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巴克星冰乐
icon
搜索文档
星巴克中国“卖身”,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虎嗅APP· 2025-08-17 18:23
星巴克中国出售背景 - 星巴克中国正与多家投资机构商谈出售业务,估值在50亿~100亿美元之间,潜在买家包括大钲资本、高瓴资本、凯雷集团和KKR等 [5] - 大钲资本作为瑞幸咖啡大股东,若收购成功将掌控中国咖啡行业重要市场份额 [5] - 当前是出售最佳时机,若拖延可能导致业务价值持续下降 [5] 星巴克中国面临的挑战 - 产品性价比低成为核心问题,30元定价在瑞幸(9.9元)和库迪(最低3.9元)价格战下显得不合理 [6][7] - 2025年6月首次下调菜单价格,非咖啡类饮品降价2~6元,部分产品从30+降至20+区间 [9] - 降价后性价比仍低于国产品牌,与竞品价格差持续扩大 [10] - 消费者心理价格锚点下移,15元以上饮品接受度降低 [11] - 门店数量8000家远低于瑞幸25000家,收入已被瑞幸超越 [13] 星巴克的自救措施 - 推出3款新水果茶产品(星星淘梨冰摇茶/全橙胡闹冰摇茶/仲夏蓝调爆珠冰摇茶),但难以复制"生椰拿铁"级爆款 [12] - 维持非咖啡产品线更新以保持竞争力 [12] - 2025财年Q2净收入7.3亿美元(同比+5%),门店交易量+4%,但客单价-4% [16][17] 星巴克中国的剩余价值 - 8000家门店仍是优质资产,未出现大规模关店 [15][16] - 满足商务社交场景的空间需求仍具不可替代性 [18] - 对商场选址和租金仍具话语权,占据核心位置 [21][22][23] - 经济低迷期商场缺乏替代品牌,暂时维持其议价能力 [24]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新式茶馆业态正在崛起,可能未来分流商务场景需求 [19][20] -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美团瑞幸7.9元/库迪5元以下)重塑价格体系 [10] - 若经济复苏,国产品牌可能加速替代星巴克的商场位置 [24] 交易后续影响 - 出售仅改变股权结构,品牌和门店运营将保持延续 [25] - 业务模式将从直营转为总部加盟体系 [25]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创业邦· 2025-07-30 18:10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0] - 过去一年全国范围内关停81家门店,门店总数被DQ(1695家)和蜜雪冰城等品牌超越[6][7] - 2017年中国市场贡献母公司冰淇淋业务50%收入,但2025年出售传闻反映经营压力[4][5]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14][16] -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年均销售增速23%[15] - 早期通过商场LV/Gucci相邻选址、专属冰柜隔离平价产品维持高端形象[19][20] - 1997年推出冰淇淋月饼占营收28%,开创礼品场景商业化先例[19] 竞争环境变化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提升至30元,与哈根达斯目标客群重叠[29][33] - 喜茶等品牌抢占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导致哈根达斯多地门店被迫迁至负一层[35] - 2022年后茶饮大众化(喜茶降至15-25元,奈雪推出9元产品)加剧价格压力[37][38] 战略调整与供应链挑战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拓展商超和美团盒马[35] - 冰淇淋线上渗透率仅20%,冷链需保持-18℃至-25℃,渠道成本比常温商品高5-8%[35][47]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核心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6][49] 行业对比与案例参考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平均降5元),瑞幸已在门店数和营收上反超[41][42] - 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2024年市场规模达120亿元[52] - 1996年星冰乐上市未满月即超越哈根达斯销量,显示替代品威胁历史重演[27]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36氪· 2025-07-30 17:11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和市场份额被挤压 [4][5][7] - 新式茶饮品牌的崛起对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导致其高端定位受到冲击 [19][24][25] - 哈根达斯尝试通过渠道转型和产品降价应对困境,但受限于供应链特性难以实现规模扩张 [25][36][37] 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7] -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下滑至7.2亿美元,北美市场销售额三年下滑近10亿瑞士法郎 [9] - 2023年在中国关停81家门店,而竞争对手DQ门店总数已达1695家 [5]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市场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1][12]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高端,全球900家门店中有400家在中国,年均销售额增长率达23% [11] - 通过奢华门店设计、高端商场选址和专属冰柜维持品牌形象,曾被称为"买得起的奢侈品" [12][16][17] 竞争环境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降至15-25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 [24][28] - 购物中心黄金位置被喜茶等品牌取代,多地门店被迫搬迁至负一层 [25]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也被瑞幸超越,反映出高端定位在大众化趋势下的困境 [33][34] 转型尝试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发力商超和便利店 [25] - 推出9.9元咖啡引流,冰淇淋产品采取组合优惠促销 [36][39] - 尝试学习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间",但效果有限 [21][25] 行业特性 - 冰淇淋供应链具有冷链成本高、保鲜期短、损耗率高等特点 [37] - 线上销售渗透率仅20%左右,渠道建设相对薄弱 [25] - 意大利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显示超高端市场仍有机会 [41]
星巴克发布三季度财报:中国市场净营收、同店销售稳健增长,正与超20个机构接洽评估
新浪科技· 2025-07-30 10:02
财务表现 - 中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 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 [1] - 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 同店交易量和客单价均环比提升 [1] - 经营利润率环比持续增长 继续保持两位数健康水平 [1] 门店扩张 - 全国门店数量达7828家 本季度新开70家门店 [1] - 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 新店保持高效盈利水平 [1] - 两年内新开门店持续贡献高于均值的同店销售 [1] 产品创新 - 推出"真味无糖"创新体系 提供超500种风味组合提升顾客购买频次 [1] - 非咖类产品中冰摇茶业绩翻番 茶拿铁持续增长 [1] - 星冰乐在小红书全行业非咖品类搜索排名第一 [1] 战略发展 - 正在评估超过20个有强烈合作意愿的战略合作伙伴机构 [2] - 寻求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股权 任何交易必须符合公司利益 [2] - 中国团队、品牌实力和长期发展机遇获得市场高度信任 [2]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虎嗅· 2025-07-29 21:17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贡献母公司通用磨坊冰淇淋业务50%收入[1] - 2025年传闻出售中国门店但被母公司否认[2] - 2025财年三季度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 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6] - 过去一年全国关停81家门店[3] 市场竞争格局 - DQ中国门店总数达1695家持续扩张[4] - 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4] - 新式茶饮将产品定价提升至30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24] - 意大利Gelato品类2024年以10%增速突破120亿元市场规模 平均售价30-50元[48]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 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9][11]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全球900家门店中400家在中国[10][11] - 1997年推出月饼产品线 曾贡献中国市场28%营收[13] - 采用专属冰柜与高端商场选址策略维持品牌调性[14][15] 经营策略调整 - 2015年尝试转型"第三空间" 增加咖啡品类[21][23]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 重点发展商超和即时零售[29]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 但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2][46] - 供应链面临-18℃至-25℃冷链成本压力 损耗率高于普通饮品[43][44] 行业趋势影响 - 新式茶饮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实现更高坪效[26] - 喜茶/奈雪等品牌在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取代哈根达斯[27][33] - 2022年后茶饮品牌集体降价至15-25元区间 与哈根达斯价格带重叠[32][35]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 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趋势冲突[38][39]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远川研究所· 2025-07-29 21:15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及被新式茶饮挤压生存空间 [3][4][5][6] - 公司高端定位策略与现制饮品大众化趋势相悖,导致其在价格战和渠道转型中陷入被动 [37][45][46] - 冰淇淋品类供应链成本高、规模化难度大,制约哈根达斯与奶茶品牌竞争的能力 [47][48][49]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业绩下滑**: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9]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降至7.2亿美元 [10] - **门店收缩**:2024年关停81家中国门店,部分门店被喜茶等茶饮品牌取代并迁至商场负一层 [5][34]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贡献超50%利润 [13] - **价格对比**:中国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2][14]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高端化路径**:通过奢侈品联名、商场黄金位置选址及专属冰柜维持形象,曾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14][17][18][21] - **本地化创新**:1997年推出月饼礼盒占营收28%,并采用"第三空间"模式提升溢价 [17][19] 生产加工逐步本地化以降低成本 [19] - **营销策略**:创始人通过虚构丹麦语品牌名规避低价竞争,进入中国前调研发现"店内消费"偏好 [15][17] 新式茶饮冲击 - **品类替代**:茶饮定价上探至30元与哈根达斯重叠,且因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坪效更高 [29][31] 2022年后喜茶等降价至15-25元区间,加速大众化 [38] - **渠道挤压**:茶饮品牌占据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哈根达斯在多地门店被喜茶取代 [34] 线上化率仅20%的冰淇淋难以匹配即时零售需求 [35] - **供应链劣势**:冰淇淋需-18℃至-25℃冷链,成本高且损耗率大,无法对标茶饮标准化扩张 [47][48][49] 行业对比与转型尝试 - **对手动态**:DQ中国门店达1695家快速扩张,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 [6] Gelato凭借手工现制和高定价(30-60元/杯)实现10%增速 [53] - **战略调整**: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发力商超和美团等即时零售 [35] 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冰淇淋降价空间有限 [46][50] - **星巴克教训**:星冰乐曾在美国超越哈根达斯销量,2025年星巴克首次降价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背离 [28][43][44]
免费不限时还免预约,星巴克自习室藏着哪些“小心思”?
北京商报· 2025-07-22 20:40
星巴克中国战略转型 - 公司推出"星子自习室"服务 在广东部分门店试点 提供免费电源插座 温水及共享读书区 不要求付费入座且无需预约 [1][5] - 计划在更多门店尝试"兴趣向"空间和活动 从咖啡消费场景向多元兴趣空间延伸 [1][6] - 自习室与饮品区未完全分隔 高峰期可能存在嘈杂情况 目前仅限广东部分门店 全国推广需视具体情况 [5] 差异化竞争策略 - 依托门店空间进行差异化布局 通过场景客制化应对咖啡市场同质化竞争 [6][7] - 已开设多家特色概念店包括南京颐和路非遗概念店 云南玉龙雪山店及宁波东钱湖陶麓街市店 [6] - 6月宣布发力非咖啡饮品市场 推出星冰乐 冰摇茶等数十款产品降价促销 大杯平均降价5元 最低饮品价格降至23元 [6] 中国市场战略布局 - 多家投资机构包括高瓴资本 凯雷投资和信宸资本对收购中国业务表示兴趣 公司正在评估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 [7] - 持续深拓下沉市场 通过会员服务体系 周边产品及产品客制化寻求突破 [7] - 需结合当地消费特点实现空间差异化 以应对消费者对场景多元化提升的需求 [7]
“外卖七块九,自取九块九,最近一天三杯美式!”大额补贴下外卖订单剧增,商家担忧→
第一财经· 2025-06-11 17:56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 - 京东外卖4月11日上线百亿补贴后,日订单量从4月22日的1000万单增长至6月1日的2500万单 [3] - 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推出"饿补超百亿"大促,5月26日日订单超4000万单,非茶饮订单占比达75% [3] - 美团通过区域经理补贴将用户端优惠从"20元减9元"提升至"20元减14元",商家仅承担3元成本 [5] 商家订单与经营变化 - 厦门寿司商家陈晨的外卖日订单从200单增至300单,增长50%,日均利润同步增长50% [6] - 库迪咖啡朝阳区门店日销量超450杯,单杯成本4.2-4.7元,平台补贴后商家结算价6-7元可覆盖成本 [4] - 泉州肉粽店未参与大额补贴活动,但受行业影响订单仍自然增长 [7] 咖啡茶饮品类表现 - 库迪咖啡多款美式售价5.9元,魔丸杏皮水低至1.68元,平台显示销量"1亿+" [3] - 瑞幸活动价5.9元产品销量"6000万+",蜜雪冰城双杯蜜桃四季春补贴价4.9元(单杯2.45元) [3] - 星巴克6月10日起首次在华降价,非咖啡类饮品平均降幅5元,应对行业竞争 [10] 行业竞争隐忧 - 商家担忧补贴停止后订单骤降,消费者可能难以接受恢复原价(如6元以上咖啡) [9] - 部分平台补贴承担比例从商家3成升至7成,商家单笔利润从3-4元降至1-2元,面临退出风险 [10] - 分析师预计补贴大战持续期不超过1-2年,中小商家在成本压力下生存空间被连锁品牌挤压 [9][10] 监管与行业趋势 - 市场监管总局5月约谈三大平台,要求禁止"二选一""零佣金"等不正当竞争 [11] - 行业竞争重点转向技术驱动与差异化策略,需平衡骑手权益、食品安全与生态健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