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方红一号卫星
icon
搜索文档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成立67周年:接过前辈战旗向更高远进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13:30
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1958年10月20日正式组建,仅用两年零六个月初步建成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3] - 1960年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3] -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完成"两弹结合"试验[5] -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其推进剂储箱和加注管路清洗工作在7天8夜内完成[7]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9] - 截至当前,已有二十艘神舟飞船飞向太空,26名航天员共41人次接力飞天[10] - 第一个一百次发射用了将近50年时间,第二个一百次发射仅用时不到5年,发射速度不断加快[16] 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 - 中心新建多个发射工位,可满足常规液体、多型固体等不同类型多种型号火箭发射[12] - 扩建总装测试厂房,实现不同型号火箭卫星并行测试,任务承载能力极大提升[12] - 创新发射模式,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不断优化航天发射流程,发射周期持续缩短[12] - 建成航天发射场数智中心,开发航天发射智能指挥管理系统,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12] - 推行航班化航天发射管理理念,持续提升测试发射能力[12] - 新建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助力民商航天健康有序、快速稳步发展[12] - 测控通信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整体测控能力显著增强[14] - 数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试验各个环节,坚持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29] 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 - 航天前辈用忠诚与奉献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9] - 新时代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19] - 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大力协同是其鲜明特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22] - 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23] - 坚持"归零"文化,中国载人航天至今保持100%的发射成功率[26] - 无论发射频率多频繁,每一次都要有第一次的谨慎和认真,确保过程完美、结果圆满[27] - 年轻一代东风航天人昂首接过前辈的航天战旗,决心书写航天报国新答卷[30]
校馆弦歌丨哈工大航天馆:探深空奥秘 燃未来之光
新华社· 2025-10-12 17:15
哈工大航天馆概况 - 始建于1986年,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4] - 馆内展品构成中国航天事业的时光长廊,包括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东风二号导弹、神舟五号飞船1:1模型[1] 代表性展品与技术 - 展出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及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返回舱[3] - 展示深空探测尖端技术,包括嫦娥五号、六号月壤采样任务钻采子系统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智能结构[5] 哈工大与航天事业关联 - 科研成果展区展示哈工大服务航天强国建设的诸多标志性成果[5] - 展品体现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紧密关系[5]
校馆弦歌丨感受科技魅力 激发科学梦想——高校科技展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
新华网· 2025-10-09 16:26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感受科技魅力 激发科学梦想——高校科技展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 新华社记者许祖华、杨思琪 中心的室外展场为"三航"整机展区,展示代表性"三航"装备;室内展馆规划建设航空、航天、航海主题 展馆和发动机、无人机专题展馆等。 目前室外展场已完成一期建设,展出运-20、轰-6、歼轰-7和"东风二号"导弹等。室内展馆中国航空史临 展厅、艺术厅已建成,其他专题展馆正在建设中。 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仿佛置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时光长廊。 始建于1986年的哈工大航天馆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展区分为"中国航天 事业发展""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四个主题展厅和"导弹""发动机"两个专题展厅,通过数百件珍贵的航 天实物和模型,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在这里,从见证我国导弹技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的"东风二号"导弹实物,到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的"东方 红一号"卫星,再到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返回舱,每一个展品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中国航天 人的心血与智慧。 这里还有来自月球和火星的"信使":嫦娥五号、六号月壤采样任务钻采子系统和火星探测器"天问一 ...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
科技日报· 2025-06-05 08:56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后坚定主张优先研制导弹而非飞机,认为导弹技术可在短期内突破,为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1][2] - 1971年钱学森果断决策发射"东风5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验证总体设计方案可行性 [3] -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1980年"东风5号"完成全程发射实验,标志重大技术突破 [3] 关键技术突破与成就 - 钱学森团队实现从零到有的跨越,成功研制火箭、空间站、探测器等核心航天装备 [3] - 数字人"钱学森"强调中国已具备与外国同等的航天技术能力,"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 [3] 科学家精神传承 - 钱学森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1955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体现科技报国信念 [1][3] - 其子钱永刚通过宣讲活动传播科学家精神,强调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 [3] 注:原文未涉及具体财务数据或行业量化指标,故未提取相关数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