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巡航导弹

搜索文档
国际观察丨日本投降80年,警惕右翼淡化侵略史
新华社· 2025-08-17 07:11
新华社东京8月16日电(记者陈泽安 汪楠 胡晓格)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的日子。侵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令 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邻国饱受摧残与苦难,日本理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运用种种手段,不断淡化侵略历史、美化战争罪行、扮演"受害者",还在扩军备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日本有识之士指 出,日方应正视并深刻反省侵略历史,铭记战争教训,避免重走老路。 8月早些时候,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举行一年一度的遭原子弹轰炸纪念仪式。仪式上,从石破茂到两市市长和民众代表,发言中都是诉说日本遭 受原子弹轰炸的惨状和控诉核武器的不人道。记者在长崎采访时发现,受访民众基本都在强调核爆造成的伤害,却鲜少有人提及日本对其他国家 的持续加害。 8月9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长崎举行的遭原子弹轰炸纪念仪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长期以来,日本不断在国内外强化所谓"战争受害者"叙事,塑造"和平国家"形象,极力淡化本国侵略历史和种种暴行。这种片面的"受害者史 观"成为日本社会主流。 政界右倾加剧 199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50周年之际,时任首相村山富市以内阁决议形式发表"村山谈话",明确指出日本的"殖 ...
国际观察|日本投降80年,警惕右翼淡化侵略史
新华社· 2025-08-16 22:07
在日本无条件投降60周年和70周年之时,时任日本首相都发表了类似谈话,但在相关措辞和表述上却逐 渐弱化。2005年的"小泉谈话"虽沿用"村山谈话"中"殖民统治和侵略""反省""道歉"等关键表述,但未提 及"国策有错误"。2015年的"安倍谈话"则试图在历史问题上"翻篇",声称日本已多次表示反省和歉 意,"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负起继续道歉的宿命"。 今年,日本首相石破茂是否在8月15日当天发表谈话始终争论不断。右翼保守势力不希望他发表正式的 战后80周年首相谈话。日媒报道,自民党党内很多人声称"历史认识问题已经通过'安倍谈话'解决",反 对石破茂发表首相谈话。在这种情况下,石破茂决定不以内阁决议形式发表首相谈话,转为发表"个人 见解",而且发表时机也避开了8月15日,目前的说法是改到9月以后。 日本投降80年,警惕右翼淡化侵略史 新华社记者陈泽安 汪楠 胡晓格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的日子。侵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令许多国家特 别是亚洲邻国饱受摧残与苦难,日本理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运用种种手段,不断淡化侵略历史、美化战争罪行、扮演"受害者",还在扩军备 ...
美媒炒作:美军向太平洋舰队派遣第二艘核潜艇以应对中国
环球网· 2025-07-25 10:32
军事部署动态 - 美国本月将第二艘核潜艇"印第安纳"号从美国东海岸部署至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1][3] - 此前"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托莱多"号已于7月12日完成母港变更并抵达夏威夷 [1] - "印第安纳"号成为美军第七潜艇中队下属的第三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3] 潜艇装备能力 - "印第安纳"号配备两个大型有效载荷发射管 每个可发射6枚射程达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 [4] - 该潜艇是美军第16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2018年服役 [4] - 珍珠港基地目前支持七艘快速攻击潜艇 包括三艘"弗吉尼亚"级和四艘"洛杉矶级"核潜艇 [3] 战略背景分析 - 美媒称此次部署是为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力 [1][4] - 五角大楼近期加强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 [4] - 中方回应指出美方渲染"中国军事威胁"是两军交往障碍 强调和平共处是共同利益 [4]
美国强征日本关税,日本不死心?防务白皮书:中国是最大战略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7-16 13:03
美日关税争端 - 美国决定对日本产品加征25%关税 远超日本预期的10%上限 [1] - 日本对美国的关税决定感到震惊和无奈 但未改变对美依赖态度 [1] 日本防卫政策动向 - 日本防卫省发布534页"2025年度防卫白皮书" 将中国标定为最大战略挑战 [3] - 白皮书借俄乌冲突渲染中俄战略合作对日本构成安全威胁 称面临"二战以来最大挑战" [3][4] - 日本首相引用"今日乌克兰 明日东亚"言论 显示对美印太战略的坚定支持 [4] 日美军事合作 - 日本自卫队作战能力已远超自卫需求 军事实力超越多数国家 [4] - 美国向日本出口F-35战斗机 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3IIA反导拦截器等先进武器 [4] 日本对华政策 - 日本在经济上与中国紧密合作 但在政治军事上采取强硬立场 [6] - 日本航空自卫队派遣YS-11EB电子战机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挑衅 [6]
惊天内幕!特朗普私下竟鼓励乌克兰深入打击俄本土
金十数据· 2025-07-15 17:59
美乌军事合作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月4日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通话中,首次提出向乌提供远程武器以打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可能性,并得到泽连斯基肯定回应 [2] - 通话促使美方在罗马会议上向乌方提供一份可能通过第三方转让的远程武器清单,包括射程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但美方对乌方使用克制表示担忧 [3] - 特朗普政府宣布向乌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但未披露其他武器交付细节 [3] 武器系统与技术细节 - 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是讨论焦点之一,其射程300公里(186英里)可打击俄占领区及境内目标,但无法覆盖莫斯科或圣彼得堡 [4] - 乌克兰已使用ATACMS配合美制"海马斯"火箭系统作战,并自主研发远程无人机实施跨境打击,如6月"蜘网行动"中摧毁12架俄战略轰炸机 [4][6] 俄罗斯的回应与升级风险 - 俄罗斯在乌使用ATACMS后更新核理论,降低核打击门槛,明确警告可能对北约核大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 [5] - 普京此前以试射"Oreshnik"中程导弹回应乌方跨境打击,并称有权攻击西方军事设施 [5] 地缘政治博弈 - 西方盟友中支持向乌提供远程武器的意愿增强,旨在"将冲突带给莫斯科人" [3] - 美方通过第三方武器转让规避国会军事援助冻结,加速对乌军援 [3] - 俄方通过梅德韦杰夫公开表态淡化特朗普威胁,称"俄罗斯毫不在乎" [4]
美澳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护身军刀”联演,多个“首次”值得关注
新浪财经· 2025-07-15 07:34
军事演习规模与参与国家 - 美澳启动"护身军刀-2025"联合军演,参演国家达19个,相比2023年增加6个,兵力规模3.5万人,为史上最大规模[1][4] - 参演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斐济、德国、印度、印尼、荷兰、新西兰、挪威、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汤加和英国,马来西亚和越南为观察员[4] - 演习范围从印度洋圣诞岛延伸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覆盖昆士兰、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地方和圣诞岛,首次扩展至巴布亚新几内亚[4] 演习内容与新增科目 - 演习科目包括野外训练、部队准备、两栖登陆、地面机动、空战和海上作战,涉及固定翼和旋翼飞机、火炮、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和地对空导弹系统实弹射击[4] - 新增网络战、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等演练课目[5] - 美国陆军将在澳大利亚测试"联合战区配送中心",实现太平洋战区前沿装备和物资预置,需具备港口和飞机起降设施[6] 参演装备与军事力量 - 澳大利亚派出"阿德莱德"号战略投送舰(满载排水量2.75万吨),美国派出"美国"号两栖攻击舰,英国派出"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日本派出"伊势"号直升机母舰[5] - 美国海军陆战队F-35B降落在英国航母上,"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将参加演习[3] - 美国陆军首次在太平洋地区实弹发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该系统配备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射程超1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和射程超370公里的"标准-6"导弹[8][9] 美军战略与部署 - 美军寻求在太平洋地区部署第二支中程导弹部队,第二套"堤丰"系统可能部署在关岛、澳大利亚或日本[10][11] - 美军渐进式强化中程导弹在西太地区的前沿部署和实战能力,未来可能部署"暗鹰"中程高超声速导弹和陆军精确打击导弹(PrSM)[11] - 美国空军举行"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涉及近300架战机和数千名人员,预算5.326亿美元,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美国空军演习之一[6] 演习背景与战略目标 - 美澳组织演习旨在拉拢亚太地区盟友,增强政治互信和军事互操作能力,瞄准高端战争,服务于美澳尤其是美国的遏制竞争对手战略目标[1] - "护身军刀"和"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相互配合,着眼印太地区可能发生的高端战争[6] - 美军选择在澳大利亚而非菲律宾试射"堤丰"导弹系统,以降低敏感性[9]
关税加到25%,日本给了世界什么启示?
虎嗅· 2025-07-10 15:16
日美贸易关税谈判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日本"对等关税"税率为25%,较原税率提升1个百分点,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遗憾并指示继续交涉[1] - 日本汽车及零部件占对美贸易额25%左右,是日本对美贸易盈余主要来源,但美国坚持25%汽车关税未让步[8][9] - 日本提出进口数万亿日元美国武器(包括F35A战斗机、C17运输机等)作为交换条件,但实际军事效用有限[11][12] - 日本建议设立基金帮助美国重振造船业(目前仅占全球0.1%),包括修缮船坞、提供氨燃料船舶技术等,但美国反应冷淡[14] 日美贸易历史与现状 - 日本自1960年代起每十年与美国发生贸易战,从纺织品、钢铁逐步转向家电、半导体,最终以汽车为主要攻防领域[1] - 2023年美国对日贸易赤字687亿美元,仅为中国(2951亿)的23%,欧盟(2367亿)的29%,位列美国贸易赤字国第6位[7][8] - 日本对美谈判策略包括:强调五年对美投资全球第一、利用领导人宗教共同点(基督教福音派)、研究特朗普个人偏好等[4][5] 行业影响分析 - 汽车行业面临严峻挑战:25%关税下需实现25%以上利润率对冲,但通过日元贬值(需从146降至182)难度大[2] - 日本造船业技术保留较好(全球占比个位数),但与中国(超50%)差距显著,联合美国(0.1%)难以形成竞争力[14] - 军工行业短期受益:日本计划采购美国退役装备(C17运输机等),虽实用性低但可填补贸易赤字[12]
美媒曝伊朗官员私密通话,白宫急眼
观察者网· 2025-06-30 15:58
美军打击伊朗核设施效果争议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美军已"彻底摧毁"伊朗关键核设施,包括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并称目标地点只剩"几千吨岩石" [1][5] - 伊朗官员通过私密通信评估美军打击的破坏力和范围小于预期,与特朗普说法形成反差 [1] -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拉特克利夫在国会机密简报中称伊朗关键核设施被"彻底摧毁",金属转化设施(生产核弹核心部件)需数年重建,且"绝大部分"浓缩铀被埋藏 [5] 情报评估与政府回应 - 美国国防情报局(DIA)早期评估认为打击仅将伊朗核计划倒退数月,未摧毁核心部分,部分离心机仍完好 [5][6] - 特朗普政府批评DIA报告为"低可信度",需数天至数周完成全面评估,但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已宣称行动"大获成功"并将伊朗核计划推迟"多年" [6][7] - 白宫和五角大楼指责媒体"断章取义",称伊朗官员无法评估地下破坏情况,并批评报道为"政治行动" [1][5] 国际与国内分歧 -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称破坏严重但"非彻底",伊朗"几个月内"可重启铀浓缩 [7] - 美国国会民主党参议员墨菲认为伊朗仍保留关键设备和能力,核计划仅推迟数月而非数年 [7] - 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承认打击造成重创但伊朗具备恢复能力,质疑其发展核武器的意图是否被摧毁 [7] 技术细节与背景 - 美军动用重达30000磅(约14吨)的巨型钻地弹和"战斧"巡航导弹打击核设施 [2] - 卫星图像显示爆炸封闭了核设施入口但未摧毁地下建筑,伊朗可能在袭击前转移了浓缩铀 [5]
美国“午夜之锤”,没有“锤”服伊朗 | 国际识局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20:16
军事行动细节 - 美军发动代号"午夜之锤"的军事行动,目标为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 [1] - 行动出动125架军机,包括7架B-2轰炸机作为主力,采用佯动战术和无线电静默策略 [2][3] - B-2轰炸机投下14枚GBU-57钻地炸弹,潜艇发射24枚"战斧"导弹,并袭击伊朗防空设施 [3] 行动效果评估 - 美国宣称卫星图像显示核设施遭受"巨大破坏",尤其地下部分损毁严重 [5] - 伊朗否认关键设施受损,称福尔道离心机大厅和级联室完好,伊斯法罕18栋建筑被毁但核研究设施状态未明确 [6][7] - 伊朗副外长明确表示将继续铀浓缩活动 [7] 国际反应与影响 - 联合国秘书长谴责行动加剧地区动荡,构成对国际和平的威胁 [10] - 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批评行动未经国会授权,存在误导民众嫌疑 [10] - 国际组织指责行动违反国际法,可能刺激核扩散风险 [10]
美钻地炸弹落地,行情开始起飞!
格隆汇APP· 2025-06-23 18:29
地缘政治事件影响 - 美国突袭伊朗核设施,动用6架B-2轰炸机投掷12枚GBU-57A/B钻地炸弹(总重13.6吨),海军潜艇发射30枚"战斧"导弹,并对纳坦兹核设施投掷2枚掩体炸弹[1] - 特朗普宣称伊朗福尔多核设施"已不存在",以色列称行动与其协调,伊朗则表示提前疏散且仅地上部分受损[3][4][5] - 市场调侃三方均宣称"胜利",反映事件信息存在多角度解读空间[6] 市场反应 - A股和港股在事件后低开高走,A股超4200家公司上涨(71家涨停),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1%[7] - 稳定币、航运油气、半导体、固态电池和yb概念领涨,猪肉白酒等少数板块下跌[9] - 港股生物医药、稳定币概念股及半导体板块表现强势,新消费概念股活跃[9] 行业板块表现 - 半导体(光刻机)、稳定币和固态电池成为冲突免疫题材的主要受益方向[9] - 油气航运和化工板块持续走强,反映市场对地缘冲突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预期[9] - 市场成交量未显著放大,显示资金仍持谨慎态度[9] 后续关注点 - 伊朗是否报复性袭击以色列核设施或使用"脏弹",以及是否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决定局势升级风险[9] - 以色列是否收手及伊朗对美国军事基地的反击强度是局势缓和的关键指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