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R1
搜索文档
国产人形机器人订单规模创新高,成本价格下探启新篇:机械设备
华福证券· 2025-11-23 12:05
行 华福证券 机械设备 2025 年 11 月 23 日 业 研 究 机械设备 头部企业订单爆发,多场景落地提速 行 业 定 期 报 告 2025 年国产人形机器人迈入拼大单的规模化发展期,已有优必选、 智元机器人等 8 家企业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累计订单额高达 24 亿元。其中智元机器人获中国移动、龙旗科技等多笔大额订单,2025 年目标出货量 3000-5000 台;优必选 Walker 系列累计订单超 8 亿元, 年内计划交付约 500 台;乐聚、越疆机器人等也收获约亿元级别订单, 星尘智能、智平方等企业还达成千台级长期战略合作,订单覆盖工业、 文旅、仓储物流等多个场景,部分企业已明确 2026 年交付时间表。 价格门槛持续降低,产业发展潜力凸显 国内厂商通过核心部件自研、提高国产化率等方式压缩成本,推 动人形机器人价格大幅下探,宇树科技 R1 售价 3.99 万元,加速进化 公司相关产品降至 2.99 万元,松延动力"小布米"更是低至 9998 元, 上架后迅速售罄。价格下降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供应链的逐步成熟,关 节模组、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成本降低与算法优化,助力行业进入量产 元年。虽目前 C 端场 ...
松延动力要把人形机器人价格“打下来”?
北京商报· 2025-10-23 21:25
产品发布与定价 - 松延动力于10月22日发布行业首款万元内消费级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限时预售价格为9998元[1] - 加速进化于10月24日发布新品Booster K1,限时售价为2.99万元起,是其价位最低的产品[1] - Bumi小布米提供两个版本:消费版(9998元,2025年3月发货)和教育版(2026年1月发货),两个版本共线生产[7] 产品规格与定位 - Bumi小布米身高约94厘米,体重约12公斤,自由度不小于21个,定位为娱乐陪伴、教育和展览展示[4][5] - Booster K1身高95厘米,体重19.5公斤,全身22个自由度,定位为教育、赛事及展演场景,并自称是经RoboCup世界杯验证的高性能开发平台[4][5][6] 行业价格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出现价格下探趋势,例如宇树科技R1售价3.99万元起,松延动力小布米售价9998元,加速进化Booster K1售价2.99万元起[7] - 消费级机器人(文娱演出、教育科研类)价格正快速下降,部分产品相比去年降幅约50%,而面向工业场景的机器人价格相对稳定[9][11] - 价格下探被视为行业健康发展的趋势,旨在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并加快产业普及,而非恶性价格战[7][8] 公司观点与战略 - 松延动力创始人认为将机器人价格降至新价格带是进入不同层级探索新场景,与价格战无关,并透露小布米未来第二代产品价格可能进一步降低[7][8] - 加速进化创始人强调其产品差异化为冠军级运动性能、强劲算力、完整开源生态和长期开发者支持,并欢迎更多参与者共同推进行业进步[6] - 行业级机器人因定制化程度高、研发成本占比大,售价目前仅略有下调,未来需依靠推广应用进一步摊薄成本[9][10]
智元机器人,成立即冲一线!却被高成本困住机器人商业化的脚步
搜狐财经· 2025-10-10 10:24
公司融资策略与股权结构 - 公司在两年内完成11轮融资,估值达到150亿元,融资节奏密集但偏好引入腾讯、比亚迪、京东等产业资本而非纯投资机构[3] -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创始人邓泰华直接和间接持有58%的股份,高瓴资本通过两只基金合计持股约6.67%,腾讯投资持股2.63%[6] - 凭借集中的股权结构,公司迅速完成对上纬新材的收购,已收购29.99%股份并计划最终获取63.62%股份,上纬新材市值达533亿元[6] 产业合作与战略协同 - 比亚迪在2023年8月入股时持股3.76%,最新持股为2.38%,合作超越财务投资,比亚迪的工厂可作为试验场,公司技术可解决比亚迪生产线自动化难题[5] - 产业资本的引入旨在提前绑定产业合作,实现相互借力,比单纯获取资金更有价值[5] 核心技术团队与研发能力 - 核心团队由华为资深人士组成,创始人邓泰华在华为任职20多年,曾管理5G、通信基站业务,并牵头构建鲲鹏、昇腾AI芯片生态[8] - CTO彭志辉(稚晖君)原为华为昇腾计算产品线全栈研发工程师,公司GO-1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能快速落地多模态感知技术,其逻辑与华为盘古大模型相似[10] - 团队背景使公司跳过技术断层,显著缩短机器人决策系统的研发周期[10]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公司产品灵犀X2定价在10万至40万元,与宇树科技R1的3.99万元起售价形成显著差异,反映其依靠技术构建护城河、优先站稳高端市场的策略[12] - 市场策略侧重于长远发展,不急于通过低价竞争抢占入门级市场,风格与华为先筑墙再扩张的模式类似[12] 商业化进展与量产目标 - 公司宣布2026年量产目标为数万台,银河通用亦提出2026年规模增长2-3倍的目标[1] - 公司于2024年12月启动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2025年1月完成第1000台下线,并与宇树科技共同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14] 行业挑战与潜在风险 - 公司计划2026年70%的产品通过合作伙伴销售,但面临订单能否跟上的挑战,若工厂和家庭订单不足,数万台量产可能转化为库存压力[16] - 行业存在同质化竞争风险,各家比拼空翻和量产规模,公司需在工业场景定制化方面深化以避免技术炫技但缺乏市场需求的问题[16] - 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多应用于长跑、基础服务等简单场景,这些场景并非不可替代,且因成本高昂(如灵犀X2定价令中小企业却步)可能导致用户亏损[17] - 行业被资本类比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但盈利不能依赖表演性功能,需聚焦核心场景如工业制造,切实降低成本、提升稳定性[19]
那么快?特斯拉擎天柱年底入华销售?宇树3.99万打响价格战
36氪· 2025-07-28 08:14
特斯拉Optimus 3入华计划 - 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Optimus 3已在美国工厂进行实测,预计2025年面向中国C端市场推出,将进入家庭等消费场景 [1] - 该消息由特斯拉有关人士透露,而非通过官方财报电话会渠道发布,时间点超预期 [1][4] 特斯拉官方表态与目标 - 在7月24日的特斯拉Q2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表示Optimus 3的原型能在今年年底前出现,目前正在改进设计,使用的是Optimus 2版本 [2] - 马斯克提出未来五年内实现Optimus年产量100万台的目标是合理的 [2]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与竞争格局 - 机器人赛道被视为比新能源汽车更大的赛道,与AI融合后能迸发强大生产力,是中美竞争的新高地 [7] - 中国市场对特斯拉Optimus至关重要,其入华可能像当年Model 3国产一样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超过Model 3国产的影响 [4][5] - 中国本土机器人公司发展迅速,涌现出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优必选等一批优秀企业,竞争格局预计将远比新能源汽车赛道激烈 [7][9] 中国本土产品进展与价格对比 - 宇树科技于7月25日宣布推出第三款人形机器人R1,售价3.99万起,是迄今为止最便宜的双足人形机器人 [9] - R1全身共26个关节、集成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重量为25KG [9] - 马斯克构想的Optimus售价为2万美元,与中国本土产品如R1相比在价格上不具备优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