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发电
搜索文档
十五五展望:未来产业七行业投资策略(附58页PPT)
材料汇· 2025-10-19 21:48
低空经济 - 2025年将成为低空经济从前期规划转向产业落地的核心年份,国内eVTOL主机厂载人型号的TC将于2026-2027年逐渐落地,预计2027年开启规模化运营 [4] - 2025年将实现全国低空通信导航系统全覆盖,低空基建围绕低空安全展开,包括飞行安全(空管平台)、数据安全(飞行服务平台)以及反无及奥地安全(雷达及反无装备) [4] - 低空经济在2024年最先实现规模化市局发展,展现了其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地位,预计在十五五规划中有望得到布局,后续财政和政策支持可期 [4] 深海科技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并将其对标"商业航天",深海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5] - 深海科技涵盖深海防护、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等内涵,具有万亿级市场容量,预计将成为"155"重点布局领域 [5] - 中央和地方政策有望持续下达,产业融资价值将持续凸显,深海科技产业1-10有望加速展开 [5] 光热发电/熔盐储能 - 光热发电可以实现连续、稳定、可调度的高品质电力输出,较光伏发电自带储能且出力更稳定,可作为基荷能源 [6] - 2025年新型塔式光热电站的发电成本有望降至约0.55元/千瓦时,在储能时长大于等于6小时场景下,光热+熔盐储能的发电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储能组合 [6] - 据技术招股书预测,2026-2030年年均新增规模将超过3GW,2031-2035年年均新增规模将超过16GW,未来"三塔一机"等多塔多机构型组合有望提升光电转化效率 [6] 脑机接口 - 脑机接口通过直接解析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实现人与外部设备双向通信,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底层革命性技术 [7] - 医疗康复为首个落地场景,未来将拓展至娱乐、军事等多产业生态,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亿美元级 [7] - 国家已发布脑机接口相关规划及收费标准,加速产业商业化闭环,国产替代十分可期,脑芯片是突破冯・诺依曼瓶颈的核心引擎 [7] 人形机器人 - 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5.6%,净增347万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25万元 [10] - 据预测,2025年中国劳动力供给缺口为600万人,2030年将达2000万人,全球主要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30年劳动力缺口分别为1650万、650万、644万、380万人 [10] - 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达324亿美元,中国产业规模预计达750亿元人民币 [10] 商业航天 - 2024年全球共执行263次航天发射任务,同比增长18%,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达175次,同比增长41%,发射占比从56%上升至68% [32] - 国内低轨卫星组网进入规模化阶段,预计2028年将达成"百箭千星"计划,2035年将完成每年近2500颗卫星的发射 [32]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大至商业航天,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蓝箭航天及地信航天已启动IPO流程 [34] 深空经济 - 深空经济涵盖资源开发、能源、生物、运输等十大产业方向,据预测,2024年全球深空探索和技术市场规模为125亿美元,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37] - 深空经济首次提出,旨在加快月球等深空资源开发,目标是从月球、火星等天体获取能源和资源,带动地面产业技术升级 [36] - 太空计算卫星需求旺盛,我国首个整航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已完成首发12颗星发射,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38] 核聚变 - 核聚变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地位,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直径约18米、高度约5米,总重400余吨,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 [59][60] - 预计BEST装置两年后建成,并在全球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60] - 在试验堆ITER中,磁体占比28%,堆内构件、真空室等主要结构件占比25%,其他辅机占比33%,建筑占比14% [54] 量子信息技术 - 量子信息技术是国家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量子计算领域,直接推动超导量子比特实用化 [65][69] - 据测算,2027年专用量子计算机将实现性能突破,2028-2035年市场规模继续扩大,2035年量子计算总市场规模有望达8170亿美元 [67] - 量子计算与AI及云计算融合是大势所趋,量子计算上云可显著降低使用门槛,混合算力平台将任务划分为经典部分和量子部分处理 [74][75]
张希良:中国碳市场成效显著,有望引领国际自愿碳市场建设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13:06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年以来管控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60%以上,成为低成本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关键机制 [1] - 通过技术及行政手段显著改善碳市场数据质量,解决早期数据造假担忧,提升市场可信度 [2] - 企业治理体系已深度纳入碳排放考量,经营理念从忽视转向主动减排 [2] - 碳价稳定在合理水平,与减排目标相匹配,支撑市场健康发展 [3] 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协同 - 自愿碳市场通过CCER机制为控排企业提供配额外的第三种选择(购买核证减排量),增强减排灵活性 [4] - 双轨制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太阳能热发电、深海风电为当前主要交易产品 [4][6] - 生态环境部正推进CCER方法学体系制定,未来将开发更具规模优势的小型项目,强化额外性和社会引导作用 [6] 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潜力 - 依托国内强制与自愿市场基础,中国有望引领《巴黎协定》第六条下的全球自愿碳市场建设 [7] - 技术优势覆盖可再生能源、核能、森林经营及CCS领域,保障高质量碳信用供给 [8] - 国内需求庞大:仅5%抵消比例即超3亿吨需求量,叠加企业ESG需求形成独特优势 [8] - 北京绿色交易所国际化及与香港交易所合作潜力,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力 [8] 国际发展挑战与应对 - 需建立高标准规范体系以防范海外购碳信用风险,当前国内CCER方法学以"少而精"确保国际级诚信度 [9] - 亟待解决国际规则本土化、交易结算平台互联互通等金融基建难题 [10] - 需通过高诚信产品体系和基建提升欧盟、美国等国际社会信任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