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巨灾债券
icon
搜索文档
财经眼丨巨灾险扩面提质
人民日报· 2025-08-25 11:53
巨灾保险保障范围与赔付情况 - 湖北省综合性巨灾保险为全省2000余万户居民提供保障 保险周期5年 保费由财政承担 [2] - 保障对象包括灾害发生时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自然人和居民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 人员死亡或失踪赔偿限额20万元 城镇房屋每户赔偿限额10万元 农村住房每户赔偿限额4万元 室内财产每户赔偿限额5000元 [2] - 2024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巨灾保险试点 [3] 巨灾保险赔付案例与资金规模 - 2021年7月河南强降雨保险业支付赔款约116亿元 占直接经济损失比重近10% [5] - 2023年京津冀等地极端强降雨灾害保险业赔付达126亿元 [5] - 2024年初湖北等地雨雪冰冻灾害赔付41亿元 秋季"摩羯"超强台风赔付42亿元 河南秋季暴雨赔付27亿元 [5] - 2025年汛期以来10个省份保险业已支付赔款20.5亿元 [5] 巨灾保险功能拓展与创新应用 - 湖南省将巨灾普通公路保险纳入综合巨灾保险范畴 为参保区域内普通公路提供灾毁保险保障 [5] - 四川省仁寿县定制农业天气指数保险项目 当气象灾害指标达到阈值时提供赔款用于恢复农业生产 配套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灾害快速响应 [7] - 保险业通过科技手段优化风险减量服务 平安产险鹰眼系统主汛期推送灾害预警信息覆盖6182万个人客户和260万企业客户 [8] - 中国人保万象云平台2024年6月1日至7月31日推送灾害预警服务386.85万次 [8] 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与资本市场工具 - 巨灾债券是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为应对重大灾害损失而发行的债券 2025年一季度全球巨灾债券总发行规模超70亿美元 [10] - 中再产险2021年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募集3000万美元转移国内台风损失 [10] - 人保财险2023年在港发行巨灾债券对50亿元以上的地震损失提供2.3亿元风险保障 [10] - 巨灾债券平均收益率高于同评级公司债券 且与金融市场风险相关性低 [10]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 发展巨灾保险 [6] - 金融监管总局支持保险机构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等保险连接证券 并支持开发新型风险转移产品 [11] - 持续健全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11]
以“三位一体”创新路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8-20 08:24
文章核心观点 - 债券市场需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三位一体"改革路径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1][3][5] 债券市场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5年2月末 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突破180万亿元 规模全球第二 [2] - 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市场分割与流动性分层 银行间与交易所互联互通有待完善 [4] - 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工具不足 AA级以下债券发行规模占比不足2%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4] - 信用定价机制存在系统性偏差 AA级以上债券占比超90% 评级虚高导致风险定价失真 [4] - 金融科技赋能存在应用断层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领域仍待发力 [4] - 制度型开放面临标准接轨挑战 监管规则和交易制度与国际规范不完全一致 [4] 产品创新 - 2024年科创债发行规模达12179亿元 较2023年7700亿元明显提升 [6] - 发行主体失衡问题凸显:2023年上半年新发科创债中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比高达95% [6] - 2024年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总额为943亿元 占全年科创债发行总规模的7.7% [6]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末2.8万家增长至2025年1月末42.3万家 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6] - 需优化债券条款创新 设计可转换股权条款和收益权挂钩条款 [7] - 需创新增信机制 引入政府母基金担保、知识产权质押、保险机制等 [7] - 鼓励优质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永续债 2024年制造业民营企业仅发行60亿元永续债 [7] - 产品体系需完善:缺失通胀挂钩债券 浮息债品种单一且灵活性不足 [8] - 缺乏巨灾债券 高收益债市场不健全 债券衍生品市场缺失利率期权产品 [8] 技术创新 - 区块链技术可简化发行流程 如欧洲投资银行2021年发行1亿欧元数字债券 时间大幅压缩 [10] - 人工智能可优化信用评估模型、做市策略和降低智能投顾成本 [10] - 2022年中央结算公司推出国内首个区块链数字债券共用平台 [11] - 2023年2月兴业基金采用AI技术自研"兴小二"AI债券交易机器人 [11] - 技术创新面临挑战:区块链技术碎片化且存在数据隐私安全隐患 [11] - AI应用存在"数据孤岛"效应 算法透明度偏低 中小券商尚未部署AI风控系统 [11] - 需构建统一技术标准与数据生态 制定区块链金融技术规范 建立国家级数据共享平台 [12] - 强化监管科技与风险防控 政策扶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12] 制度创新 - 需打破市场分割 制定统一管理条例 整合发行、交易、结算规则 统一监管标准 [13] - 完善产品创新制度 鼓励科创企业再融资储架发行 对投资者提供减税或免税优惠 [13] - 加快发展高收益债市场 吸引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入 [13] - 强化风险防控 构建智能化债券市场监测平台 纳入杠杆率分级预警和流动性压力指数等监管指标 [14] - 将压力测试机制纳入常态化监管 研究建设区块链赋能的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14] 创新协同效应 - 三者协同提升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如绿色债券通过区块链追踪资金流向 实现全流程透明化 [15] - 加强风险防控 AI风控系统通过整合非结构化数据可提前发出违约预警信号 [15] - 服务国家战略 将金融资源精准导入绿色金融和科创企业等领域 [16] - 催生新型市场生态 重塑市场参与者行为模式 促进数字债券等新兴领域发展 [17]
《保险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7辑目录
搜狐财经· 2025-07-12 09:03
精准气象服务赋能农业保险 - 农业保险是农业风险管理重要政策工具 在粮食安全 脱贫攻坚 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 -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保险需提升新质生产力 以更有效支持农业强国建设 [1] - 精准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结合可实现农业生产风险减量 但高投入成本限制小规模农户使用 [1] 高标准农田保险发展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关键举措 建后管护质量决定功能持续性 [2] - 多省试点高标准农田保险 为设施损坏提供经济补偿和风险保障 已取得初步成效 [2] - 当前面临政策支持不足 保险方案待优化 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 [2] 巨灾债券市场趋势 - 巨灾债券市场发展30年 已成为全球再保险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3] - 呈现多元化 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趋势 连接保险与资本市场 [3] - 建议采取制度筑基 顺势而为和科技赋能策略推动市场发展 [3] 保险资金与新兴产业融合 - 保险资金规模持续增长但收益率承压 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新投资机会 [4][5] - 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和高成长性特点 与保险资金长期属性形成互补 [4][5] - 需解决"轻资产"特征与收益稳定性矛盾 探索产业链深度整合路径 [4][5] 健康保险创新发展 - 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面临价值错配 效果量化困难等挑战 [6] - 建议将预防性服务纳入理赔 推行保证续保机制 开发行为激励型产品 [6] - 需构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长期价值生态 [6] 医保基金保值增值 - 医保基金支出增速超收入 现行存款利息方式难以满足增值需求 [7] - 建议放开利率限制 推进投资运营 实施"阶梯储蓄"等创新方式 [7] 船员养老保险改革 - 现行"二元路径"模式导致自由船员养老待遇结构性失衡 [8] - 建议基于职工养老保险构建参缴机制 明确缴费义务主体 [8] 船舶保险条款优化 - 现行说明义务制度存在格式条款认定僵化 履行标准虚化等问题 [9][10] - 建议引入"实质影响标准" 建立三级说明体系和动态说明规则 [9][10] 保险法原则适用 - 合理期待原则适用存在"同案不同判"现象 内涵解读分歧较大 [11] - 该原则实际具有促进经济效率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11] 职业责任保险争议 - 职业责任保险诉讼案件频发 涉及保险责任 免责条款等多类争议 [12] - 需基于判例优化保险条款设计和实务操作规范 [12]
【年度课题】基于巨灾债券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搜狐财经· 2025-07-02 09:48
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产品保险困境 - 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作用日益重要 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年均损失率高达12%-15% 价格波动幅度普遍超过30% [2] - 传统保险模式陷入"高赔付、低覆盖、难持续"困境 2022年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保险整体赔付率97% 大豆保险赔付率达172% [2] - 特色农产品保险参保率仅为42% 财政补贴边际效应递减 2023年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2%但保障效果未提升 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常超120% [4] 巨灾债券的创新机制与理论优势 - 巨灾债券将保险风险转化为资本市场可交易产品 有望降低保险公司期望赔付20%-30% 推动纯保费率下降15%-25% [5] - 广州香蕉保险案例显示 本金保证型债券再保险乘数效应达25.11 较传统再保险提升近4倍 1元保费可撬动25元风险保障 [7] - 定价机制研究表明 触发值与债券价格呈正相关 触发值从2亿元提升至10亿元时 1年期本金风险型债券价格从72.04元增至98.37元 [7] 本土化实践三大模式 - 宁夏枸杞产业采用"霜冻日数+干旱强度+期货价格"三触发机制 2023年10亿元债券覆盖80%巨灾风险 财政补贴杠杆从1:5提升至1:8 [8] - 四川三台麦冬产业整合"降雨量+炭疽病发病率"双参数触发 保险公司赔付压力降低35% 财政补贴效率达7.2倍 [8] - 福建花卉产业建立"政府+55家龙头企业共保体+巨灾债券"三级体系 巨灾债券转移40%极端风险 设施花卉参保率提升至95% [8] 国际经验与研究方法 - 美国通过资本市场联动分散农业风险 日本采用三级互助体系保障小农经济 加拿大形成政府主导型风险分散模式 [6] - 研究构建"巨灾债券—期望赔付—费率优化"理论模型 运用Wang两因素模型和Gamma分布拟合进行动态定价 [5][6] - 数据收集涵盖2017-2023年全国特色农产品保险宏观数据及广州香蕉 宁夏枸杞 福建花卉等区域案例数据 [6] 政策建议与实施效果 - 巨灾债券可使财政补贴效率提升40%-80% 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下降20%-30% 推动农业从"灾后补偿"向"事前治理"转型 [9] - 建议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 推广指数保险与价格联动机制 推进巨灾债券产品创新 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 [9]
通胀、极端天气以及反复变卦的特朗普 有望催生600亿美元“避险蓝海”:巨灾债券
智通财经网· 2025-05-15 15:19
巨灾债券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顶级对冲基金Fermat Capital Management预计今年巨灾债券市场规模将激增20%,到2025年底规模或将达到约600亿美元[1] - Bloomberg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巨灾债券市场规模翻倍,UCITS结构中散户投资者比例从2015年的12%升至今年一季度的30%[2] - 灾后重建成本上升是主要驱动力,通胀已将名义美元计算的基础风险敞口在过去五年里提高了50%[15] 巨灾债券表现与特性 - 过去一年巨灾债券投资收益约14%,超过10年期美债同期收益[7] - 巨灾债券对美股的相关系数不足0.25,远低于高收益债和REIT等资产[8] - 2008-2009金融危机期间除个别品种外,巨灾债券价格基本未受系统性抛售影响[8] 市场参与者动态 - Fermat管理约100亿美元以巨灾债券为主的投资组合[13] - Twelve Securis管理85亿美元ILS资产,其中60亿美元为巨灾债券[13] - Swiss Re的ILS投资组合达到69亿美元,其中37亿美元为巨灾债券[12] 产品创新与结构 - 全球首只跟踪锚定巨灾债券ETF今年宣告诞生[6] - 巨灾债券设计为若未触发赔付机制可获得丰厚回报,在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时表现良好[7] - 巨灾债券可在场外市场交易,但流动性有限,结算周期通常为T+1和T+3[8] 行业竞争与合作 - GAM Holding AG解除与Fermat长达二十年的合作,转而与Swiss Re合作管理30亿美元巨灾债券组合[9] - 3月底至4月底期间Fermat新获约11亿美元资金,而GAM基金出现约12亿美元赎回[9] - Swiss Re计划利用190个专有灾害模型和50名内部灾害风险科学家应对不确定性[13] 市场前景与挑战 - 气象学家预测今年大西洋飓风季将比往年更活跃,可能出现三到五场重大风暴[13] - 气候变化使巨灾债券模型更难捕捉全部潜在风险,长期绝对回报难以判断[13] - 巨灾债券正在填补再保险需求增加与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下降之间的缺口[15]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险企如何助力防灾减损、风险减量?
北京商报· 2025-05-11 20:48
防灾减灾与保险业发展 - 全国防灾减灾日临近,防灾减灾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保险业在风险减量服务、巨灾保险和科技防灾方面持续探索 [1] - 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保险业需加强科技应用提升监测能力并降低风险 [1] "防重于赔"理念深化 - 保险业在灾害防范中的作用日益受关注,《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健全保险体系和发展巨灾保险 [3] - 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防重于赔"理念不断深化,"新国十条"提出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和改进风险减量服务 [3] - 监管方案鼓励财险公司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3] 风险减量服务实践 - 中国人保2024年实施风险减量工程累计降低社会面损失超10亿元,自主研发"巨灾安澜"平台集成9900万条风险数据 [4] - 中国人保通过"多灾因、多年期、多层次"保障体系在近40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提供保险保障 [4] - 平安产险自研"鹰眼系统"2024年发送灾害预警信息超105亿次,覆盖6700万客户 [4] - 专家认为保险公司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服务可减少灾害损失,降低赔付成本并提升社会恢复能力 [4] 风险减量服务挑战与改进 - 风险减量服务是保险业转型方向,但当前服务仍局限于传统领域如风险查勘和隐患排查 [5] - 深度服务如维护保养、监测分析等存在不足,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效能待提升 [5] - 专家建议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大数据和AI精准评估风险,并开发创新型产品和服务模式 [5] 巨灾保险制度完善 - 巨灾保险责任扩展,新增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保障对象为城乡居民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 [7] - 河北省2024年初落地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 [7] 巨灾债券发展 - 巨灾债券通过证券化将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弥补传统保险承保能力不足 [8] - 太平再保险在香港发行亚洲首支双风险、双触发机制巨灾债券 [8] - 巨灾债券多年期结构化设计可稳定保险公司预期,解决"不敢保"问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