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树脂
icon
搜索文档
万华化学,再成立三家新公司!
DT新材料· 2025-08-08 00:05
万华化学新公司布局 - 万华化学与兴发集团合资成立湖北兴华硅材料有限公司,持股49%,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投资54亿元,建设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和电子级化学品生产装置[2] - 双方另成立烟台华兴硅材料有限公司,万华持股51%,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营高性能密封材料等业务[2] - 成立烟台万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万华持股70%,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合成材料与专用化学产品研发[4] 兴发集团业务优势 - 电子化学品产能领先:建成6万吨/年电子级磷酸、10万吨/年电子级硫酸、3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等产能,2024年平均毛利率26.99%[3] - 有机硅龙头地位:拥有60万吨/年单体产能及配套深加工能力,2024年毛利率-3.99%受市场价格下跌影响[3] - 磷化工行业龙头:与万华合作建设3.5万吨/年BDP有机磷阻燃剂项目,并布局磷酸铁锂上游磷矿资源[4] 产业链整合 - 打通"磷矿-阻燃剂-工程塑料"、"磷矿-碳酸锂-磷酸铁锂-电池"全产业链[4] - 通过合资合肥新美材料切入光学膜领域,规划建设5条显示材料生产线,目标年产能表面处理膜5000万平方米、保护膜8000万平方米[5] - 布局"树脂合成→光学膜制造"产业链,加速COP、光学级PMMA等材料国产化[5] 行业活动动态 -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将于9月在合肥举办,涵盖政策发展、市场分析、投融资等议题[8][14] - 第七届新能源汽车创新材料论坛聚焦电池动力系统、高压充电系统等领域[9] - 第三届高分子电磁复合材料论坛涉及5.5G/6G新应用、AI设备材料等前沿方向[13]
工业硅及有机硅专题汇报
2025-07-29 10:10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聚焦于化工领域中的工业硅及有机硅产业链,涉及上游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 [1][6] * 核心公司包括合盛硅业(工业硅+DMC龙头)、东岳硅材(弹性最大)、新安股份(终端转化率高)及兴发/三友/鲁西等综合化工企业 [14][21][22] --- 产能与供需格局 **有机硅行业** * 总产能344万吨(2025年),较2019年151万吨实现翻倍增长,2022-2024年为扩产高峰期 [8] * 2025-2026年无新增产能,供给端刚性 [9][12] * 表观需求增速:2024年21%(出口增速34%),2025H1提升至23.9%(出口增速下滑至3.5%) [10][11] * CR3=45.9% CR5=61.9%,集中度高 [12] **工业硅行业** * 总产能748万吨,云贵川占30%(水电成本优势),丰水期开工率52% [17] * 合盛硅业实际年产量180万吨(名义产能122万吨),市占率领先 [20] --- 价格与盈利水平 **有机硅** * DMC含税价12,500元/吨,企业利润约1,300元/吨(十年分位数3%) [13] * 涨价弹性:每涨1,000元,合盛/东岳分别增厚7.8亿/3.1亿净利润 [14][15] **工业硅** * 现货价9,600元/吨,中尾部企业成本超10,000元/吨,仅合盛盈利(1,500元/吨) [18] --- 核心驱动因素 **需求端** * 多晶硅为最大下游(55%),有机硅占27.6%,受益光伏/新能源需求 [6][10] * 有机硅终端产品(硅油/橡胶/树脂)性能优势推动替代需求 [6] **供给端** * 海外产能出清:陶氏关闭欧洲14.5万吨有机硅产能 [3] * 国内政策:能耗双控严格限制工业硅扩产 [16] --- 行业动态与趋势 * 化工行业开工率回升至72%(有机硅66%→72%),新能源相关品过剩严重 [1][2] * 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转负(-1.1%),类似2016年周期底部信号 [4] * 东岳硅材火灾致开工率降至70%,或引发短期供给紧张 [12] --- 重点公司优势 * **合盛硅业**:全产业链布局(矿石→多晶硅)+自备电厂(40%电力自给),成本优势显著 [20] * **东岳硅材**:业务弹性最大(35万吨DMC+下游产品) [21] * **新安股份**:终端转化率40%,现金流稳定 [21] --- 风险与机遇 * 工业硅受多晶硅价格传导影响,当前开工率偏低但反转预期强 [18][19] * 有机硅通过自然需求增长或现供需缺口(2020-2021年高景气期开工率76%) [5] * 反内卷措施可行性:工业硅因能耗抓手更易监管,有机硅依赖行业协同 [5][19]
龙虎榜复盘 | 海洋经济、光伏携手逆势走强,市场遭机构整体大幅净卖出
选股宝· 2025-07-02 18:38
机构龙虎榜数据 - 今日机构龙虎榜上榜37只个股,净买入9只,净卖出28只 [1] - 机构买入前三名个股:昂利康(1.15亿)、飞亚达(3日6919万)、新恒汇(4541万) [1] - 昂利康当日涨幅+10.00%,4家买方机构对阵3家卖方机构 [2] - 飞亚达当日涨幅+9.99%,3家买方机构对阵2家卖方机构 [2] 昂利康创新药进展 - 7家机构净买入昂利康1.15亿元 [3] - 公司目前在研创新药项目仅ALK-N001,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3] -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ALK-N001开展晚期实体瘤临床试验 [3] - 临床前研究显示该药物在多种肿瘤模型中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3] 海洋经济政策动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4]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将其对标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 [4] - 深海科技涵盖防护、探测、资源开发等领域,预计具有万亿级市场容量 [4] - 参考低空经济发展轨迹,预计政策催化与产业融资将加速 [4] 多晶硅市场动态 - 7月2日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涨停,收涨6.99% [5] - 供应端讨论减产事宜,旨在修复硅料价格至合理利润水平 [5] - 三北光伏治沙规划获批,预计带动新增装机2.53亿千瓦(年均超50GW) [5] - 工业硅期货价格上涨对多晶硅价格形成支撑 [5] 有机硅产能情况 - 东岳硅材有机硅单体产能达60万吨/年 [5] - 主要产品包括硅橡胶、硅油、硅树脂、气相白炭黑及有机硅中间体 [5]
化工新材料:有机硅及供需格局分析(附32页PPT)
材料汇· 2025-06-22 23:11
有机硅产品分类与应用 - 有机硅是指含有硅碳键(Si-C)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团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聚合物,狭义上主要指聚硅氧烷 [1][6] - 聚硅氧烷下游制品主要包括硅橡胶(70%)、硅油(28.3%)和硅树脂三大类,其中硅橡胶又分为高温胶、室温胶和液体胶 [1][10] - 有机硅具有优异的粘结密封性、耐高低温性(-80-260℃)、耐候性、电气性能和生理惰性等特性 [15] - 2022年中国聚硅氧烷消费结构中,电子(21.2%)、电力/新能源(17.3%)、建筑(16.3%)、纺织(9.5%)和医疗/个人护理(8.7%)是主要应用领域 [1][15] 有机硅产业链与生产工艺 - 有机硅产业链由原材料、单体及中间体、下游深加工产品及终端应用组成,特点是集中的单体和中间体生产、分散的产品深加工 [57] - 甲基单体占总量的90%以上,主要生产工艺包括一氯甲烷合成、单体合成、精馏分离、水解裂解等工序 [58][60][61] - 中国有机硅企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如合盛硅业拥有从工业硅到有机硅单体的完整业务链 [106][107] 有机硅供需格局 - 供给端:2024年中国有机硅中间体产能344万吨,占全球70%,2025年仅兴发集团预计新增10万吨产能 [66][68] - 需求端:2024年中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182万吨(同比+20.9%),2025年1-4月增速24%,主要受新能源、电子等领域拉动 [73][76][77] - 出口方面:2024年中国初级形状聚硅氧烷出口55万吨(2017-2024年CAGR 14.3%),2025年1-4月同比增长8.7% [73][96] - 供需改善预期下,行业开工率有望从2024年的66%提升至2026年的77% [104] 主要应用领域需求 - 光伏领域: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588GW,按1GW用胶1250吨计算,对应硅胶需求73.5万吨 [76][77]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1317万辆(同比+39.4%),单车用胶量20kg以上,带动有机硅消费约26.3万吨 [77][79] - 电子电器:高温胶和液体胶主要用于结构件、装饰件及电路灌封保护,2022年高温胶在电子电器领域消费占比39.1% [83][85] - 建筑领域:主要用于建筑幕墙密封和中空玻璃加工,2024年受房地产下行影响但政策支持下有望企稳 [87][91]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有机硅行业CR6约69%,主要企业包括合盛硅业(25.6%)、江西蓝星(10.2%)、东岳硅材(7.3%)等 [68][70] - 合盛硅业拥有173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工业硅自给优势明显 [106] - 兴发集团拥有6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配套下游产品产能35.8万吨/年 [108] - 东岳硅材拥有6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490多个下游产品牌号 [109][110] - 新安股份拥有5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终端产品品类超过3000种 [111][112]
研判2025!中国聚硅氧烷行业产业链图谱、产业现状、进出口及未来前景:国内产能不断扩张,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补充[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6 09:24
行业概况 - 聚硅氧烷(PDMS)是以Si-O键为主链的聚合物,商品化产品包括硅油、有机硅环体、硅橡胶、硅树脂等,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疗器械、工业润滑剂等领域 [1][2] - 中国习惯将硅烷单体和聚硅氧烷统称为有机硅化合物,聚硅氧烷液体称为硅油,聚硅氧烷橡胶称为硅橡胶,聚硅氧烷树脂称为硅树脂 [2]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硅粉、一氯甲烷等原材料供应环节 [5] - 中游为聚硅氧烷生产与供应环节,代表厂商包括兴发集团、东岳硅材、合盛硅业等 [5]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电子电器、电力、新能源、建筑、纺织等行业,终端产品为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 [5] 供应端分析 - 2024年中国聚硅氧烷产能达282.2万吨,较2018年141.5万吨实现12.23%年均复合增长率 [1][7] - 2024年产量达229.5万吨,同比增长10.02% [1][7] - 2015年起成为净出口国,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2024年进口10.88万吨(+5.94%),出口54.56万吨(+34.26%) [9] - 进口均价长期高于出口均价,2024年出口均价下滑至1.89万元/吨,反映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与中低端产能过剩问题 [9] 消费端分析 - 聚硅氧烷70%用于生产硅橡胶,是消费主力 [11] - 终端应用集中在电子(21.3%)、电力/新能源(19.1%)、建筑(14.1%)、纺织(8.9%)领域,电子与新能源占比提升 [11] - 2024年硅橡胶产量超250万吨,带动聚硅氧烷消费量突破200万吨 [13]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CR6超75%,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合盛硅业为龙头(产能62.1万吨/产量51.1万吨),东岳硅材次之(产能28.2万吨/产量24.9万吨) [15] - 合盛硅业2024年营收266.92亿元(+0.41%),2025Q1营收52.28亿元(-3.47%) [17] - 东岳硅材2024年营收51.51亿元(+7.27%),2025Q1营收12.02亿元(-15.68%) [19] 发展趋势 - 产能持续扩张但供需结构分化,需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动态平衡 [21] - 下游应用多元化,新能源、电子电器等领域需求激增,消费升级推动高端产品渗透率提升 [22] - 行业向高端化、精细化转型,环保政策驱动绿色生产,需突破技术瓶颈构建绿色供应链 [23]
2025年中国有机硅产业供给及格局概况,产能粗放式扩产周期步入尾声[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3 09:42
有机硅产业发展概述 - 有机硅化合物以Si-O-Si为骨架,占总用量的90%以上,兼具有机物特性和无机物功能,具有耐温、耐候、电气绝缘、生物相容性、低表面张力等特性 [2] 行业政策背景 - 政策导向聚焦技术突破(如苯基单体、氟硅聚合物研发)、低碳转型(生物基有机硅、可降解材料)和产业链垂直整合(东部高端化、中西部原料基地) [4] - 地方政策具体支持方向:湖北省重点推进苯基有机硅产业化及高端氟硅聚合物,云南省强化有机硅单体及下游产品布局,青海省提升硅橡胶等精深加工能力并拓展航天、电子等领域应用 [5]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以金属硅和一氯甲烷为核心原料,中游形成硅橡胶(占主导)、硅油、硅树脂产品矩阵,下游传统领域(建筑、电子电器)与新兴领域(新能源、生物医疗、智能穿戴)同步驱动 [6][8] - 硅橡胶细分应用:高温胶用于工业密封/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室温胶用于建筑粘接/电子封装,液体胶用于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精密部件 [11]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有机硅中间体产能达344万吨,产量225.3万吨,产能利用率降至2018年以来新低,2022-2024年新增产能72万吨/年,2024年后扩产放缓 [1][10] - 行业集中度提升,合盛硅业、东岳硅材等龙头依托新疆、内蒙古能源优势形成煤电硅一体化集群,截至2024年全国单体生产企业13家 [10][14] 企业竞争格局 - 呈现"一超多强"梯队结构:第一梯队全产业链布局,第二梯队差异化竞争(特种单体、环保材料),中小企业向功能化产品收缩 [14] 未来发展趋势 - 绿色低碳转型:研发环保催化剂、低VOC材料,采用智能化生产与循环经济模式,中西部煤电硅一体化基地降低能耗 [16] - 应用场景升级:新能源(光伏封装、电池热管理)、电子通信(5G基站导热)、医疗健康(生物相容性材料)成为增长引擎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