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搜索文档
高校密集调整!近五年撤销本科专业TOP5都有谁
第一财经· 2025-08-09 18:33
高校专业调整趋势 - 2025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4个新专业,撤销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6个专业 [3] - 湘潭大学2024年申报运动训练专业,撤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预备案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3] - 东北师范大学2025年拟撤销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拟新申报数据科学等4个专业 [4] - 2025年高校拟增设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数量较多,均超过10个 [4] 政策导向与产业需求 - 教育部要求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新工科、新医科等建设 [5] - 支持高校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5] - 高校需加快专业调整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有限资源投入国民经济亟需领域 [7][8] 专业撤销情况 - 2020-2024年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前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60个)、公共事业管理(138个)、信息与计算科学(123个)、市场营销(104个)、产品设计(93个) [7]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大数据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高校转向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专业 [7] 教师分流机制 - 专业撤销后教师分流途径:转至相近专业授课、讲授公共基础课、转岗行政或教辅岗位、跳槽其他学校 [9] - 部分高校建立保障措施帮助教师完成教职转换,如安徽工业大学明确要求做好教师分流与转岗事宜 [9]
分数线再度“全线飘红” 就业率一直“遥遥领先” 深圳高校为什么这么“红”
深圳商报· 2025-07-24 07:23
深圳高校招生热度 - 深圳高校在2024年广东省本科批次招生中表现突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位居物理类前三名,投档最低分分别为662分、652分和629分 [1][2] - 历史类前十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和深圳大学分别以619分和592分位列第三和第七 [1][2]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首年本科招生投档线达到566分,超本科线130分,超特控线32分 [1][3] 深圳高校集体崛起 - 深圳技术大学物理类投档线大幅上涨至580分,排名较2024年上涨约9000位,历史类投档线567分,排名上涨1300多位 [2]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物理类投档最低分566分,最高分617分,历史类首年招生最低分558分,最高分584分 [2] - 深圳理工大学第二年招收本科生,物理类投档最低分629分,最低排位10163,超过中山大学 [3] 深圳高校办学质量提升 - 深圳高校数量达到17所,2024年两所市属高校获批19个博士点,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 [4] - 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4] - 市属高校ESI前1%学科数量不断攀升,世界高校排名屡创新高 [4] 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创新 - 深圳大学新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南方科技大学新增人工智能和口腔医学专业 [4] - 深圳技术大学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人工智能专业 [4] - 深圳大学推出建筑学(数智设计创新班)等"院士班",南方科技大学推出战略科学家培养计划等五个特色班 [5] 产业优势与就业前景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增量居全国第一 [6] - 南科大毕业生近七成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地区就业,近四成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 [7] - 深圳技术大学毕业生留深率超八成,高质量就业率位居省内公办本科高校前列 [7] 深圳高校未来发展规划 - 深圳将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 [7] - 深圳高校版图将进一步扩大和优化,为优秀学子提供更多"到深圳读好大学"的机会 [7]
多所“双一流”高校 扩大在豫招生规模
郑州日报· 2025-06-30 08:56
高校扩招计划 - 多所双一流高校在河南扩大招生规模,包括北大、清华、哈工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浙大、中科大、西交大、武大、南开、北交大等 [1] - 招生专业设置面向社会急需、新兴业态等人才缺口领域,涉及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等多个方向 [1] - 北京大学在河南普通本科批计划招143人,较去年增加13人,新增名额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 [1] - 清华大学在河南普通本科批拟招101人,较去年增加7人,增加名额主要用于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1] 北京大学招生 - 校本部增加11人,医学部增加2人 [1] - 新增名额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培养 [1] - 招生方向紧密结合学校规划发展方向、突出北大优势特色 [1] 清华大学招生 - 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中的驱动作用 [1] - 培养目标为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素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1] - 立足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1] 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 - 校本部计划招131人,威海校区211人,深圳校区80人 [2]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涵盖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 [2] - 特色班型包括工科实验班(尖班)、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等,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 [2] 复旦大学招生 - 在河南投放高考统招批次招生计划151个 [2] - 校本部普通类68人,高校专项计划类25人,国家专项计划类15人 [2]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普通类30人,高校专项计划类7人,国家专项计划类6人 [2] - 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投放26个新工科王牌专业计划,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2]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 - 校本部计划招141人,医学院35人 [3] - 国家专项、高校专项计划均有增加 [3] - 推进"大信息类"学科发展,设立人工智能(拔尖英才班)、电子信息类(IEEE试点班)等特色班级 [3] 南京大学招生 - 提前批计划招5人,国家专项19人,高校专项17人,普通批98人 [3] - 新增软件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经济学双学位项目 [3] - 强基计划新增"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方向 [3] - "至诚计划"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央企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浙江大学招生 - 投放各类招生计划188个,较去年增加8个 [4] - 新增工科试验班(EE类)、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班等多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4] - 新增人工智能专业首次面向河南招6人 [4] - 机器人荣誉班和竺可桢学院巴德年班的招生计划均成倍增加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 - 投放各类招生计划135个,普通类94个,国家专项10个,高校专项14个 [4] - 新增名额全部投放至基础学科、新工科、新医学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 [4] - 首次单独招收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4] - 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设置智能制造和具身智能两个方向 [4] 西安交通大学招生 - 计划通过高考统招在河南招349人,较去年增加18人 [4] - 扩大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储能技术等新兴领域招生规模 [4] - 新增"法学+英语"双学位 [4] - 强基计划新增数学类(智能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等专业方向 [4] 武汉大学招生 - 计划招655人,其中普通类495人,较去年约增加20人 [5] - 新增多个专业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培养"AI+X"复合型人才 [5] - 开设人工智能等13个"微专业" [5] - 试验班集群升级扩增到68个 [5] - 25个拔尖人才特色培养班面向河南招生 [5] 南开大学招生 - 计划招203人,普通类143人(物理类96人,历史类47人) [5] - 承诺两个100%:志愿填满不重复100%不调剂,大类专业分流100%按照个人意愿 [5] - 新增人工智能、计算机、光电信息3个新工科卓越班 [5] - "伯苓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全球视野培养模式 [5]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 - 计划在河南招254人,校本部217人,威海校区37人 [6] - 新增交通运输(拔尖班)、系统科学与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拔尖班)等特色班级 [6] - 在豫普通类专业录取实行"零调剂""保专业"政策 [6]
2025名校之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5招生亮点:19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扩容、AI课程全覆盖、国际组织人才选拔升级
央视网· 2025-06-25 17:26
招生规模与专业调整 - 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5310名,较去年小幅扩招,其中广东省普通高考招生4157名(含地方专项计划160名、普通类历史1371名、普通类物理2473名、艺术类153名),外省招生1062名 [3] - 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等专业招生增幅显著,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招生规模较大 [3] 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新增10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总数达19个,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西班牙语、金融学+法学、葡萄牙语+国贸等跨学科组合,2025年新增项目占比过半 [4][5][6] - 项目以"国家战略+湾区发展+专业优势"为核心,通过学科交叉、实践赋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外语能力与跨文化沟通力 [4] 新增专业与特色 - 首年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保加利亚语、斯瓦希里语4个专业,人工智能专业聚焦大语言模型与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专业强化跨境电商领域应用 [7][8][9] - 保加利亚语和斯瓦希里语专业响应"一带一路"需求,分别采用"语言+英语+微专业"和非洲区域语言人才培养模式 [9] 国际化培养举措 - 国际组织创新班新增40个选拔名额,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专业,毕业生升学去向中88%进入国内顶尖高校,59%赴世界百强院校留学 [12][19] - 与66国511所高校合作,设立最高20万元海外访学资助,2024年864名本科生赴境外交流,61名小语种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出国 [17] 课程与转专业政策 - 2025级起全校开设AI通识必修课,按专业特点定制AISP(专门用途人工智能)课程群 [14] - 提供三次转专业机会,转出零门槛,2024-2025学年转专业成功率近60%,法学专业接收56名转学生 [13] 就业与升学数据 - 毕业生平均薪酬连续三年增长(2023-2025年分别为11333元、11942元、12026元),就业集中于党政机关、世界500强及外交领域 [19] - 近三年117人次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实习,学校为华南唯一入选教育部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高校 [20] 招生政策优化 - 在粤设置9个特色专业组(如复合财会菁英组、人工智能与计算类组),仅3个专业限物理+化学选科,多数专业无选考限制 [20][21] - 会计学、审计学等专业改为单独招生,取消大类招生模式 [11]
2025名校之约|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创新“学科交叉+竞赛赋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打造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新高地
央视网· 2025-06-25 17:02
学院定位与专业设置 - 信息学院定位为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赋能智慧物流场景,形成工管多学科构成的信息类专业群教育体系 [2] - 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五个本科专业,按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大类分类培养 [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3]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 - 归口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电子信息专硕学位点,并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3] - 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9%,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1.8%,4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42.6%,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特点 [4] - 实行"导师制"或"项目导师制",所有教授均深入本科生一线课堂并担任班主任,优秀本科生可加入硕士生导师团队 [4] 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 - 建有"北京市智能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市级科研平台,80%教师研究方向依托平台开展,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 [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行业智能仓储、运输、配送场景结合 [6] - 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如互联网+、挑战杯等锻炼实践能力,多次获国际、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奖项 [5] 国际合作与就业情况 - 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与美国纽黑文大学联合培养,外方课程占比超三分之一,学生可获中美双学位 [8] - 整体就业率持续高于95%,77%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薪资普遍高于其他专业 [9] - 构建"招培就"一体化体系,学术型、应用型、创业型学生分类培养,学院年度访企拓岗30-50家,开拓就业岗位超100个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