增程销售收入比例约为4:6[19] 海外市场表现 - 公司乘用车出口量连续22年居中国自主品牌第一 海外收入占比维持在40%左右[23] - 俄罗斯市场贡献显著 2023年收入405亿元占比26.8% 2024年收入459亿元占比18.6% 2025年Q1占比降至10.9%[24] - 欧洲市场(不含俄罗斯)快速突破 2023年收入18亿元占比2.4% 2024年收入54亿元占比5.5% 2025年Q1收入37亿元占比15%[27] - 欧盟对华纯电车型加征高关税背景下 2025年3月公司在欧销售新能源车中插电混动占比达71%[28] 盈利能力分析 - 2024年毛利润363亿元 毛利润率13.5% 其中乘用车毛利润率13.2% 低于比亚迪汽车业务22.4%的毛利润率[31] - 2024年市场费用84亿元费率3.1% 行政费用60亿元费率2.2% 合计费用率5.3% 显著低于蔚来23.9%和理想8.5%[31] - 2024年研发费用92.4亿元费率3.4% 低于理想110.7亿元和蔚来130.4亿元的研发投入[31] - 2024年营收2699亿元同比增长65.4% 净利润143.3亿元同比增长37.2% 净利润率5.35%较2023年下降1.1个百分点[34]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49亿元同比增长80.1% 但2025年Q1降至45亿元[35][37] 资产与负债状况 - 2024年末总资产2140亿元 总负债1881亿元 资产负债率87.9% 处于行业高位[40] - 2025年3月末资产负债率87.7% 较比亚迪同期71.1%的负债率高出16.6个百分点[41][44] - 2024年添置机器设备75亿元 计提折旧23亿元 年末账面值132亿元 折旧周期约8年[42][43] - 机器设备账面值约为比亚迪1412亿元的十分之一 年折旧金额为比亚迪507亿元的二十分之一[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