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冬果梨
icon
搜索文档
黄河岸边的古梨园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路上,我受邀走进一家农民办的梨园博物馆,听主人老魏讲起他与梨园的故事。他家世代种梨,他指着 院里一棵300多岁的老梨树说:"我爷爷的爷爷,就在它下面乘凉。" 老魏还带我去看村民表演的太平鼓和"铁芯子"。他告诉我,这"铁芯子"的技艺,源于古梨园一种独特的 农耕绝活——"天把式"。 梨农站在特制的云梯上修枝。 张卫建供图 我至今仍记得初次走进古梨园时的震撼。那是4月的一个清晨,我早早出发,来到兰州市区黄河岸边的 水车公园。约500年前,兰州段家滩人将水车引至什川,汲取黄河水进行灌溉,古梨树得以绵延生长。 从公园码头登船,缓缓东行约两刻钟,便入了什川峡谷。两岸高山耸立,绝壁如削,时有水鸟从岩壁间 惊起,在船头船尾翩然飞舞。河岸台地上出现一片片梯田梨园,梨花如雪如云。花香乘着微风,从两岸 阵阵飘来。 继续北行约半小时,什川码头便在眼前。拾级而上,路两旁,一棵棵历经风霜的古梨树恣意地开满了 花。再乘车一刻钟,便到了河对岸的同心亭。站在亭中极目远眺,古梨园的壮美景色尽收眼底。 要真正走进古梨园,还得通过一座吊桥。这座桥,上世纪70年代初由当地农民修建。遥想建桥之前,世 世代代的梨农只能依靠羊皮筏子进出,那份艰辛令人感慨。 ...
夜晚亮起来,消费火起来!兰州构建多元夜经济释放消费新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7-19 14:03
夜经济发展 - 兰州夜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涵盖夜市、文旅街区、夜游黄河等活动,激活多元消费新场景 [1] - 暑期夜经济热度显著提升,大众巷新光夜市、金城关文化旅游街区等区域人流密集 [1] - 夜经济融入城市生活,形成"夜购+夜游+夜食"的完整消费链条 [1][6][10] 夜游黄河项目 - 兰州水运集团推出3条夜游黄河航线,串联中山桥、白塔山、黄河母亲等景点,展示黄河兰州段魅力 [3][5] - 暑期航次增加且运营时间延长,新增水上民谣夜、水上音乐节等特色文旅项目 [5] - 夜游黄河结合兰州"桥梁之都"特点,提供古今交融的游览体验,吸引市民及外地游客 [3][7] 夜购消费场景 - 张掖路步行街夜间客流量超白天,年轻店主通过直播吸引线上关注,带动线下消费 [6] - 兰州老街融合仿古建筑与非遗体验,活态传承非遗馆提供剪窗花、刻蛋雕等互动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感 [9] - 夜间商圈消费热情持续至深夜,古韵与烟火气形成独特吸引力 [11] 夜间餐饮业态 - 白塔山景观餐厅夜间客流旺盛,翻台率达2-3次,特色美食搭配黄河夜景成为卖点 [10] - 大众巷新光夜市营业至22点后仍人声鼎沸,牛奶鸡蛋醪糟、烤肉串等传统小吃受追捧 [12] - 夜间餐饮选择多样化,从山顶露台餐厅到传统夜市形成完整味觉体验链 [10][12] 游客反馈与市场反响 - 外地游客评价兰州夜景"比白天更有韵味",夜游黄河项目成为必打卡体验 [7][13] - 市民反映夜间娱乐选择显著增加,从单一烧烤扩展到"夜市+演出+游船"的全链条消费 [13] - 非遗体验、文创产品等差异化内容增强游客停留意愿,带动二次消费 [9]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京报· 2025-05-22 14:34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情况 -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增六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占三处(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1]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95处,中国以25处位居全球首位[1][2] - 新增遗产地覆盖巴西、墨西哥、西班牙三国,巴西增至2处,墨西哥达3处,西班牙为6处[2] 中国新增农业文化遗产详情 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 位于浙江德清县,传承800年,基于鱼蚌互利共生原理,涵盖珍珠、水稻、丝绸等多元产品[3][4] - 系统改善水体环境: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5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4] - 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珍珠深加工总量约10%,带动2.2万居民就业,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产业链[4]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 位于福建福鼎市,以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白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5][6] - 保存18个茶树品种及120多个农业物种(含41种蔬菜、14种水果、11种家畜等)[6] - 白茶为当地支柱产业,传统工艺融合生态智慧,支撑农村生计[5] 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 - 现存600年历史,拥有9000多株百年古梨树,面积超1万亩,为世界最大连片古梨园[7][8] - 年产梨超200万公斤,加工梨干等特产,平均树龄280年,最长达400年[7][8] - 传统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保存软儿梨、冬果梨等古老品种[8] 国外新增农业文化遗产 - 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整合粮食作物与森林产品,保护濒危南洋杉森林(现存原始森林仅1%)[9] -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体系:3000年历史的梯田农业,保存140个本地物种(含40种玉米)[9] - 西班牙兰萨罗特岛体系:利用火山沙与海沙种植葡萄、红薯等,覆盖1.2万公顷干旱土地[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