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服务
搜索文档
固生堂涨超4% 拟全资收购新加坡大中堂 公司持续加快中医药出海步伐
智通财经· 2025-11-20 10:39
固生堂(02273)涨超4%,截至发稿,涨3.93%,报30.16港元,成交额1591.72万港元。 消息面上,固生堂发布公告,于2025年11月16日,本公司附属公司Gushengtang Singapore TCM Healthcare Technologies Holdings Private Limited (Gushengtang Singapore)与DA ZHONG TANG PTE. LTD. (大中堂)的股东(卖方)订立股权转让合同,Gushengtang Singapore同意收购,而卖方同意出售大中堂 100%股权及相关权益(收购事项)。于收购事项完成后,大中堂将成为本公司的附属公司,而大中堂的财 务业绩将并入本集团的综合财务报表。 据了解,今年以来,固生堂持续加快中医药出海步伐,采取"并购+合作+自建"三轮驱动策略,积极拓 展新加坡市场。10月22日,固生堂与新加坡综合数字医疗平台1doc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 司,由固生堂持股70%并全面负责运营管理,合资公司将在1doc旗下现有诊所网络内划分独立的中医诊 疗区域,共同开展中医业务。本次顺利收购大中堂后,固生堂将新增运营14 ...
北京近二成中医医疗机构汇聚朝阳 擦亮中医药国际化名片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2:25
中医药政策与区域发展 - 北京市朝阳区是全市首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1] - 该区拥有全市近20%的中医医疗机构资源,致力于打造“数智中医药谷”并创新中药新药研发体系 [1] - 已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置有中医科和中药房,186个社区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3] - 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中医阁覆盖率达到67.6% [3] - 择优选取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中心 [3] 试点项目成果与人才发展 - 10家试点中心中医类别医师总数达363人,中医优势专科(专病)数量增长至24个 [3] - 试点项目实施后,中心中医诊室(含治未病)个数大幅增加,中医处方占比实现突破性增长 [3] - 为居民提供了更优质、便捷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打造了可复制推广的中西医深度融合基层服务新模式 [3] 中医药数字化创新 - 构建集“数字化培训平台-活态传承数据库-智能实训系统”三位一体的中医药数字化传承创新体系 [5] - “名老中医经验活态传承工程”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开放活态传承视频课程2000余节,累计培训学员超千人 [5] - 数智赋能中医师实训体系包含岐黄水木四诊计算平台、天人脉络宝脉诊平台等多个数字医工教学系统 [5] 国际化进程与影响力 - 与58家驻华使馆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打造了“亮马河畔说中医”等特色品牌 [1] - 第十届驻华使节中医药健康日活动以“中医联世界,健康共同体”为主题 [5] - 活动汇聚了来自五大洲51个国家及2个国际机构的100余名外宾,共同见证中医药国际化成果 [5]
喜讯!南通市中医院案例入选人民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扬子晚报网· 2025-09-29 20:55
案例核心观点 - 南通市中医院的“中医药惠民‘一核五维’新模式”党建与文化建设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库” [1] - 该案例彰显了医院在党建引领下推动中医药服务创新与文化惠民方面的先进性和示范意义 [1] 模式具体举措 - 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入基层、融入四季、守护少年、引领青年、关爱老年”五个维度为支撑的“一核五维”创新实践模式 [3] - 具体举措包括党旗引领博士下乡、四季岐黄健康惠民、党旗护苗岐黄启蒙、党建引领岐黄青春、红心守护银龄康养 [3] 模式创新与成效 - 通过体制机制、服务形式以及传播路径三方面的创新,搭建覆盖全域、全周期、全人群的中医药惠民服务体系 [5] - 模式畅通了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从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从医疗干预向健康融入的转变 [5] - 为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5] 未来发展规划 - 医院将持续做优“杏林远志”党建品牌,进一步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服务前移 [6] - 目标是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区域百姓,为加快建设中医强市贡献核心力量 [6]
湖北生命大健康产业首破万亿大关 “十四五”13.8亿人次享医保报销4680亿
长江商报· 2025-09-22 07:04
全民健康建设总体成就 - 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从2020年78岁增长至2024年79岁,各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居中部地区前列[1] -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累计13.8亿人次享受医保报销,基金支出约4680亿元[1][5][6] - 生命大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4] 医疗资源与服务能力提升 - 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9万家,其中三级医院239家、三甲医院86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五[2] - 成功搭建城市10分钟急救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圈,86%的县(市、区)建成三级医院[2] - 建设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01个,获批6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建4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 - 组建105个县域医共体,培养配备1.47万名大学生村医,组建1.8万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 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开设特色门诊服务超292万人次,42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复诊0元号”,服务642.37万人次[3] -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增至415项,累计互认402.97万人次,建成全省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日均开放号源量近10万个[3] - 15家三甲医院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11家医院实现AI云陪诊,互联网医院增至55家[3] - 医保服务事项线上可办率从2020年55%增至100%,医保码日均结算超百万人次[9] 重点人群健康保障 - 全省婴幼儿托位数达26.4万个,千人口托位数4.53个,建成131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50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3] - 推行便利老年人就医10项举措,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均设置老年医学科,医养结合机构数增至408家[3] - 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从580元提高至700元[7] 医疗保障制度完善 - 参保职工、城乡居民目录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80%和70%左右[6] - 门诊慢特病病种从14类扩大至37类,建立“单独支付”药品保障机制,将267种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7] - 医保药品从2800种扩大至3159种,国家谈判药品增至427种,1575种中药饮片等纳入医保支付[8] - 累计追回医保基金51.5亿元,跨省直接结算率达91%,服务超2800万人次[8][9] 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4项,遴选320个省级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项目,建成1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99家省级中心[4] - 16人入选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遴选58名“楚天英才计划”医疗卫生人才等[4] - “十大楚药”中药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化、品牌化发展[4]
2025服贸会 | 中医药主题日启动!贡献全球健康治理“中国方案”
北京商报· 2025-09-11 23:27
大会概况与核心主题 - 第十届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大会于9月11日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主题为“中医服务·惠通天下” [1] - 大会全面呈现海内外中医药人在服务贸易、标准制定、数智中医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1] - 中医药被定位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1] 北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成果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对外开放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3] - 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入选国家文旅部“中国旅游文化周”全球联动活动,已推出六批57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13条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两批共计40个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 [3] - 北京市通过医疗、文化、科技、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首都中医药实现海外合作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交流、开放和融合 [3] 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 建议加强平台载体建设,鼓励中医药企业利用境内外展会平台推介优质产品服务,加快国际化布局和品牌建设 [4] - 建议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产品服务标准国际对接,加强海外市场准入、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 [4] - 建议推动中医药与文化贸易融合发展,鼓励中医药与文化创意、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中国特色健康服务品牌 [4] - 建议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储备 [4] 国际合作与产业联动 - 大会签约环节形成覆盖南美、欧洲的中医药服务与产业合作网络 [5] - 具体合作包括北京同仁堂与乌拉圭国家肉类协会签署传统医药合作备忘录,北京四方中药饮片联合法国蒋氏药业等布局中医药产业链 [5] -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与法国—中国中医药中心共建国际会诊体系 [5] 中医药全球化意义与前景 - 中医药正通过政策引领、标准输出、产业联动,以更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健康治理 [6] - 华侨华人被视作中医药国际化的“桥梁纽带”,有望促进中医药海外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4] - 中医药发展旨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 [6]
中医药主题日启动!贡献全球健康治理“中国方案”
北京商报· 2025-09-11 21:59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 中医药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 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1] - 大会全面呈现海内外中医药人在服务贸易 标准制定 数智中医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主题为"中医服务 惠通天下" [1] 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成果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 对外开放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中医药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业态初具规模 [3] - 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入选国家文旅部"中国旅游文化周"全球联动活动 推出六批57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13条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 两批共计40个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 [3] - 北京市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设 两区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推动首都中医药实现海外合作更大范围 更高水平 更深层次的交流开放和融合 [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建议 -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 鼓励中医药企业利用境内外展会平台推介优质产品服务 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布局和品牌建设 [4]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中医药产品服务标准国际对接 加强海外中医药市场准入 法律法规 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 [4] - 推动中医药与文化贸易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文化创意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鼓励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服务品牌 [4] - 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持续完善 加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储备 [4] - 华侨华人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桥梁纽带 应发扬大医精神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中医药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4] 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 - 北京同仁堂与乌拉圭国家肉类协会签署传统医药合作备忘录 [5] - 北京四方中药饮片联合法国蒋氏药业 北京好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布局中医药产业链 [5] -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与法国—中国中医药中心共建国际会诊体系 形成覆盖南美欧洲的中医药服务与产业合作网络 [5] - 通过政策引领 标准输出 产业联动 中医药正以更自信姿态融入全球健康治理 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 [5]
中医药出海加速构建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1 01:49
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 - 中医药服务贸易被定位为深化国际化及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路径 在全球健康需求升级和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提升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2]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覆盖平台搭建 人才培养 标准制定和市场开拓[2] - 七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18条具体政策措施 从体制机制 支持政策 便利化水平 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五方面支持基地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 国际合作与实施举措 - 研究制定新时代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目标 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找准切入点推动扩大规模和创新模式[3] - 持续优化中医药"走出去"体制机制 深化多双边合作 依托海外中心和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更多国际合作示范项目[3]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区域 截至2024年底拥有1340家中医医疗机构和13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建成3个出口基地并支持多家医院在德国 新加坡等国设立分支机构[4] 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 - 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研究报告》并启动《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为全球提供"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5] - 中医药数字化快速推进 远程医疗 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成为"出海"新方式 通过跨境远程诊疗和国际在线教育提升国际可及性[5][6] - 面对全球老龄化挑战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 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优势构建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6]
2025服贸会 | 政策、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力 加速构建中医药“出海”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0 22:09
政策支持与战略地位 - 中医药服务贸易被定位为深化国际化和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路径 在全球健康需求升级和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提升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3]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从平台搭建 人才培养 标准制定 市场开拓等多方面提供助力[3] - 2021年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18条具体政策措施 从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支持政策 提升便利化水平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加强人才培养五方面支持基地发展[4] 行业发展与国际化进展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 截至2024年底中医医疗机构达1340家 拥有13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建成3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支持多家医院在德国 新加坡等国设立分支机构[5] - 中医药服务贸易通过服贸会等平台推动"出海" 数字化成为新引擎 远程医疗 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提升国际可及性[6]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中国技术交易所 巴西中草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中医药技术服务国际落地[8] 标准化与创新方向 - 论坛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研究报告》并启动《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科学规范且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6] - 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已超过货物贸易 应把握医疗旅游机遇推出医疗签证等便利措施 将中医药特色与跨境医疗结合打造新增长点[7] -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 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优势构建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7] 合作机制与生态构建 - 政策需精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行业组织推动资源整合与标准互通 企业提升服务能力与跨界创新能力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发力[7] - 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中找准中医药服务切入点 推动扩大贸易规模和创新发
政策、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力,加速构建中医药“出海”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0 21:29
政策支持与战略地位 - 中医药产品正成为中国连接国际社会的重要名片 政策大力支持其全球化发展[1]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2] - 2021年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从体制机制、支持政策、便利化水平、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五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持续优化中医药"走出去"体制机制 深化多双边合作 打造更多国际合作示范项目[3] 行业发展与区域实践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区域 截至2024年底拥有中医医疗机构1340家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 建成3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4] - 北京支持多家医院在德国、新加坡等国设立分支机构 通过服贸会等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和服务"出海"[4] - 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已超过货物贸易 但中国旅行服务出口仍有较大发展空间[6] - 数字化成为新引擎 远程医疗、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正成为中医药"出海"新方式[6] 标准化与创新突破 - 论坛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研究报告》并启动《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5] - 标准缺失一直是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指南》将为全球中医药诊治机构提供金标准[5][6] -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6] - 应把握医疗旅游机遇 推出医疗签证等便利措施 将中医药特色与跨境医疗结合 打造服务出口新增长点[6] 合作与生态构建 - 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政策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行业组织推动资源整合 企业提升服务能力[7]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分别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巴西中草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中医药技术服务国际落地[7] - 在政策红利、数字技术融合和文化创新助力下 中医药服务贸易有望成为我国服务出口新增长极 并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提供中国方案[7]
2025服贸会|政策、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力,加速构建中医药“出海”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0 21:26
政策支持与战略地位 - 中医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政策大力支持 正成为中国连接国际社会的重要名片 [1]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持续优化中医药走出去体制机制建设 深化多双边合作 打造更多国际合作示范项目 [4] 行业发展与国际化进程 - 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深化国际化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路径 [3] - 中医药作为独特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 其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外贸新动能的重要领域 [3] - 北京市已形成可推广发展经验 截至2024年底拥有1340家中医医疗机构和13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建成3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5] 标准化与数字化推进 - 推出《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科学规范且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 [6] - 中医药数字化快速推进 远程医疗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已成为中医药出海新方式 [6] - 多地开展中医跨境远程诊疗和国际在线教育实践 通过数字化提升国际可及性 [6] 创新模式与增长机遇 - 把握医疗旅游机遇 推出医疗签证等便利措施 将中医药特色与跨境医疗相结合打造服务出口新增长点 [7] -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充分发挥在治未病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独特优势 [7] - 中医药服务贸易有望成为服务出口新增长极 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提供更具影响力的中国方案 [8] 国际合作与项目落地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分别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和巴西中草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中医药技术服务国际落地 [8] - 在政策红利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和文化传播创新助力下 实现中医药全球价值重构与生态繁荣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