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设计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真的需要这么多车型吗?第十七届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第二天金句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5 08:16
行业趋势与战略 - 汽车行业正经历从纯电向多元动力路径的转变,包括插混、增程和绿色燃料发动机的并存[4] - 2023-2025年电动车连续大幅降价主导市场,油车被动跟进,降价幅度与市场份额直接相关[14] - 合资企业面临历史使命转型,需从"技术换市场"转向"在中国为全球"战略,利用中国智能化能力反哺全球市场[20][22][23] - PHEV市场近三年增长80%,但一二级城市渗透率阶段性饱和[69] 产品与设计创新 - 行业存在形态各异但价值同质化的产品现象,头部车企如吉利/比亚迪分别拥有56/59款车型,单车型效率仅三四千辆[6][53] - 设计从模仿抄袭到原创创新,现又出现抄袭回潮,需平衡前瞻投入与量产稳定性[4][47] - 汽车设计正向"情感陪伴体"进化,长安将设计定位为技术翻译者,强调情绪价值创造[29] - 极狐考拉通过调整场景定位(从极致宝妈需求扩展到泛女性群体),月销提升至3000台[57] 技术路线与供应链 - 动力电池领域方形铝壳占90%份额,正力新能推动电芯标准化+电池包平台化+电化学差异化的开发模式[61] - 固态电池虽能量密度高,但成本制约大规模商业化,短期内难与液态锂电池竞争[67] - 氢能产业以4.5吨冷藏车为商业化突破口,下半年投放价格接近电车的产品[63] - 内燃机效率因电气化提升,未来能源形式将取决于市场选择而非技术路线之争[65][73] 智能化与消费者需求 - 辅助驾驶成行业热议话题,但实际购车决策中外观/空间/安全仍是核心因素,主机厂或过度投入智能驾驶研发[16] - 辅助驾驶平权需通过强标量化实现技术突破,最终达到让用户安心的程度[18] - 用户购车三大核心诉求:速度感(轿车/轿跑)、通过性(SUV)、装载空间(MPV)[55] 全球化与竞争格局 - 中国车企出海压力加剧,需避免引发目标市场反感,探索双赢模式[71] - 合资企业在海外市场具备品牌/渠道基础优势,结合新技术可强化国际竞争力[23] - 设计出海必须坚持原创性,致敬逻辑在海外市场存在重大风险[31] - 行业呼吁增加前瞻设计投入以突破同质化,概念车发布是检验品牌未来方向的重要方式[47]
消失的门把手:创新,还是为了不同而不同?
晚点Auto· 2025-05-16 22:27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历程 -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专属于赛车或豪华车,如梅赛德斯-奔驰 300SL 赛车版,因高昂制造成本仅限少数追求极致美学的消费者 [4] - 1970年代技术成熟后开始出现在主流车型如菲亚特 850 Spider,厂商用于营造高端品牌形象 [5] - 特斯拉2012年Model S首次在电动车采用隐藏式设计,成为电动车身份标签,现60%中国新能源车型搭载该设计 [5][15] 技术原理与分类 - 传统门把手通过机械联动装置控制开关,隐藏式分为全隐藏(需触发弹出)和半隐藏(部分外露)两种形态 [8][9] - 按解锁方式可分为"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留物理连接)和"隐藏把手+电子锁"(电动为主+机械备份)两类 [12] - 现代隐藏式设计复杂度远超早期版本,电子化程度提高但故障点增多 [8][13] 实际效用与成本分析 - 对风阻系数改善仅0.001-0.002 Cd(续航提升1-3公里),效益远低于流线型车身等传统手段 [7] - 整车四门采用隐藏式设计增加7-8公斤重量,BOM成本机械结构贵4-5倍,电子结构贵6-7倍 [14] - 大众测试标准要求电动门把手驱动电机往复15万次,其BOM成本高出行业20% [15][16] 安全风险与行业问题 - 暴露出夹手、冻住无法弹出、传感器失灵等问题,断电时纯电动设计可能导致逃生路径失效 [5][13] - 2023年丰田bZ3因设计缺陷召回1.2万辆,大众ID.4在美加因防水问题累计召回数十万辆 [14]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厂商可省略破冰功能,现有标准未覆盖布置、标志等技术要求 [16][17] 解决方案与行业趋势 - 供应商开发新型安全机制:ITW集团提出惯性触发机械自启动,霍富集团为宝马iX开发紧急拉索装置 [20] - 大众探索超级电容备用电源方案,长城坚持"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守设计 [16] - 欧洲市场对隐藏式接受度分化,Top Gear评选20佳电动车中半数采用,但部分豪华车保留传统把手 [17] 行业反思与设计哲学 - 与历史上弹出式大灯类似,隐藏式门把手被质疑是"好看但无用"的设计 [22][25] - 行业过度压缩成本导致DFMEA失效分析流于形式,产品风险上升 [26][27] - 设计应满足真实需求而非欲望,当前部分汽车设计被批评"反直觉"如取消物理按键 [26]
“消失” 的汽车门把手
晚点LatePost· 2025-05-16 21:33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历程 -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用于赛车或豪华车(如梅赛德斯-奔驰 300SL 赛车版),目的是优化空气动力学和美学设计 [2] - 1970年代后技术成熟且成本降低,菲亚特 850 Spider等主流车型开始采用以提升品牌形象 [2] - 特斯拉2012年推出的Model S首次在电动车上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成为电动车设计标签之一 [2] 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与问题 - 分为全隐藏式和半隐藏式两种,工作原理类似传统门把手但结构更复杂 [5] - 解锁方式分为"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和"隐藏把手+电子锁",后者依赖电力且存在断电失效风险 [7] - 常见问题包括夹手、冬季冻结、传感器失灵、连接机构损坏等 [3] - 极端事故中可能导致救援困难(如山西运城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 [9] 隐藏式门把手的实际效益 - 对风阻系数改善仅0.001-0.002 Cd(续航提升1-3公里),效益远低于成本 [4] - 特斯拉内部曾反对该设计,因复杂度高且成本显著增加 [4] - 整车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增加7-8公斤重量,BOM成本比传统结构高4-7倍 [9] 行业应对与标准制定 - 工信部拟出台《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国标,要求强化断电保护、标识规范等 [3] - 大众ID4采用半隐藏式折中方案,但仍因防水问题召回数十万辆 [10] - 长城汽车采用"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方案,强度与传统把手一致 [12] - 供应商开发新型安全方案,如ITW的惯性触发机械自启动机制、霍富的紧急拉索装置 [17] 市场现状与设计反思 - 中国新能源车前100车型中60%搭载隐藏式门把手 [11] - 欧洲市场部分豪华车(如劳斯莱斯闪灵、保时捷Taycan)仍保留传统门把手 [14] - 行业反思设计过度追求差异化,可能牺牲安全性和实用性(如弹出式大灯的衰落) [22][23] - 供应链成本压缩导致质量风险上升,部分企业忽视失效模式分析(DFMEA)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