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费融资
icon
搜索文档
贷款买保险?港澳保费融资市场风险渐高
经济观察报· 2025-08-29 13:02
保费融资产品核心机制 - 保费融资是投保人、保险公司和银行三方合作,投保人向银行贷款购买保险合同,缴纳首付后保单作为抵押物由银行保管,投保人通过支付低于保单红利收益率的贷款利息来赚取利润,从而放大保单投资收益率 [2] - 产品本质是利用低利率贷款购买高收益保单,赚取中间的利差,在低息环境下套利空间更大 [2][6] 香港保费融资市场情况 - 香港保费融资贷款利率通常设定为一个月Hibor+1%左右,伴随Hibor波动,2023年8月一个月Hibor从两周前的0.91%飙升至3.30%,导致贷款人还款利息翻倍 [2] - 融资产品对保单核心价值要求高,保证收益部分需较高以吸引银行接受作为抵押物,申请人需在香港银行开户并提供1:1个人金融资产证明,即贷款100万港元需提供等值金融资产证明 [7] 澳门保费融资市场特点 - 澳门保费融资优势在于不需要中途偿还利息,保单到期退保时银行一次性扣除本金和利息,为投保人保留更多流动资金 [3][9] - 贷款利率基准为最优惠贷款利率,目前执行利率5.5%减去1.6%,实际利率锁定在3.35%至4.05%区间,设有封顶和封底利率以控制利率风险 [10][11] - 市场门槛较高,起步保额需300万港元,首期自付66.8万港元,申请人需有300万港元以上流动资金并提供6至12个月银行流水证明 [12] 产品收益表现与市场需求 - 香港市场10年期保单预期年回报约10%以上,扣除利息后投保人可获得6%至9%的年化收益率 [6] - 澳门市场9至10年期保单预期平均年回报约为10.5%,若美联储降息收益会进一步提升,有案例显示首期自付65万港元到期后到手约135万港元,利润近一倍 [11] - 保费融资市场深得高净值客群欢迎,存在额度需要抢购的情况,有客户复购保额达1000万港元的保单 [12] 跨境套利策略与风险因素 - 存在日元贷款搭配美元保单的跨境套利策略,利用日本长期低息和美元保单高收益(长期复利6%至7%)放大杠杆,但面临汇率波动和利率政策变化风险 [14][15] - 主要风险包括利率上升增加借贷成本、保单回报不及预期导致亏损、贷款方要求提前还款以及失去保险保障等 [15][16]
贷款买保险?港澳保费融资市场风险渐高
搜狐财经· 2025-08-29 09:47
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动态 - 截至8月28日上午11时15分,一个月期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至3.30%,而在两周前该利率仅为0.91% [2] - 近一周内,一个月期Hibor从0.9%升至2%,并进一步升至3%,导致与Hibor挂钩的贷款还款利息翻倍 [2] - 港元贷款通常设定为Hibor+1%左右,利率波动导致每月还款额变化 [2] 保费融资产品结构与机制 - 保费融资是投保人、保险公司和银行三方合作,投保人向银行贷款购买保单并缴纳首付,保单作为抵押物由银行保管 [2] - 银行预缴剩余保费,投保人支付银行利息,其盈利模式是利用银行贷款利率低于保险公司派发红利收益率的利差 [2] - 在Hibor处于低位时,保险代理人会积极推广此类产品,以放大保单投资收益率 [2] 港澳保费融资模式比较 - 澳门保费融资允许投保人在保单到期退保时一次性扣除本金和利息,无需中途还息,有助于保留更多流动资金 [3] - 香港保费融资根据Hibor基准决定利率,而澳门则以最优惠贷款利率为基准,后者波动不如Hibor剧烈 [7] - 澳门一款主打产品的实际贷款利率锁定在3.35%至4.05%区间,设有封顶和封底利率以控制利率风险 [8] 保费融资的收益表现与案例 - 有案例显示,通过贷款购买8年期保单,最终到手年化收益率达11% [5] - 另一案例中,一份10年期、保额150万港元的保单,首付约30万港元,贷款105万港元,预期年化收益率在6%至9%之间 [5] - 澳门案例显示,保单自付65万港元,到期后到手约135万港元,利润约一倍 [8] 保费融资的市场需求与客户资质 - 保费融资市场深受高净值客户欢迎,额度需要抢购,有客户复购保额达1000万港元的保单 [9] - 香港融资需提供与贷款金额等值的个人金融资产证明,并审核银行流水 [6] - 澳门融资门槛更高,起步保额需300万港元,首期自付需66.8万港元,并要求申请人拥有300万港元以上流动资金 [9] 保费融资的产品特点与演变 - 进行融资的保单通常是精算师精选产品,保证收益部分较高,以具备市场竞争力 [6] - 澳门一款产品首年退保价值高,投保后立即退保可退回七成左右,可按首年退保价值的90%贷款 [8] - 近年来短期产品优势减弱,保单期限已从5年拉长至9至10年,预期平均年回报约为10.5% [8] 保费融资的高级策略与风险本质 - 存在高阶玩法如日元贷款搭配美元保单的跨境套利策略,可放大5倍杠杆,利用日本低利率和美元高收益保单 [10] - 保费融资本质是赚取低利率贷款与高收益保单之间的利差,但存在利率上升增加借贷成本、保单回报不及预期等风险 [10] - 若保单总回报低于银行贷款利息和手续费,或客户提前退保,可能导致亏损 [11]
“新存款”年化8.5%?实为保费融资“换皮”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07:12
核心观点 - 社交平台出现以高收益和低门槛为诱饵的“新存款”宣传 实则为经过包装的保费融资旧模式 该模式利用杠杆放大潜在回报但同时也放大风险 且宣传过程中普遍存在风险提示缺失和信息误导问题 [2][3][4] 宣传手法 - 采用高收益8.5%年化、低门槛22万撬动百万资产及央企银行双重背书的话术模板吸引投资者 [2][3] - 部分视频中出现保底收益和稳赚不赔等绝对化表述 在调查的20余条内容中仅两条以小字标注投资风险 [3][4] - 将保费融资类比为购房贷款 声称仅需支付20%-30%保费即可通过保单质押获取银行贷款并赚取升值收益 [4] 产品实质 - 所谓新存款实为保费融资旧模式 即投保人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保单并将保单权利抵押给银行 银行从保险利益中优先扣除贷款本息 [4] - 该模式通过杠杆效应提升潜在回报 但同时也放大潜在亏损 例如提前退保可能导致损失被放大3-5倍 [5] - 保费融资并不构成保险合同的一部分 保险公司并非合约方 实际由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导销售 [6][7] 销售渠道 - 社交平台博主以储蓄规划师等身份引流 以了解需求为由收集用户预算和年龄信息 随后转移至私下渠道提供一对一服务 [6] - 理财顾问服务热情与客户资金量直接挂钩 50万元以上投资者可获得详细产品讲解和全程协助 而10万元以下预算则被冷淡对待 [6] - 销售方自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 声称推荐经过严格筛选的保险公司产品 但在被问及风险时避而不谈 [6][7] 行业监管与风险 - 香港金融管理局2024年曾发布警告 提示保费融资风险并公开三类典型投诉案例包括信息误导、收益承诺失实和负担能力评估造假 [8] - 业内专家指出保费融资需6万美元以上资金和6年以上期限 普通消费者需仔细研读保单条款与贷款协议 避免作为短期投机工具 [7] - 在低利率环境下保单收益率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套利空间有限 且存在贷款利率浮动、汇率波动及保单分红实现率等未披露风险 [4][5]
这种“新存款”七年翻番?需要排队等额度?背后隐藏多重风险!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5 23:31
产品结构与运作模式 - 香港保费融资业务本质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保单 利用保单承诺收益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获利 投资者仅需支付10%至20%的首付资金 剩余80%至90%由银行提供贷款 [6] - 具体操作涉及投保人 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 投保人支付首期保费后凭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审核通过后将未缴保费转给保险公司 保单抵押给银行 [6] - 典型融资方案显示:100万美元总保费客户首付18.1万美元 贷款金额72.9万美元 融资杠杆倍数达5.52倍 贷款利率采用HIBOR+0.8%定价 [7][8] 收益表现与测算数据 - 保险代理人宣称第7年退保可实现21.62%年化收益率 第10年退保可达28.68%年化收益率 测算基于1.8%的贷款利率和完全实现的分红预期 [7][9] - 组合方案采用保险+理财模式:50万港元保单融资搭配80万港元派息基金 宣称年收益率6.75% 预期8年后总净收益率112% 年单利率14% [9] - 香港储蓄险演示利率维持高位 疫情后长期预期收益率超7% 监管调整后最高演示利率仍达6.5% 与低融资利率形成显著套利空间 [13] 市场热度与驱动因素 - 保费融资市场热度显著上升 部分银行出现额度紧张需排队至10月 银行设置总额度管控需提前签署协议锁定名额 [10] - 市场活跃度提升与港元利率环境相关:2024年6月港元拆息(HIBOR)一度跌至0.05%以下 银行体系结余暴增至1200亿港元 融资成本极低 [10][11] - 多数保费融资采用3个月HIBOR+0.8%定价 6月期间年利率可低至1.3%-1.5% 促使借钱买保险策略流行 [11] 风险因素与监管动态 - 利率波动导致套利空间不稳定:2024年8月HIBOR快速回升至2.8% 贷款成本较前期上涨超10% 而基金派息未达预期水平 [2][10] - 分红实现率存在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最新披露的分红实现率不高 预期收益完全依赖非保证分红 最终收益可能大幅低于预期 [2][15] - 香港金管局2021-2023年接获保费融资投诉显著增长:从4宗增至48宗 主要涉及销售误导 未充分披露贷款性质及虚报客户资产等问题 [16] - 监管检查发现部分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要求客户多次修改财务需求分析表格以提高财力认定 银行仅依据月息偿还能力评估信贷而未核实过度杠杆风险 [16] 客户准入与流动性约束 - 融资业务设有准入门槛:需提供与融资额等值的流动资产证明 例如20万美元融资额需对应20万美元资产证明 且需保持近3个月稳定 [14] - 银行设置隐性规则:部分要求客户账户保持最低存款 如10万港元基础要求 若存款达100万港元可享受利率降低0.5%的优惠 [15] - 提前退保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利率上升导致利息成本增加 若未能按时偿付可能被迫退保 此时退保价值可能远低于已缴保费与累计利息之和 [15]
这种“新存款”七年翻番?需要排队等额度?背后隐藏多重风险!
第一财经· 2025-08-25 22:58
香港保费融资市场现状 - 香港保费融资业务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保单 利用保单承诺收益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获利 被包装为年化收益率超10%的"新存款"或"高阶理财"产品在社交平台推广 [3][8] - 具体操作模式为投保人支付10%-20%首期保费 剩余80%-90%资金由银行提供贷款 以保单现金价值作为抵押 杠杆倍数可达5.52倍 [8][9] - 市场热度显著上升 部分银行出现额度紧张需排队至10月的情况 因银行设置总额度管控 [13] 收益测算与案例 - 典型案例显示总保费100万美元保单 客户首付18.1万美元 贷款72.9万美元 按1.8%贷款利率年息1.31万美元 第7年退保预期净利润27.387万美元 按首付计算的年化收益率达21.62% [9][11] - 组合方案案例涉及50万港元保单融资 贷款167万港元 贷款利率3.3% 搭配年收益率6.75%的基金覆盖利息支出 宣称8年总净收益率112% 年单利率14% [11] - 6月港元拆息(HIBOR)一度跌至0.05%以下 银行体系结余超1200亿港元 当时保费融资年利率可低至1.3%-1.5% [13][14] 风险与不确定性 - 利率波动风险显著 当前港元拆息已回升至2.8%左右 贷款成本较前期上涨超10% 而基金派息未达预期 [3][13] - 收益完全依赖非保证分红 保险公司最新披露的分红实现率不高 最终收益可能大幅低于预期 若第7年分红实现率仅90% 200万港元预期价值可能降至180万港元 [3][20] - 提前退保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退保价值可能远低于已缴保费与累计利息之和 [20] 监管与合规问题 - 相关保单投诉明显增多 2021-2023年银行投诉数量分别为4宗、34宗和48宗 年增长率显著 [20] - 投诉主要涉及客户未意识到获取贷款 销售人员不实陈述如承诺"红利必定覆盖利息" 以及虚报客户流动资产 [21][22] - 香港金管局强调银行及保险机构须恪守销售合规要求 杜绝不当推介 并发现部分机构存在修改财务需求分析表格等违规操作 [6][22]
年化收益率超8%?网红“新存款”调查:谁在动你的钱包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19:52
高收益话术与宣传模式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以"新存款"为名的短视频,宣称"年化8.5%的港险融资保单,月入7000不是梦",吸引数百条求联系方式的评论 [2] - 宣传话术采用"高收益+低门槛+强背书"模板,部分视频使用"保底收益""稳赚不赔"等绝对化表述 [2] - 20余条相关视频中仅2条标注风险提示,多数未提及贷款利率浮动、提前退保损失等关键风险点 [2] 保费融资的运作机制与风险 - "新存款"实为保费融资旧模式,投保人向银行贷款购买保单并将保单抵押给银行,银行扣除贷款及利息后剩余金额才归投保人 [3] - 保单贷款期限通常为6个月,贷款本息达到现金价值时会导致保单效力中止,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障责任 [3] - 分红险产品若提前退保,保费融资可能将退保损失放大3-5倍 [3] 销售渠道与操作链路 - 博主引流流程高度一致:先了解客户预算与年龄,再转移至私下渠道安排"专属理财顾问" [5] - 理财顾问服务热情与资金实力挂钩,50万元以上客户获详细讲解并强调"安全保本",10万元以内客户被冷淡对待 [5] - 理财顾问自称来自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宣称产品"经过严格筛选"但回避风险问题 [5] 行业监管与消费者警示 - 业内专家呼吁加强保险销售渠道管理,提醒消费者警惕保费融资风险 [6] - 保费融资需6万美元以上资金和6年以上期限,普通消费者应仔细研读条款,避免短期投机 [6] - 香港金管局曾警告保费融资风险,并曝光三类投诉案例:信息误导、收益承诺失实、负担能力评估造假 [7]
全网疯传的高收益“新存款”,竟是让你贷款买保险?
搜狐财经· 2025-08-20 20:49
产品结构与运作机制 - 保费融资是一种杠杆型保险投资策略,投保人仅支付部分保费(如首付20%),剩余保费通过抵押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支付,形成"借钱买保险"模式 [2][3] - 操作涉及三方:投保人支付小部分保费(如112.2万港元),银行审核后直接向保险公司支付贷款保费(如330.79万港元),保单抵押给银行作为担保 [3] - 核心盈利逻辑为赚取息差:保单预期收益(如年化8.87%)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如4.025%),通过杠杆放大收益,同时释放资金进行再投资 [3][4] 收益表现与案例数据 - 演示案例显示总保费500万港元保单,优惠后实付442.99万港元,投保人自付112.2万港元,贷款330.79万港元 [4] - 10年后预期退保现金价值680.57万港元,扣除贷款利息13.31万港元/年和手续费4.96万港元,净收益99.48万港元,年化单利8.87% [4] - 社交平台宣传收益率超10%(如12%),但实际扣除成本后净收益率通常为4%-7%,且需长期持有 [5][6] 风险影响因素 - 收益高度依赖三大变量:保单实际分红实现率(受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及市场环境影响)、融资利率变动(贷款合约通常为浮动利率)、汇率波动(港元贷款兑换美元保费产生的汇率风险) [5][6] - 历史案例显示当保险公司投资不及预期、市场利率上升或港元对人民币贬值时,投资者可能面临收益远低于预期甚至亏损 [6] - 产品适合高净值客户:投资门槛通常需6万美元以上,期限需6年以上,且需承担跨境投资的法律、税务及监管差异风险 [8] 市场推广与行业背景 - 当前热度回升与利率环境相关: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低利率或加息周期尾声,港元/美元融资成本相对可控,香港储蓄险"保证收益+非保证收益"组合对内地投资者具吸引力 [7] - 销售话术强调"低成本杠杆+潜在高回报",契合市场对低风险套利和多元化配置需求,但需警惕对收益率的过度承诺 [7][8] - 行业建议投资者独立验证数据合理性、评估长期资金实力、仔细研读条款费用结构,并寻求第三方专业意见 [8]
宣称年化收益率超10% “用银行的钱给自己打工”!全网疯传的高收益“新存款” 竟是让你贷款买保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9 23:05
产品定义与结构 - 保费融资是一种投保人支付部分保费后以保单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支付剩余保费的金融操作[2] - 操作涉及三方参与者:投保人、银行和保险公司 投保人自付小部分保费后凭保单利益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审核通过后将贷款直接支付给保险公司[3] - 核心目的是通过杠杆放大收益 利用保单收益与银行贷款利率的息差获利 同时释放资金进行再投资[3] 收益机制与案例 - 演示案例显示总保费500万港元保单优惠后442.99万港元 投保人自付112.2万港元 银行贷款330.79万港元[4] - 假设银行年利率4.025%加手续费1.5% 年利息13.31万港元加手续费4.96万港元[4] - 十年后退保现金价值680.57万港元 预期净收益99.48万港元 年化单利达8.87%[4] 收益影响因素 - 实际收益高度依赖三大变量:保单分红实现率、融资利率变动和汇率波动[5] - 宣传中10%以上收益率是未扣除融资成本、汇率波动及费用的理想化测算 实际净收益通常为4%-7%[5] - 分红实现率与保险机构投资能力相关 融资利率可能随市况浮动 汇率波动影响美元与港币换算成本[6] 市场背景与风险 - 保费融资再度受关注源于利率环境变化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低利率或加息周期尾声 融资成本相对可控[7] - 香港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长期保证收益+非保证收益"组合在海外资产配置需求背景下显得更具吸引力[7] - 历史上当保险公司投资表现不及预期或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时 投资者可能面临收益远低于预期甚至亏损的风险[5] 投资门槛与建议 - 保费融资投资金额一般需在6万美元以上 投资期限需在6年以上[8] - 建议投资者全面评估自身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仔细研读保单条款与贷款协议 重点关注费用结构和利率调整机制[8] - 应了解金融产品本质 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关注跨境投资的合规性及监管差异 寻求独立第三方专业意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