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丰田bZ3
icon
搜索文档
消失的门把手:创新,还是为了不同而不同?
晚点Auto· 2025-05-16 22:27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历程 -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专属于赛车或豪华车,如梅赛德斯-奔驰 300SL 赛车版,因高昂制造成本仅限少数追求极致美学的消费者 [4] - 1970年代技术成熟后开始出现在主流车型如菲亚特 850 Spider,厂商用于营造高端品牌形象 [5] - 特斯拉2012年Model S首次在电动车采用隐藏式设计,成为电动车身份标签,现60%中国新能源车型搭载该设计 [5][15] 技术原理与分类 - 传统门把手通过机械联动装置控制开关,隐藏式分为全隐藏(需触发弹出)和半隐藏(部分外露)两种形态 [8][9] - 按解锁方式可分为"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留物理连接)和"隐藏把手+电子锁"(电动为主+机械备份)两类 [12] - 现代隐藏式设计复杂度远超早期版本,电子化程度提高但故障点增多 [8][13] 实际效用与成本分析 - 对风阻系数改善仅0.001-0.002 Cd(续航提升1-3公里),效益远低于流线型车身等传统手段 [7] - 整车四门采用隐藏式设计增加7-8公斤重量,BOM成本机械结构贵4-5倍,电子结构贵6-7倍 [14] - 大众测试标准要求电动门把手驱动电机往复15万次,其BOM成本高出行业20% [15][16] 安全风险与行业问题 - 暴露出夹手、冻住无法弹出、传感器失灵等问题,断电时纯电动设计可能导致逃生路径失效 [5][13] - 2023年丰田bZ3因设计缺陷召回1.2万辆,大众ID.4在美加因防水问题累计召回数十万辆 [14]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厂商可省略破冰功能,现有标准未覆盖布置、标志等技术要求 [16][17] 解决方案与行业趋势 - 供应商开发新型安全机制:ITW集团提出惯性触发机械自启动,霍富集团为宝马iX开发紧急拉索装置 [20] - 大众探索超级电容备用电源方案,长城坚持"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守设计 [16] - 欧洲市场对隐藏式接受度分化,Top Gear评选20佳电动车中半数采用,但部分豪华车保留传统把手 [17] 行业反思与设计哲学 - 与历史上弹出式大灯类似,隐藏式门把手被质疑是"好看但无用"的设计 [22][25] - 行业过度压缩成本导致DFMEA失效分析流于形式,产品风险上升 [26][27] - 设计应满足真实需求而非欲望,当前部分汽车设计被批评"反直觉"如取消物理按键 [26]
“消失” 的汽车门把手
晚点LatePost· 2025-05-16 21:33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历程 -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用于赛车或豪华车(如梅赛德斯-奔驰 300SL 赛车版),目的是优化空气动力学和美学设计 [2] - 1970年代后技术成熟且成本降低,菲亚特 850 Spider等主流车型开始采用以提升品牌形象 [2] - 特斯拉2012年推出的Model S首次在电动车上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成为电动车设计标签之一 [2] 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与问题 - 分为全隐藏式和半隐藏式两种,工作原理类似传统门把手但结构更复杂 [5] - 解锁方式分为"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和"隐藏把手+电子锁",后者依赖电力且存在断电失效风险 [7] - 常见问题包括夹手、冬季冻结、传感器失灵、连接机构损坏等 [3] - 极端事故中可能导致救援困难(如山西运城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 [9] 隐藏式门把手的实际效益 - 对风阻系数改善仅0.001-0.002 Cd(续航提升1-3公里),效益远低于成本 [4] - 特斯拉内部曾反对该设计,因复杂度高且成本显著增加 [4] - 整车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增加7-8公斤重量,BOM成本比传统结构高4-7倍 [9] 行业应对与标准制定 - 工信部拟出台《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国标,要求强化断电保护、标识规范等 [3] - 大众ID4采用半隐藏式折中方案,但仍因防水问题召回数十万辆 [10] - 长城汽车采用"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方案,强度与传统把手一致 [12] - 供应商开发新型安全方案,如ITW的惯性触发机械自启动机制、霍富的紧急拉索装置 [17] 市场现状与设计反思 - 中国新能源车前100车型中60%搭载隐藏式门把手 [11] - 欧洲市场部分豪华车(如劳斯莱斯闪灵、保时捷Taycan)仍保留传统门把手 [14] - 行业反思设计过度追求差异化,可能牺牲安全性和实用性(如弹出式大灯的衰落) [22][23] - 供应链成本压缩导致质量风险上升,部分企业忽视失效模式分析(DFMEA) [23]
你的车门安全吗?工信部出手破解隐藏式车门把手隐患
贝壳财经· 2025-05-09 19:42
工信部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标准 - 工信部5月8日-6月7日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拟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需有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 [1] - 新国标将填补汽车车门把手规范空白,未来设计方向可能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 [1] 隐藏式车门把手现存问题 - 市场应用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风险、识别操作难、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影响事故救援 [4] - 典型案例包括2024年问界M7 Plus碰撞后因断电导致车门把手失效(115km/h高速追尾)、2022年雷克萨斯LM碰撞后车门锁止、2019年美国特斯拉Model S事故致救援受阻 [4][5][6] - 2023年一汽丰田因后门外把手设计缺陷召回12,205辆bZ3汽车,高温高湿环境下可能导致锁止/开锁状态异常 [8] 隐藏式车门把手技术分类与市场应用 - 主要分为三类:按压弹出式(特斯拉Model 3/Y)、电控弹出式(特斯拉Model S)、触控感应式(蔚来、理想部分车型) [12] - 新能源车企广泛采用该设计,因其美观、科技感强且能降低风阻(小鹏称可提升风阻系数和造型科技感) [11][14] - 1952年首次出现在奔驰300 SL,近年随电动化普及成为新能源车型"标配" [10][11] 行业反馈与改进方向 - 比亚迪参与标准起草,称已贡献安全设计经验以提升行业安全底线 [16] - 小鹏承认现存不足并研发改进方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批评其"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缺电打不开" [16] - 用户痛点包括冬季冻结(需吹风机/开水解冻)、操作复杂(需"找暗门、摸机关")、儿童夹手风险等 [15] 标准核心修订内容 - 强化碰撞/起火场景下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冗余设计 [8] - 规范隐藏式/应急式内把手的安全标志可见性,确保紧急逃生识别 [9] - 提升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后门锁功能丧失,防止翻滚事故中误操作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