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融资

搜索文档
“新存款”年化8.5%?实为保费融资“换皮”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07:12
核心观点 - 社交平台出现以高收益和低门槛为诱饵的“新存款”宣传 实则为经过包装的保费融资旧模式 该模式利用杠杆放大潜在回报但同时也放大风险 且宣传过程中普遍存在风险提示缺失和信息误导问题 [2][3][4] 宣传手法 - 采用高收益8.5%年化、低门槛22万撬动百万资产及央企银行双重背书的话术模板吸引投资者 [2][3] - 部分视频中出现保底收益和稳赚不赔等绝对化表述 在调查的20余条内容中仅两条以小字标注投资风险 [3][4] - 将保费融资类比为购房贷款 声称仅需支付20%-30%保费即可通过保单质押获取银行贷款并赚取升值收益 [4] 产品实质 - 所谓新存款实为保费融资旧模式 即投保人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保单并将保单权利抵押给银行 银行从保险利益中优先扣除贷款本息 [4] - 该模式通过杠杆效应提升潜在回报 但同时也放大潜在亏损 例如提前退保可能导致损失被放大3-5倍 [5] - 保费融资并不构成保险合同的一部分 保险公司并非合约方 实际由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导销售 [6][7] 销售渠道 - 社交平台博主以储蓄规划师等身份引流 以了解需求为由收集用户预算和年龄信息 随后转移至私下渠道提供一对一服务 [6] - 理财顾问服务热情与客户资金量直接挂钩 50万元以上投资者可获得详细产品讲解和全程协助 而10万元以下预算则被冷淡对待 [6] - 销售方自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 声称推荐经过严格筛选的保险公司产品 但在被问及风险时避而不谈 [6][7] 行业监管与风险 - 香港金融管理局2024年曾发布警告 提示保费融资风险并公开三类典型投诉案例包括信息误导、收益承诺失实和负担能力评估造假 [8] - 业内专家指出保费融资需6万美元以上资金和6年以上期限 普通消费者需仔细研读保单条款与贷款协议 避免作为短期投机工具 [7] - 在低利率环境下保单收益率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套利空间有限 且存在贷款利率浮动、汇率波动及保单分红实现率等未披露风险 [4][5]
年化收益率超8%?网红“新存款”调查:谁在动你的钱包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19:52
高收益话术与宣传模式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以"新存款"为名的短视频,宣称"年化8.5%的港险融资保单,月入7000不是梦",吸引数百条求联系方式的评论 [2] - 宣传话术采用"高收益+低门槛+强背书"模板,部分视频使用"保底收益""稳赚不赔"等绝对化表述 [2] - 20余条相关视频中仅2条标注风险提示,多数未提及贷款利率浮动、提前退保损失等关键风险点 [2] 保费融资的运作机制与风险 - "新存款"实为保费融资旧模式,投保人向银行贷款购买保单并将保单抵押给银行,银行扣除贷款及利息后剩余金额才归投保人 [3] - 保单贷款期限通常为6个月,贷款本息达到现金价值时会导致保单效力中止,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障责任 [3] - 分红险产品若提前退保,保费融资可能将退保损失放大3-5倍 [3] 销售渠道与操作链路 - 博主引流流程高度一致:先了解客户预算与年龄,再转移至私下渠道安排"专属理财顾问" [5] - 理财顾问服务热情与资金实力挂钩,50万元以上客户获详细讲解并强调"安全保本",10万元以内客户被冷淡对待 [5] - 理财顾问自称来自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宣称产品"经过严格筛选"但回避风险问题 [5] 行业监管与消费者警示 - 业内专家呼吁加强保险销售渠道管理,提醒消费者警惕保费融资风险 [6] - 保费融资需6万美元以上资金和6年以上期限,普通消费者应仔细研读条款,避免短期投机 [6] - 香港金管局曾警告保费融资风险,并曝光三类投诉案例:信息误导、收益承诺失实、负担能力评估造假 [7]
全网疯传的高收益“新存款”,竟是让你贷款买保险?
搜狐财经· 2025-08-20 20:49
产品结构与运作机制 - 保费融资是一种杠杆型保险投资策略,投保人仅支付部分保费(如首付20%),剩余保费通过抵押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支付,形成"借钱买保险"模式 [2][3] - 操作涉及三方:投保人支付小部分保费(如112.2万港元),银行审核后直接向保险公司支付贷款保费(如330.79万港元),保单抵押给银行作为担保 [3] - 核心盈利逻辑为赚取息差:保单预期收益(如年化8.87%)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如4.025%),通过杠杆放大收益,同时释放资金进行再投资 [3][4] 收益表现与案例数据 - 演示案例显示总保费500万港元保单,优惠后实付442.99万港元,投保人自付112.2万港元,贷款330.79万港元 [4] - 10年后预期退保现金价值680.57万港元,扣除贷款利息13.31万港元/年和手续费4.96万港元,净收益99.48万港元,年化单利8.87% [4] - 社交平台宣传收益率超10%(如12%),但实际扣除成本后净收益率通常为4%-7%,且需长期持有 [5][6] 风险影响因素 - 收益高度依赖三大变量:保单实际分红实现率(受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及市场环境影响)、融资利率变动(贷款合约通常为浮动利率)、汇率波动(港元贷款兑换美元保费产生的汇率风险) [5][6] - 历史案例显示当保险公司投资不及预期、市场利率上升或港元对人民币贬值时,投资者可能面临收益远低于预期甚至亏损 [6] - 产品适合高净值客户:投资门槛通常需6万美元以上,期限需6年以上,且需承担跨境投资的法律、税务及监管差异风险 [8] 市场推广与行业背景 - 当前热度回升与利率环境相关: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低利率或加息周期尾声,港元/美元融资成本相对可控,香港储蓄险"保证收益+非保证收益"组合对内地投资者具吸引力 [7] - 销售话术强调"低成本杠杆+潜在高回报",契合市场对低风险套利和多元化配置需求,但需警惕对收益率的过度承诺 [7][8] - 行业建议投资者独立验证数据合理性、评估长期资金实力、仔细研读条款费用结构,并寻求第三方专业意见 [8]
宣称年化收益率超10%,“用银行的钱给自己打工”!全网疯传的高收益“新存款”,竟是让你贷款买保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9 22:29
产品定义与结构 - 所谓融资保单即保费融资 投保人支付部分保费后以保单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支付剩余保费 涉及投保人 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 [3][4] - 操作流程为投保人签署保单后支付小部分保费 凭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单利益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审核通过后将保费转至保险公司 保单抵押给银行 [4] - 该产品通过杠杆放大收益 核心原理是保单收益高于银行贷款利率 赚取息差 同时释放资金可进行再投资 港险产品还与美元汇率相关 [4] 收益表现与案例 - 社交平台宣传年化收益率超10% 如"预期年化12%" "第6年单利12%"等话术吸引投资者 [3] - 实际案例演示:总保费500万港元保单采取5年缴 优惠后保费442.99万港元 投保人自付112.2万港元 银行贷款年利率4.025% 手续费1.5% 10年后预期退保现金价值680.57万港元 净收益99.48万港元 年化单利8.87% [5] - 业内指出实际净收益通常为4%~7% 远低于宣传的10%+ 宣传数据为未扣除融资成本 汇率波动及费用的理想化测算 [8] 风险因素分析 - 收益高度依赖三大变量:保单实际分红实现率受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及市场环境影响 融资利率随市况浮动可能增加成本 汇率波动尤其港币兑美元汇率变化直接影响投资成本 [8][9] - 贷款合约通常注明利率可浮动 金融机构有权调整利率 若利率上升将加重成本并可能导致亏损 [8] - 香港保单以美元交保费但银行贷款以港币为主 汇率下跌将拉高投资成本 [9] 市场背景与投资者适配性 - 保费融资在2015年曾受追捧 当前再度翻红与利率环境及资产配置需求相关 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低利率或加息周期尾声使融资成本可控 香港储蓄保险的长期收益组合契合内地投资者海外资产配置需求 [10] - 投资门槛要求较高 金额通常需6万美元以上 期限需6年以上 不适合短期投机 [11] - 目标客群需具备长期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能覆盖贷款本息及潜在追加投入 [11] 行业建议与监管关注 - 业内建议警惕销售中对收益率的过度承诺 独立验证演示数据合理性 仔细研读保单条款与贷款协议 重点关注费用结构 提前退保损失及利率调整机制 [11] - 需充分了解跨境投资在法律 税务及监管差异上的特殊风险 将香港保险作为多元化资产配置的组成部分而非盲目跟风 [11] - 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态度 全面认知产品收益结构及潜在风险 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寻求独立第三方专业意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