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生胶原蛋白
icon
搜索文档
医美+化妆品
2025-09-24 17:35
医美行业 行业整体情况与市场潜力 * 国内医美用户约3000万人 每千人医美渗透率约2% 远低于美国的5‰和韩国的8‰ 表明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3] * 消费者一旦形成稳定习惯 每年轻医美复购频率可达三次以上 为行业提供稳定动力 [3] 产业链结构与盈利情况 * 产业链上游原料端毛利率极高 例如艾美克整体毛利达85%-90% 锦波的薇旖美或嗨体产品出厂价约1000元 毛利率可达90% 原料成本仅占小个位数 [4] * 终端加价倍率通常在3倍以上 例如出厂价3000元的注射针剂终端价格可达万元左右 以保证机构利润和销售分成 [4] 机构格局与市场趋势 * 疫情前后医美机构格局变化显著 头部连锁医院营收可超1亿元 重资产医院需要约三年周期实现盈利 例如成都高新医院在一年半内扭亏为盈 [5][6] * 轻医美在头部医院占比约70% 新医美市场主要分为光电类(超声 射频 光子)和注射类(肉毒素 填充剂)两大产品类型 [8] * 行业趋势从重症整形向轻医美注射发展 从惰性玻尿酸向活性微球再生材料转变 [7][15] 产品市场规模与材料发展 * 合规市场中 玻尿酸和肉毒素的出厂端市场规模约为50-100亿元 终端成熟产品加价率通常为2-3倍 高端产品可达3-4倍 [9] * 再生材料自2021年上市后发展超预期 各家公司在2024年均实现10亿元以上销售额 属于增量市场而非完全替代玻尿酸 [10][11] * 再生材料通过微球刺激实现自然修复与胶原蛋白再生 例如艾维岚通过浅层水光收紧复配取得良好效果 [13][14] 填充注射层次与材料应用 * 医美填充注射针对不同皮肤层次:骨膜层适合硬性支撑材料如羟基磷灰石 表皮及真皮层偏向皮肤管理与补水保湿如玻尿酸水光针 [12] * 重组人源化三型胶原蛋白用于颈脖 水光针等治疗 [12] 胶原蛋白发展与应用 * 胶原蛋白是最火细分赛道之一 已发现28个型号 三型主要用于真皮层修复 一型用于皮肤纤维修复 [19] * 去年颈部产品销售额超10亿元 今年预计至少达15亿元 未来重组胶原蛋白将在软组织填充 面部水光等领域广泛应用 [19] * 研发方向包括利用更高表达系统向全人源化发展 预计国内水光市场可达50亿规模 注射填充产品2-3年内可实现10亿级别销售 [20] 未来发展趋势 *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向人源化胶原蛋白 细胞外基质 PDRN三文鱼针等新兴成分发展 [15] * 再生产品如少女针 艾塑菲逐渐在软组织填充及部分骨性支撑领域取代传统玻尿酸 带来显著利润增长 [16] * 新品加价倍率可达3-4倍以上 利润空间更高 今年预计有三款产品获批 头部两到三家机构将占据20-30%份额 头部厂商总体占据70%左右市场份额 [17][18] 化妆品行业 行业发展趋势与国货替代 * 疫情后护肤市场国货替代趋势明显 国货占比已达50%以上 [21] * 化妆品消费结构从倒三角形(高端为主)转向正三角形(终端下沉市场扩大) 护肤品社零维持中低位数增长 [21] * 过去十年行业经历显著变革 2015-2020年间国内公司通过电商渠道初步发展 疫情后线上销售成为主流 渠道从货架电商扩展到兴趣电商 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 [22] 品牌策略与营销 * 品牌通过科学营销和成分传播提升认知 例如珀莱雅开创"早C晚A"概念 通过小红书等平台进行科学成分传播 [23] * 化妆品行业依赖高毛利率(约70%-80%)和高销售费用(约40%-50%)进行营销推广 以建立品牌忠诚度和认知度 [25] * 国内公司销售额具有明显季节性 上半年占全年40% 下半年占60% 其中618购物节占15%-20% 双十一占约30% [24] 公司发展与市场前景 * 多品牌矩阵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珀莱雅集团在护肤之外开发其他产品线 占比超20% 有助于覆盖更多消费群体 [26] * 品牌升级策略包括开发子品牌线 高端线升级 次抛产品以及洗护 男士等大单品 [27] * 国货替代是长期趋势 凭借综合能力 运营能力及产品打造能力 国内公司有望进一步扩大份额 [28] * 未来前景乐观 预计未来3-5年内会出现两到三个收入体量达两到三百亿的公司 与日本韩国发展经验相似 [29][30]
医美终端景气度跟踪会议
2025-10-09 10:00
医美行业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与公司 * 医美行业整体营收增长放缓 8月份增长4% 受非手术项目占比增加和价格透明化影响[1] * 行业内龙头机构如朗姿、益心、利格等营收增长普遍不理想 益心七八月份基本持平 部分月份零售额甚至下降[1][6] * 新氧从互联网平台模式转向线下机构模式 获客成本较低约1000元 通过快速开店、收购和加盟扩大门店布局[13]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客单价下降明显 7月客单价同比下降5%至3300元左右 为近年来最低 8月虽回升至3600元左右 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3][4][5] * 客单价下降主要归因于信息透明化、轻医美项目占比提升导致的价格下滑 以及新氧等平台低价项目引发的价格战 如5999元童颜针和299元光子嫩肤等[1][7] * 各大医美机构积极拓展轻医美子品牌 专注于皮肤光电、注射和微创非手术项目 店面面积较小500-1000平方米 扩张速度相对较慢每年新增3-5家[1][9] * 传统大型医美机构与轻医美小店在投入、面积、选址、营收和回报周期上存在显著差异 轻医美小店初期投资较低500-600万元 回报周期短6个月盈亏平衡 8-10个月盈利[1][2][10] * 玻尿酸市场高端进口产品如乔雅登和瑞蓝销量下降 机构倾向于使用OEM代工产品替代 以降低采购成本[4][16] * 国产玻尿酸中 新型注射类如格格针和波波针表现良好 弥补了传统品牌降价带来的影响[4][16][18] * 再生胶原蛋白市场 舒颜萃成为新的增长点 用量已超过艾素菲 每月达到1500多次 总体增速约10%[19][20] 其他重要内容 * 医美行业一般在9月到10月迎来高峰期 2023年9月增长25% 2024年9月增长14% 2025年预计9月增长15%[15] * 上游厂商出厂价有所下降 一般同比下降幅度在20%~30%左右 微医美4mg现在采购价已降至1000元左右 基础水光玻尿酸甚至可低至二三十元采购[26] * 新开门店营收增长不明显 尤其是后期开设的新门店 如上海淮海路和陆家嘴中心等地 营收和增速均不明显[14] * 轻医美小店材料成本占比26%至28% 高出大型机构4至5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比例略高于大型机构 大型约为35% 而小型则为37%[11] * 非手术类的轻医美净利润基本持平 在正负5%左右 而成熟的大型医疗美容机构净利润率可达5%至10%[11] * 胶原蛋白类产品线表现突出 7月份注射类胶原蛋白产品整体增速约为17% 薇旖美系列产品增长45% 使用量接近3800次[21] * 四季度将重点推广Scopus同源针 并引进乐普、北京四环或艾维提等品牌的新产品 采购成本约1000元 终端价格5000元左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