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哈根达斯月饼
icon
搜索文档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创业邦· 2025-07-30 18:10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0] - 过去一年全国范围内关停81家门店,门店总数被DQ(1695家)和蜜雪冰城等品牌超越[6][7] - 2017年中国市场贡献母公司冰淇淋业务50%收入,但2025年出售传闻反映经营压力[4][5]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14][16] -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年均销售增速23%[15] - 早期通过商场LV/Gucci相邻选址、专属冰柜隔离平价产品维持高端形象[19][20] - 1997年推出冰淇淋月饼占营收28%,开创礼品场景商业化先例[19] 竞争环境变化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提升至30元,与哈根达斯目标客群重叠[29][33] - 喜茶等品牌抢占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导致哈根达斯多地门店被迫迁至负一层[35] - 2022年后茶饮大众化(喜茶降至15-25元,奈雪推出9元产品)加剧价格压力[37][38] 战略调整与供应链挑战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拓展商超和美团盒马[35] - 冰淇淋线上渗透率仅20%,冷链需保持-18℃至-25℃,渠道成本比常温商品高5-8%[35][47]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核心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6][49] 行业对比与案例参考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平均降5元),瑞幸已在门店数和营收上反超[41][42] - 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2024年市场规模达120亿元[52] - 1996年星冰乐上市未满月即超越哈根达斯销量,显示替代品威胁历史重演[27]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36氪· 2025-07-30 17:11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和市场份额被挤压 [4][5][7] - 新式茶饮品牌的崛起对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导致其高端定位受到冲击 [19][24][25] - 哈根达斯尝试通过渠道转型和产品降价应对困境,但受限于供应链特性难以实现规模扩张 [25][36][37] 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7] -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下滑至7.2亿美元,北美市场销售额三年下滑近10亿瑞士法郎 [9] - 2023年在中国关停81家门店,而竞争对手DQ门店总数已达1695家 [5]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市场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1][12]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高端,全球900家门店中有400家在中国,年均销售额增长率达23% [11] - 通过奢华门店设计、高端商场选址和专属冰柜维持品牌形象,曾被称为"买得起的奢侈品" [12][16][17] 竞争环境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降至15-25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 [24][28] - 购物中心黄金位置被喜茶等品牌取代,多地门店被迫搬迁至负一层 [25]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也被瑞幸超越,反映出高端定位在大众化趋势下的困境 [33][34] 转型尝试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发力商超和便利店 [25] - 推出9.9元咖啡引流,冰淇淋产品采取组合优惠促销 [36][39] - 尝试学习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间",但效果有限 [21][25] 行业特性 - 冰淇淋供应链具有冷链成本高、保鲜期短、损耗率高等特点 [37] - 线上销售渗透率仅20%左右,渠道建设相对薄弱 [25] - 意大利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显示超高端市场仍有机会 [41]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虎嗅· 2025-07-29 21:17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贡献母公司通用磨坊冰淇淋业务50%收入[1] - 2025年传闻出售中国门店但被母公司否认[2] - 2025财年三季度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 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6] - 过去一年全国关停81家门店[3] 市场竞争格局 - DQ中国门店总数达1695家持续扩张[4] - 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4] - 新式茶饮将产品定价提升至30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24] - 意大利Gelato品类2024年以10%增速突破120亿元市场规模 平均售价30-50元[48]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 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9][11]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全球900家门店中400家在中国[10][11] - 1997年推出月饼产品线 曾贡献中国市场28%营收[13] - 采用专属冰柜与高端商场选址策略维持品牌调性[14][15] 经营策略调整 - 2015年尝试转型"第三空间" 增加咖啡品类[21][23]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 重点发展商超和即时零售[29]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 但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2][46] - 供应链面临-18℃至-25℃冷链成本压力 损耗率高于普通饮品[43][44] 行业趋势影响 - 新式茶饮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实现更高坪效[26] - 喜茶/奈雪等品牌在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取代哈根达斯[27][33] - 2022年后茶饮品牌集体降价至15-25元区间 与哈根达斯价格带重叠[32][35]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 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趋势冲突[38][39]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远川研究所· 2025-07-29 21:15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及被新式茶饮挤压生存空间 [3][4][5][6] - 公司高端定位策略与现制饮品大众化趋势相悖,导致其在价格战和渠道转型中陷入被动 [37][45][46] - 冰淇淋品类供应链成本高、规模化难度大,制约哈根达斯与奶茶品牌竞争的能力 [47][48][49]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业绩下滑**: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9]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降至7.2亿美元 [10] - **门店收缩**:2024年关停81家中国门店,部分门店被喜茶等茶饮品牌取代并迁至商场负一层 [5][34]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贡献超50%利润 [13] - **价格对比**:中国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2][14]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高端化路径**:通过奢侈品联名、商场黄金位置选址及专属冰柜维持形象,曾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14][17][18][21] - **本地化创新**:1997年推出月饼礼盒占营收28%,并采用"第三空间"模式提升溢价 [17][19] 生产加工逐步本地化以降低成本 [19] - **营销策略**:创始人通过虚构丹麦语品牌名规避低价竞争,进入中国前调研发现"店内消费"偏好 [15][17] 新式茶饮冲击 - **品类替代**:茶饮定价上探至30元与哈根达斯重叠,且因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坪效更高 [29][31] 2022年后喜茶等降价至15-25元区间,加速大众化 [38] - **渠道挤压**:茶饮品牌占据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哈根达斯在多地门店被喜茶取代 [34] 线上化率仅20%的冰淇淋难以匹配即时零售需求 [35] - **供应链劣势**:冰淇淋需-18℃至-25℃冷链,成本高且损耗率大,无法对标茶饮标准化扩张 [47][48][49] 行业对比与转型尝试 - **对手动态**:DQ中国门店达1695家快速扩张,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 [6] Gelato凭借手工现制和高定价(30-60元/杯)实现10%增速 [53] - **战略调整**: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发力商超和美团等即时零售 [35] 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冰淇淋降价空间有限 [46][50] - **星巴克教训**:星冰乐曾在美国超越哈根达斯销量,2025年星巴克首次降价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背离 [2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