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偏债型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公募基金自购呈现新动向
证券时报· 2025-08-16 01:41
基金自购行为的定义与历史特点 - 基金自购是指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使用自有资金认购本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包括控股股东申购、基金经理自购以及公司开放期认购[1] - 历史上基金自购规模通常较小,多在1000-2000万元区间,且以债券型或偏债型基金为主[1] - 过去自购行为多发生在股市下跌阶段,主要体现为对后市的谨慎乐观态度,具有象征性意义[1] 2023年基金自购的新特征 - 自购规模显著扩大,年初至上旬已有超过130家(次)基金公司宣布自购计划,总金额超过50亿元[2] - 品种结构变化明显,股票型与偏股型产品占比提升至近50%,如南方基金2.3亿元全部投向股票ETF[2] - 持有期限延长,多家基金明确自购部分持有期限不低于1年,这在历史上较为罕见[2] 自购行为变化的驱动因素 - 政策引导促使公募基金加大权益类自购,监管部门要求机构投资者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2] - 股市向好预期增强,机构普遍认可市场平稳上行趋势,自购成为表达市场观点和增加收益的途径[3] - 基金公司盈利压力加大,管理费收入下降促使部分利润转向自购投资[3] - 销售压力推动营销策略调整,通过高调自购促进产品持续销售[3] 市场影响与投资者启示 - 自购行为从象征性转向实质性,反映公募基金对市场认知的根本性转变[3] - 机构投资者行为变化可作为市场风向标,权益类自购增加提示后市乐观预期[4]
低波基金回报差领跑“黑马”揭秘,投资者回报提升路径何寻?中国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回报差研究-当幻想撞上现实 第三章
Morningstar晨星· 2025-06-12 09:02
核心观点 - 投资者需评估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适配、投研团队资深、策略稳定、风控完善的基金 [2] - 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并提升抗风险能力 [2] - 践行长期持有理念,规避短期择时和情绪化决策 [2] 偏债型产品表现 - 保守混合基金投资者回报差为-0.86%,固收型基金为-0.62%,优于主动股票的-2.65% [3] - 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收益稳健且波动性低,投资者多基于防御性考量,减少短期交易冲动 [3][6] 宽基类被动产品表现 - 宽基类被动基金投资者回报差为2.81%,显著优于主动股票的-2.65% [3][9] - 机构资金(如中央汇金和险资)在市场低位大规模流入宽基类ETF,未参与前期下跌阶段,推动正向回报差 [9][10] - 中央汇金持有大盘平衡型ETF份额从183.9亿份增至2194.2亿份,占比从21.5%升至57.1% [10] - 险资持有大盘成长型ETF份额从19.7亿份增至233.5亿份,占比从5.6%升至24.1% [10] 混合型基金表现 - 标准混合型基金呈现小幅正向投资者回报差,与美国市场类似 [7] - 养老FOF产品中,持有期三年的保守混合FOF回报差为0.43%,优于同类无持有期产品的-0.99% [19] 被动产品趋势 - 被动产品费用低廉,主动产品超额收益空间压缩,指数化投资普及 [8] - 资管新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险资加快布局ETF等被动产品 [8] - 宽基类ETF追踪指数行业覆盖面广,长期平滑市场波动,如博时裕富沪深300指数A五年期年化波动率18.13%,低于主动股票的23.57% [8] 改善投资者回报建议 - 构建系统化基金筛选框架,评估投研团队能力、策略稳定性和费率结构 [17] - 采用多元策略分散配置,组合不同风险收益属性产品 [18] - 设置长锁定期产品(如养老FOF)可有效遏制频繁申赎,提升回报差 [19] - 引导投顾收入与客户投资收益挂钩,取代销售佣金模式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