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传感器

搜索文档
威视佰科CEO刘玮:做驱动产业革新的“追光者”|港创科·新势力
搜狐财经· 2025-06-13 12:11
光谱传感技术行业 - 光谱传感技术通过捕捉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实现毫秒级无损识别,应用场景包括水果甜度检测、水质污染监测、酱油发酵度分析等[1] - 传统光谱传感技术被欧美巨头垄断,设备成本高达数十万元,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广泛应用[1] - 中国光谱仪器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突破100亿元,但2024年进口额仍达45亿元,高端市场由美国企业主导[7] 威视佰科公司概况 - 公司由耶鲁大学光学博士和卡耐基梅隆AI算法专家创立,专注于研发新型多光谱传感器及配套AI算法[1] - 通过分子材料替代精密光学元件和OLED二次激发染料封装技术,将传感器成本从十万元级降至千元级[2] - 研发投入每年超1000万元,已成功研发微型光谱生化传感器、全光谱传感芯片和无代码开发平台等核心技术[2][4][5] 技术应用场景 - 工业领域:食品检测(洗发水、薯片、化妆品)、化工生产品控、设备安全监测[1][2][5] - 消费领域:智能穿戴(血氧检测)、智能家居(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程序选择)、医疗美容(皮肤多维检测)[1][5] - 农业环境:葡萄健康状态实时监测、果蔬新鲜度无损检测、水质污染识别[6][5] 商业模式与市场拓展 - 采用技术合作模式,将光谱传感技术与客户现有产品结合升级,合作伙伴包括三星、TCL、华为、美的等[5] - 通过Pre-A轮、A轮和A+轮融资分别获得2500万元、555万元和1888万元资金[5] - 已在越南等海外市场与美国德州仪器等国际巨头竞争并赢得订单[7] 大湾区协同优势 - 构建"香港研发-深圳转化-东莞制造-广州物流"的高效闭环体系[7] - 香港高校负责尖端科研(6个学科全球前十),深圳负责商业化落地[8] - 湾区制造成本仅为国际市场的10%-15%,如同样工件加工费用仅需10-15元[9]
中国团队解读卫星遥感如何守护“地球水塔”: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20: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地球水塔"的冰川/冰盖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宝库,作为全球气 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和调节器,其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冰川与气候变化遥感团队黄磊副研究员 等当天解读认为,卫星遥感已成为当前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最主要的手段,通过冰川遥感,正在加强人 类对气候变化的预警和适应能力。 2025年是国际冰川保护年 全面立体记录冰川变化 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冰川的哪些变化?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冰川与气候变化遥感团队指出,目前主要使用多 光谱、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开展冰川面积、运动、厚度变化、平衡线等方面的监测,为 冰川变化作全面、立体的记录。 光学遥感识别冰川轮廓方面,冰川覆盖范围的变化是冰川变化(退缩或前进)最直观的体现,确定冰川面 积的变化,需要在卫星图像上先识别不同年份的冰川轮廓,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可通过冰川在卫 星图像上所占像素的数量变化以及单个像素对应的面积,推测冰川面积变化情况。 针对遥感识别冰川面临"冰川区云量较大,对卫星过境时成像造成遮挡""山区和云的阴影导致图像上冰 川亮度差 ...
红外热成像:智能汽车的“全天候之眼”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5 22:32
撰 文 / 玖 零 设 计 / 张 萌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浪潮中,红外热成像技术正从高端车型的"奢侈品"逐步蜕变成 为智能化的核心标配。这项诞生于军事领域的"黑科技",凭借其独特的热辐射感知能力,正在重新 定义汽车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边界。据统计,全球汽车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0亿 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6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一增长曲线的背后,是技术突破、市 场需求与产业生态的深度共振。 ↓红外热成像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从实验室到量产车的跨越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捕捉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波长8-14μm)来生成温度分 布图像。与依赖可见光的传统摄像头不同,它能在完全黑暗、强光眩光、雨雾沙尘等极端环境下保 持稳定工作。这种"被动成像"特性,使其成为智能驾驶感知层的关键补充。 早期车载红外设备普遍采用制冷型探测器,虽灵敏度高但体积庞大、成本昂贵——单只探测器曾高 达60万元。随着非制冷型探测器技术成熟,成本大幅下降至几百元。例如,高德红外研发的12μm 非制冷探测器已实现前装量产,而睿创微纳推出的6μm芯片更将分辨率提升至1920×1080,达到 ...
农学专家分赴我省多地助力农作物抗旱
新华日报· 2025-05-03 07:20
文章核心观点 4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三暖”,某省平均气温同期最高且2 - 4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0%,春耕时节“抗旱”成关键词,扬州大学多团队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农业抗旱[1] 分组1:旱情现状 - 4月全国平均气温12.95℃,为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三暖”的4月,某省平均气温为同期最高,2 - 4月该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0% [1] - 全省小麦受旱面积突破400万亩,正值小麦开花和籽粒灌浆关键期 [2] - 扬中市新坝镇桃园土壤水分严重不足,正值桃树果实快速生长期 [2] 分组2:专家指导 - 朱新开指导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种植户把握水肥协同,下午4点后适量喷灌,结合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和调节剂缓解旱情,讲解喷灌注意要点 [1] - 朱新开团队为种植户提供“线上问诊 + 线下指导”服务,依托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多地进行20多场专题培训,到30个乡镇实地指导春管工作 [2] - 谢兆森教授团队建议扬中市新坝镇桃农改用滴灌带精准补水,在果园悬挂黄色黏虫板诱杀蚜虫,采用生物农药开展果树病虫害防治 [2] 分组3:智慧灌溉 - 扬州大学孙成明和刘涛团队研发“空—地”协同智慧灌溉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和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调控,在苏州、盐城等江苏小麦主产区建立多个示范基地,累计推广面积近1000亩,相比传统漫灌节水30% - 50% [3] 分组4:新品种培育 - 扬州大学徐辰武教授团队首次揭示玉米根系抗旱的关键基因,已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多份育种新材料,预计7 - 10年内可实现抗旱新品种田间应用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