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
搜索文档
扩大服务消费:稳增长的幸福密码
搜狐财经· 2025-11-16 07:47
中国服务消费趋势 - 消费模式正从购买物质商品转向追求体验式服务,例如代厨、Citywalk、剧本杀、康养课和微度假 [4] - 今年服务性消费占比已升至46.8%,但与发达国家60%的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4] - 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后,消费升级进入追求“精神富足”的新阶段 [4] 扩大服务消费的关键举措 - 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托育、文旅、家政等领域,并引入国际优质医疗和教育模式 [5] - 通过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普惠托育和社区养老等服务发展 [5] - 推动业态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文化内容与线下空间结合,创造沉浸式演艺、智慧运动、虚拟文旅等复合体验 [6] 服务消费的支撑因素 - 通过技能提升拓宽收入来源,并利用个税专项扣除、普惠托育和长护险试点扩围等措施实现“增收减负” [6] - 服务消费被视为长期红利,其持续发展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7]
万字深度专访许纪霖(下):“新情感经济时代”已经降临?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14:28
新一代消费群体的精神特质与行为模式 - 年轻一代主动告别宏大叙事,倾向在轻盈、流动、短效的情绪机制中安顿自身,情绪逐渐取代情感成为主导经验[1] - 轻资产关系、搭子文化、树洞式共情构成了一种去深度、低承诺却高频运转的精神自保方式[1] - 这一代人正试图在情感层面建构出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在数字化与社群化的语境中重新搭建属于自己的抽象世界[2] - 同好社群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聚落,被称为分子化社群,规模微小却具备极强的凝聚力与生产力[2] - 年轻一代告别了上一代人信仰的崇高抽象理念,回归到具体、有感的世界,即和自己切身相关的现实生活[5] - 他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抽象世界,如二次元、元宇宙、VR、AR等构成的虚拟世界以及各种2.5次元、剧本杀等[5] - 年轻一代以感觉而非理性的方式进入其构建的抽象世界,通过实践性的参与,如Cosplay、沉浸二次元等方式[6] - 这一代人追求对心灵的直击,在视频媒介时代,内容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处理就可以直接触动人的心灵,引发共情[7] 新情感经济时代的特征与表现 - 演唱会、追星、同人创作等2.5次元场域中的情感流动,正在构建一种以共鸣与临场为中心的新型情感经济共同体[2] - 年轻一代更愿意为情感上的热爱直接付出金钱,例如喜欢一部动画就会去买谷(周边商品)、出COS、穿同款、参加圣地巡礼等[8] - 个体在情感经济共同体中获得的不仅是短暂的安慰,更是一种被看见的确认感和共在的生命体验[2] - 上海2025年创造了两个40万级活动:时代少年团的演唱会四天共40万人参与,B站的BW大会也有40万人入场[14] - 演唱会经济异常火爆,因为年轻人需要场,在那一刻能觉得自己吾道不孤,与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共鸣[12] - 这种场域的情感结构与历史上人类在宗教集会中所体验到的沉浸感有深层相通性,虽然内容和时代不同,但情感结构相通[14] - 年轻一代与偶像是互为场域的,进行一种陪伴式的共同成长,这种集体性的盛况是他们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抽象世界[14] 社群结构的变化与城市文化载体 - 当下的Community呈现出高度垂直、划分精细的兴趣共同体结构,像一个个蜂巢,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格子生存[11] - 这种分子化社群内聚力极强,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相比于孤立无援的个体状态更有活力,也更具抵抗力[18] - 社群之间呈现多元共存形态,虽然缺乏交汇,但能和平共处,形成一种理想型的多神教共存社会,接近君子和而不同的状态[16][17][18] - 上海已成为二次元之都,这与上海的城市文化性格高度契合,上海作为商业大都市更接地气,更贴近人的具体一面[19][20] - 上海具有魔幻性,来自城市历史结构中的多元文化交汇,不同文化并存共处,构成了一种极其罕见的盛景[24] - 上海承继了新感觉派传统,与日本感觉主义高度相通,注重感官体验、节奏与氛围,这为二次元文化提供了文化基因[22] - 上海的商业性格和世俗气质构成对日常生活文化的高度包容,二次元文化作为一种带有抽象设定的文化,必须落地为具体的实践,这与上海的城市文化调性相符[20][21] 职场态度转变与虚拟世界投入 - 年轻一代在现实职场中感受到的回报和激励减少,更在意活得爽不爽,如果职场让他不舒服,可以立刻辞职[28] - 很多年轻人比老一代更有敬业精神,尤其在一线城市服务业,他们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认为拿了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29] - 年轻人把热情投入到二号人生,如二次元世界,在那里他们能找到一个自我,哪怕这个世界是虚构的,只要在那个瞬间能获得快乐就足够[9] - 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尽心尽责,因为那是他们愿意扮演并想演到极致的角色,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压抑与束缚完全不同[27] - 真正的自由是在自愿选择的游戏中实现的,人在游戏当中才是最自由的状态,愿意把所有能量都投入进去[27] - 对于年轻人来说,反复咀嚼虚妄已经成为一种自足的情感体验,他们不再执着于救赎或终点,而是主动选择沉浸在这种情绪循环中[30][31]
为热爱买单 年轻人这样安排“情绪假期”
中国青年报· 2025-10-10 08:42
行业核心观点 - 年轻消费群体通过购买二次元周边、参与体验式活动等方式进行“情绪消费”,旨在获得情感陪伴和心理满足,该消费模式已超越简单的购物行为,成为探索生活可能性和塑造自我认知的实践 [2][3][6] 消费群体与行为特征 - 消费主体为学生和年轻职场人士,他们利用节假日进行“情绪假期”消费,为忙碌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充电 [1][2] - 消费动机主要为“为热爱买单”,商品被视作一份心情、一段体验以及与喜爱事物紧密相连的感觉,具有情感陪伴价值 [2] - 典型消费行为包括购买“谷子”(二次元周边,如徽章、钥匙扣、亚克力板等)、玩盲盒、参与剧本杀、观看演唱会等 [2][3][4] 消费模式与趋势 - 消费模式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特征,从线上“种草”到线下同频体验,再回归线上分享,形成“体验—记录—再传播”的情绪循环 [4] - 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化,消费者从冲动下单转向“买得对”,更注重明确自身真实需求,将预算集中在100%喜欢的物品上 [5][6] - 部分消费者开始将收藏品视为具有升值潜力的资产,并会衡量溢价是否在承受范围内 [6] 市场规模与消费能力 - 个体消费者支出可观,例如有学生消费者每月在“谷子”上的平均花费达1500元,并拥有上百个动漫徽章收藏 [2] - 消费者通过兼职等工作收入来支持其兴趣消费,使得消费行为更具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2][5] 产品与体验特性 - 产品吸引力在于其精美的工艺设计以及能够将二次元人物带入现实的情感连接 [2][3] - 体验式消费(如剧本杀)的价值在于提供沉浸式故事体验,让消费者暂时脱离现实,与朋友共创经历 [4] - 社交互动和认同是消费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社交平台分享藏品并获得回复能带来显著满足感 [2][4] 监管环境 - 监管机构已针对盲盒等新兴消费模式出台规范,要求公示抽取概率、设定消费上限,并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 [6] - 司法实践对“付费抽道具-循环抽盒”等赌博化盲盒模式进行打击,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6]
十一假期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搜狐财经· 2025-09-22 21:42
消费趋势转变 - 传统零售区域客流量显著下滑 北京朝阳大悦城家电区域客流量同比下滑近40%[3] - 体验式消费场景人气旺盛 同一商场内沉浸式剧本杀项目单日接待超300名玩家[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疲软 前八个月增长率仅3.4% 文化娱乐市场呈现高热度[3] 体验经济崛起 - 消费动机从物质转向精神层面 消费者追求圈子融入、社会认可及自我实现[5] - 年轻消费群体月均支出近1000元购买情绪价值 夜间10点后出现冲动消费高峰[7] - 体验式消费包含烘焙课程、瑜伽班、剧本杀等 成为心理调节方式[9] 商业形态转型 - 零售业态向生活方式销售转型 家居品牌门店增设咖啡、书籍及手工活动区域[12] - 科技提升消费体验 AR试衣技术使某品牌销量提升30%[14] - 移动支付普及促进即时消费 实现体验与消费场景无缝衔接[14] 区域经济影响 - 海南陵水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实现年旅游收入近10亿元 当地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超200%[16] - 体验经济创造就业机会 旅游文化娱乐行业用工数量同比增长21%[16] - 新兴职业涌现 包括沉浸式剧情编剧、体验设计师等场景设计岗位[18] 政策与争议 - 政府通过带薪休假制度及文化消费券政策推动服务消费增长[18] - 体验经济被部分观点视为"消费降级"的变体 符合经济学"口红效应"理论[20]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当秦简遇见电音:云梦文旅激活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8-27 02:53
文旅项目投资与升级 - 云梦博物馆自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进行提档升级 引入AR魔墙、沉浸式展厅和秦简书写台等设施 [3] - 祥云湾项目由云梦籍企业家欧阳祥山投资43亿元 历时五年建成 包含257栋古建筑 汇集徽派、京派和楚风等九大风格 [3] 游客量与消费表现 - 祥云湾今年1-7月游客量突破240万人次 夜间消费占比高达72% [3] - 云梦县前七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5] - 博物馆文创产品今年前7个月销售额超过400万元 研学团队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 [3] 业态创新与体验升级 - 祥云湾通过楚剧、皮影、非遗巡游、汉服体验、电音派对和剧本杀等创新业态激活古建筑 [1][3] - 博物馆通过AR魔镜等互动设施让游客与历史人物对话 实现文物沉浸式体验 [2][3] - 文化消费从看展延伸到文创购买 带动周边餐饮和住宿消费增长四成 [3] 就业与经济效益 - 祥云湾项目吸纳就业1800余人 其中75%为本地居民 节庆期间创造500多个临时岗位 [5] - 文旅繁荣带来就业回流 本地居民通过汉服店等业态实现月收入增加3000元 [5] - 小吃铺等商户在节庆期间单日销量达4000多碗米酒 收入远超县城摆摊时期 [4] 文化融合与品牌建设 - 以"云梦有喜"为主题的文创玩偶、香包和帆布包形成品牌效应 [3] - 历史建筑如乾隆御赐聚贤堂和尼泊尔紫檀官厅被迁建复原 增强文化吸引力 [3] - 文旅融合实现文化从"展柜"到"大街"的转化 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 [6][7]
如何在三四线城市赚大钱?教你10个复制策略,缺什么就复制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25 18:40
核心观点 - 三四线城市存在被低估的财富机会 其核心优势在于可复制一二线城市已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 并享受低成本 低竞争和高容错率的市场环境[1][5][48] 商业模式复制策略 - **餐饮模式复制**:提前将一二线流行的奶茶 轻食 烤肉 日料 特色小吃及主题餐厅引入三四线核心商圈 利用年轻人跟风消费特性[8][9][11] - **健身养生复制**:复制一二线轻奢健身房和养生服务(瑜伽 舞蹈 中医理疗 艾灸按摩) 填补三四线设备齐全健身房的空白[12][13][17] - **新零售便利模式**:以降维打击方式复制便利店 明亮生鲜超市及智能无人售货 替代老旧杂货铺业态[15][16][18] - **教育培训复制**:针对课外辅导 兴趣班(少儿英语 编程 绘画)及成人技能培训(会计 电脑)需求 解决三四线教育资源缺口[20][21][22][24] - **娱乐休闲复制**:引入网红餐厅+桌游 露营基地 轰趴馆 剧本杀 密室逃脱及亲子乐园等社交场景 满足年轻人娱乐需求[25][29] - **婚恋社交产业**:复制婚恋俱乐部 同城交友派对及升级版婚庆服务(主题婚礼 旅拍) 解决小城市婚恋压力与服务空白[27][28][30] - **家政上门服务**:复制房屋打扫 月嫂 育儿嫂 上门维修及美容美甲等标准化家政平台 解决本地服务可靠性问题[32][33][36] - **互联网本地化**:通过短视频带货 私域流量运营及本地生活平台(公众号/小程序) 帮助传统商家实现互联网转型[35][37][42] - **养老产业复制**:引入老人活动中心 养老社区 日间照料中心及健康管理设备 应对三四线更严重的老龄化需求[39][40][43] - **平台思维复制**:构建本地吃喝玩乐同城平台 二手交易平台及人力资源平台 通过收租模式实现规模化收益[44][45][49] 市场环境优势 - 一二线商业模式已验证成功 可直接降低试错成本[5][50] - 三四线投资成本低 竞争少且容错率高[5][50] - 三四线消费群体具有强烈跟风心理 新业态接受速度快[5][50]
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后,这届年轻人靠花钱给自己“续口气”
36氪· 2025-08-11 18:11
消费趋势转变 - 消费逻辑从功能性转向情绪价值驱动 年轻人优先考虑"能否让我开心"而非"能否使用" [3][6] - 44%消费者将情绪消费视为自身追求 42.71%用于情绪调节 39.86%用于自我奖励 [9] - 物质丰裕使消费决策权重转移 低成本生活便利性成为基础(如5元外卖奶茶) [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情绪经济市场规模达23077.67亿元(2024年) 预计2029年突破4.5万亿元 [12] - 剧本杀行业规模382亿元(2024年) 同比增长21.93% [15] - 谷子行业规模1689亿元(2024年) 同比增长40.63% [15] 消费驱动因素 - 18-34岁群体焦虑抑郁风险达24.1% 25-34岁抑郁风险为12.3% [7] - 原子化社交关系加剧孤独感 职场KPI与家庭期待形成双重压力 [8] - 马斯洛需求层次升级 生理安全需求满足后追求归属感与愉悦感 [6] 细分赛道特征 - 悦己型消费以香氛为代表 通过嗅觉疗愈实现自我满足(如慵懒周末香型) [14] - 社交型消费通过剧本杀/谷子经济获取归属感 排球少年徽章炒至8.4万元 [15] - 成瘾型消费以盲盒为核心 形成"抽-爽-再抽"循环(如泡泡玛特系列) [16] 产品策略演变 - 品牌竞争重点转向情感连接 产品需成为"心灵搭子" [17] - 香氛产品定位"孤独者被窝香" 潮玩作为"社恐社交替身" [17] - 反叛设计受追捧(如Labubu丑萌造型) 满足成年人孩子气表达 [16]
以沉浸式互动体验创新红色文旅业态
新华日报· 2025-08-01 05:58
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发展现状 - 通过情境重现、角色扮演、数字化展示等创新方式将革命历史挖掘与红色文化传播相结合 [1] - 项目精准把握旅游消费升级趋势 为游客提供充满情绪价值的地方红色文化深度体验 [1] - 为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赋能红色资源保护与活化打开新思路 [1] 沉浸式红色文旅开发内在逻辑 - 文化层面以文化认同为灵魂 经济层面以产业升级为手段 社会层面以革命传统教育为目标 [2] - 通过技术赋能和叙事创新实现从观看到参与、从接收到共创的转变 [2] - 将红色文化学习从教科书式叙事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式记忆 [2] 项目创作特点与价值 - 依托丰厚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独特历史文化价值 [3] - 使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激发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3] - 通过实景体验有效激发游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3] 经济效益与产业延伸 - 带动革命老区旅游+模式创新 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4] - 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创造就业和特色产品销售提振区域经济 [4] - 衍生剧本杀、VR游戏等文化产品 推动红色IP全产业链开发 [4] 项目开发挑战与提升路径 - 部分项目出现过度娱乐化、年轻化表达误区 [5] - 存在偏重AR/VR技术应用而忽视文化内涵挖掘的问题 [5] - 面临高昂设备维护成本和内容更新滞后的双重压力 [5] - 需坚持严肃性与趣味性统一 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5] - 强化人本体验设计 把握技术为叙事服务原则 [5] - 采用政府企业合作模式 政府提供设备维护补贴 企业负责内容更新 [5]
经济低迷,不上班在家怎么挣钱养活自己,轻松简单
搜狐财经· 2025-06-02 07:07
高性价比消费 - 经济压力下消费者转向理性消费,从追求高端转向注重性价比 [3] - 拼多多、名创优品、蜜雪冰城等品牌通过极致性价比满足消费需求,蜜雪冰城单品均价控制在10元以内但品质不逊于20元价位竞品 [3][5] - 规模化供应链管理压缩成本,直播电商爆发式增长,头部主播单场销售额破亿,反映消费者对"省钱消费"的强烈需求 [6][7] 情感消费浪潮 - 经济压力加剧催生情绪疗愈需求,解压玩具、香薰蜡烛等"小而美"商品成为生活刚需 [8] - 线下体验式消费如密室逃脱、剧本杀热度攀升,2024年全国剧本杀门店突破5万家,参与人数同比增长30% [8] - 宠物经济兴起,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元,宠物零食、智能用品、医疗等品类爆发式增长 [9] 自我提升投资 - 职场不确定性推动自我提升需求激增,在线教育、职业培训等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10][11] - 技能培训满足"安全感"需求,短平快学习模式对急需提升人群具吸引力,如编程、短视频制作等 [12][13] - 自我提升生态体系逐步构建,包括在线教育平台、个人IP课程、知识付费社群等 [14]
日媒:玩不了“剧本杀”?关税动摇美国桌游市场
环球时报· 2025-05-13 06:54
行业现状 - 全球桌游市场价值约为200亿美元,包括卡牌游戏、棋盘游戏、微缩模型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 [2] - 此前预测桌游市场价值到2030年将膨胀至310亿美元以上,但可能因关税政策落空 [2] - 桌游行业每年发布无数新游戏、补充现有规则并升级配件,形成庞大市场规模 [2]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桌游公司停业或将业务转移到海外,行业可能不复存在 [2] - 关税政策侵蚀可支配收入并提高制造成本,美国生产依赖其他国家 [2] - 美国国内制造厂选择有限,复杂玩具组件几乎完全依赖海外进口 [2] - 关税政策下每花费10美元需支付14.5美元关税,某公司额外支付近150万美元 [6] 供应链与生产挑战 - 美国缺乏生产设备和劳动力,无法满足桌游玩具制造需求 [3] - 所需材料包括纸制品、木质游戏币、塑料棋盘和上色油墨,但少有国家支持生产 [3] - 众筹网站增长加深行业与海外关联,美国发行商直接向客户预售数百万美元商品 [3] 公司案例与市场反应 - 某角色扮演游戏通过众筹筹集超过1500万美元,跻身史上十大最赚钱项目 [3] - 新加坡桌游发行商CMON暂停新游戏开发,亏损超300万美元且收入下降17% [4] - 美国桌游商Stonemaier Games公开反对关税政策,称其为政治游戏中的"棋子" [6] 小型企业与行业多元化 - 小型公司和创作者难以度过经济不确定性,威胁行业多元化视角 [5] - 生产无障碍性被切断,利润微薄的小公司遭受重大打击 [6] - 多家工作室推迟作品发行,因无法预见半年或一年后的情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