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导热灌封胶
icon
搜索文档
万华化学,再成立三家新公司!
DT新材料· 2025-08-08 00:05
万华化学新公司布局 - 万华化学与兴发集团合资成立湖北兴华硅材料有限公司,持股49%,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投资54亿元,建设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和电子级化学品生产装置[2] - 双方另成立烟台华兴硅材料有限公司,万华持股51%,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营高性能密封材料等业务[2] - 成立烟台万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万华持股70%,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合成材料与专用化学产品研发[4] 兴发集团业务优势 - 电子化学品产能领先:建成6万吨/年电子级磷酸、10万吨/年电子级硫酸、3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等产能,2024年平均毛利率26.99%[3] - 有机硅龙头地位:拥有60万吨/年单体产能及配套深加工能力,2024年毛利率-3.99%受市场价格下跌影响[3] - 磷化工行业龙头:与万华合作建设3.5万吨/年BDP有机磷阻燃剂项目,并布局磷酸铁锂上游磷矿资源[4] 产业链整合 - 打通"磷矿-阻燃剂-工程塑料"、"磷矿-碳酸锂-磷酸铁锂-电池"全产业链[4] - 通过合资合肥新美材料切入光学膜领域,规划建设5条显示材料生产线,目标年产能表面处理膜5000万平方米、保护膜8000万平方米[5] - 布局"树脂合成→光学膜制造"产业链,加速COP、光学级PMMA等材料国产化[5] 行业活动动态 -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将于9月在合肥举办,涵盖政策发展、市场分析、投融资等议题[8][14] - 第七届新能源汽车创新材料论坛聚焦电池动力系统、高压充电系统等领域[9] - 第三届高分子电磁复合材料论坛涉及5.5G/6G新应用、AI设备材料等前沿方向[13]
先进封装:10000字详解热界面材料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材料汇· 2025-06-15 23:41
热界面材料行业概述 - 电子元器件性能提升导致发热量增大,高温影响稳定性、可靠性和寿命,散热成为技术瓶颈[2] - 热管理学科专门研究电子设备散热方式、装置及材料,高功率密度电子元器件散热问题日益突出[2] - 热界面材料(TIM)用于填充异质材料接触界面的微空隙,减小接触热阻,提高散热性能[3] - 热界面材料由弹性体材料混合导热填料制成,是基于高分子的复合材料[5] 热界面材料分类及应用 - 根据位置分为TIM1(芯片与封装外壳之间)和TIM2(封装外壳与热沉之间)[9][10] - TIM1要求低热阻、高热导率,热膨胀系数需与硅片匹配,多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9] - TIM2要求较低,多为碳基材料如石墨片、金刚石等[10] - 选择热界面材料需考虑高热导率、良好黏接性能、浸润性能、使用温度范围等[12] - TIM1主流产品热导率低于10W/(m·K),界面热阻大于0.05K·cm²/W,商业化产品热导率一般低于6W/(m·K)[13] - TIM2常用材料包括石墨片、金刚石等,热导率可达1000~2000W/(m·K)[15] 市场格局 - 热界面材料生产由汉高和固美丽主导,占据约一半市场份额[16] - 国外供应商还包括莱尔德科技、贝格斯、陶氏化学、日本信越、富士电机等,技术成熟,垄断高端市场[16] - 国内供应商有烟台德邦、深圳傲川、浙江三元电子、依美集团等,技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7] 热界面材料类别及特性 - 按导电性分为绝缘型和导电型,按构成成分分为有机型、无机型和金属型[19] - 主要类别包括导热膏、导热垫片、相变材料、导热凝胶、导热灌封胶及导热胶带等[19] - 导热膏:市场份额最大,热导率0.4~4W/(m·K),界面热阻0.2~1.0K·cm²/W,但存在流动性问题[23][25] - 导热垫片:热导率0.8~3W/(m·K),厚度可自由裁剪,但存在蠕变问题[26][32] - 相变材料:结合导热膏和导热垫片优点,热导率0.7~1.5W/(m·K)[33][36] - 导热凝胶:热导率2~5W/(m·K),界面热阻可低至0.8K·cm²/W[44] - 导热胶带:热导率1~2W/(m·K),操作方便但导热性能较低[45][46] - 导热灌封胶:热导率0.6~4.0W/(m·K),具有防尘、防潮、防震作用[47] 技术发展趋势 - 热界面材料未来向高导热性、高稳定性方向发展,热导率从3W/(m·K)向10W/(m·K)甚至更高发展[51][53] - 新材料开发集中在填料技术和纳米技术应用上[53] - 填料技术:包括金属填料、陶瓷填料、碳类填料等,金属填料如Cu、Ag、Au、Al等具有优良热导率[59] - 纳米技术: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具有高热导率,单层石墨烯热导率高达5000W/(m·K)[63][65] - 碳纳米管垂直阵列具有高热导性、热导率各向异性等特点,是目前最佳热界面材料之一[64] - 石墨烯在热导率方面有各向异性特点,铜和石墨烯复合电沉积材料热导率较纯铜材料有改善[65]
研判2025!中国导热材料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驱动新基建领域应用拓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2 09:31
行业概述 - 导热材料主要通过热传导方式传递热量,导热性能用导热系数(λ)衡量,系数越大性能越好 [2] - 主要产品包括导热粘接胶、导热灌封胶、导热凝胶、导热硅脂、导热垫片等 [2][3] - 导热粘接胶用于芯片、电源模块与散热器间的缝隙填充,替代传统螺钉连接方式 [3] - 导热灌封胶对高散热需求元器件进行灌封保护,导热系数可达0.6-4.0W/(m·K)以上 [3] - 导热凝胶兼具垫片和硅脂优点,可应用于LED、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 [3]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导热材料市场规模达222亿元,同比增长8.18% [1][11] - 增长驱动力来自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等领域需求提升 [1][11] - 数据中心、储能设备等新基建领域成为新兴增量市场 [1][11] - 电子计算机产量增长带动需求,2025年1-4月产量1.13亿台(+7.11%) [9] 技术发展 - 行业经历三阶段发展:50-80年代金属材料主导,90-2010年高分子材料兴起,2010年后石墨烯等新型材料突破 [4][5] - 石墨烯导热膜导热系数达3000W/(m·K),为传统材料的5倍 [19] - 相变导热材料(PCM)在数据中心渗透率提升,通过固液相变提高散热效率 [19] - 真空热压、磁控溅射等技术使材料厚度突破0.01mm [19] 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Bergquist、Laird在高端领域占优,产品导热系数超15W/(m·K) [13] - 本土企业中石科技人工石墨膜导热率达1200W/(m·K),供货华为、比亚迪 [13] - 碳元科技超薄石墨片厚度达0.025mm,进入三星供应链 [13] - 飞荣达电磁屏蔽+导热一体化方案在5G基站市场占有率提升 [13] 重点企业 - **中石科技**:2024年导热材料收入14.90亿元(+27.54%),毛利率27.54%(+3.84pct),高导热石墨组件应用于AI终端 [15] - **飞荣达**:2024年热管理收入18.64亿元(+7.58%),石墨片导热率1900W/(m·K),液冷板满足英伟达H100 GPU需求 [17] - **思泉新材**:液冷模组产线投资6500万美元,导热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40% [13] - **碳元科技**:布局超薄热管和均热板,延伸5G玻璃/陶瓷背板产业链 [15] 应用领域 - 消费电子占最大份额,折叠屏手机等推动超薄材料需求 [5][21] - 5G基站单站功耗为4G的3-5倍,拉动液冷板、导热凝胶需求 [21]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需求强烈 [21] - 数据中心AI算力推动机柜功率密度超20kW,催生浸没式液冷等新技术 [21] 未来趋势 - 石墨烯、碳纳米管、液态金属等新型材料加速渗透 [19] - 5G通信、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构成需求增长三大引擎 [20][21] - 本土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如中石科技进入台积电供应链)和全球化布局(思泉新材东南亚建厂)实现突围 [22] - 产业链垂直整合趋势显著,如碳元科技石墨烯原料自给率超7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