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手机卡
icon
搜索文档
四大运营商发布反诈停机复机指南,线上线下均可办理
新浪科技· 2025-11-11 10:22
文章核心观点 - 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发布统一指南,指导用户恢复因反诈防范导致的手机卡临时停机 [1][6][8] -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大运营商均转发该指南,提供线上线下复机渠道 [1][6][8][15] - 该指南旨在为用户提供清晰、便捷的复机操作流程,文章阅读量达到32,814次 [17] 中国电信复机方法 - 线上渠道支持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网上营业厅等形式办理复机,具体方式可见核验通知短信 [1][17] - 线下渠道要求用户携带本人身份证及电话卡,前往全国任一中国电信自有营业厅办理,具体位置可联系当地10000号查询 [1][17] 中国移动复机方法 - 线上渠道支持用户点击通知短信内的链接或拨打10086客服热线等自助方式办理复机 [2][18] - 线下渠道要求用户携带本人身份证及电话卡,前往全国任一中国移动自有营业厅办理,具体位置可联系当地10086查询 [2][18] 中国联通复机方法 - 线上渠道支持用户通过中国联通APP首页搜索"自助复通"界面进行申请,或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形式办理 [3][19] - 线下渠道要求用户携带本人身份证及电话卡等,前往全国任一中国联通自有营业厅完成实人认证 [4][19] 中国广电复机方法 - 线上渠道支持用户通过通知短信内的链接下载中国广电App,经人卡校验通过后复机,App使用不收取流量费 [5][20] - 线下渠道要求用户至中国广电线下自有营业厅,提供身份证原件与需认证的电话卡,经实人认证通过后完成复机 [5][20]
医生做手术时手机突然因“涉诈”被停机,二十多天未能复机,“无法与病人取得联系”!其妻子也因“打电话频繁”被停机,最新进展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9 09:27
反诈治理中的用户服务问题 - 湖南怀化沅陵县一名医生的中国移动手机号因“涉诈”被停机二十多天,其丈夫的手机号也因同样原因被关停26天,对工作生活造成极大困扰[1][5] - 用户申诉后,客服解释停机原因为“打电话频繁”或“终端异动类型的模型介入”,属于涉诈治理停机,但用户解释频繁通话与医生工作性质相关[5] - 不同客服对复通规则的表述存在差异,有客服称需提供公安证明材料,另有客服称仅需本人到营业厅学习并签订承诺书即可办理复通[7] 运营商处理流程与标准 - 运营商对涉诈异常电话卡用户采取重新实名核验措施,对未按规定核验或核验未通过的,可限制、暂停电话卡功能[8] - 系统判定存在风险的情况包括频繁通信、迁移信息、境外漫游、长期未使用、号码插到另一台手机等,但具体判定标准不透明,连营业厅工作人员也表示不清楚具体规则[13] - 复通方式存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但部分情况被强制要求必须到号码归属地指定的少数线下营业厅办理,给异地用户带来不便[7][9] 类似案例的普遍性 - 新疆一位62岁用户因长期居住成都,其中国移动新疆公司的手机号两次被强制停机,客服解释为“保护性关停”,原因是身份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10] - 江苏南京一位用户的备用中国电信手机卡在贵州旅游时因“涉诈异常”停机,从收到短信通知到实际停机仅间隔10分钟[12] - 上海移动用户办理新亲情号后前往外地,副卡因触发反诈骗机制被停用,需二次验证才能恢复,营业厅工作人员称已接到很多类似投诉[13] 行业监管与用户权益 - 专家指出,运营商承担国家反诈中心要求的“人卡一致”监管责任,在用户出现异常行为时启动二次验证具有合法性,但触发标准亟待明晰,操作流程亟待规范[13] - 有人大代表指出当前存在运营商权限过大、用户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强调手机号实名注册用户应拥有号码的优先使用权[15]
医生做手术时手机突然因“涉诈”被停机,二十多天未能复机,“无法与病人取得联系”!最新进展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9 09:23
反诈治理措施与用户影响 - 运营商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电话卡用户采取重新实名核验、限制或暂停电话卡功能等措施[6] - 系统通过大数据模型自动监测用户通信行为,触发停机的行为特征包括:一天内频繁拨打数十个不同号码、新办号码数月无通话、机主突然前往外地、将电话卡插入另一台手机等[10] - 运营商客服将此类停机称为“保护性关停”,旨在保护用户权益,防止号码被不法分子利用[7][8] 用户申诉与复通流程 - 手机号被“涉诈治理停机”后,复通流程存在差异:部分情况需机主本人前往号码归属地指定营业厅学习反诈法律风险告知书并签订承诺书[5],部分情况则要求提供公安部门开具的无涉案证明[5] - 用户可通过线上渠道申诉,但杨女士丈夫的手机号被关停26天后才收到线上快速核验短信并恢复通讯,而杨女士本人仍未获得线上办理渠道[6] - 异地号码复通存在障碍,沅陵营业厅因权限问题无法处理长沙归属地号码,要求用户返回长沙办理[1][5] 运营商执行标准与透明度问题 - 不同运营商客服对复通规则的表述不一致,中国移动客服对是否需要公安证明材料的说法存在矛盾[5] - 运营商工作人员表示,反诈骗模型的自动规则并未向一线人员展示,具体判定标准不透明[10] - 系统停机前会发送短信通知,但陶先生案例中从收到短信到实际停机仅间隔10分钟[9] 用户权益与行业争议 - 手机号被无故停机对用户工作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杨女士丈夫在手术时手机被停,医生无法联系病人[1] - 有专家指出,运营商启动二次验证具有合法性,但触发标准亟待明晰,操作流程需减少主观模糊性和一刀切[10] - 人大代表指出当前存在运营商权限过大、用户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强调实名注册用户应拥有号码优先使用权[12]
大连警方公布4起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9:26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模式 - 犯罪团伙通过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涉及5万条个人信息并获利5万余元人民币 [1] - 犯罪团伙以办卡送礼为诱饵诱导办理电话卡并注册软件,后将软件信息批量售予诈骗分子,非法获利10余万元人民币 [1] - 个人出租银行卡供诈骗使用可获小额好处费,例如5张银行卡获利1000元,但涉案金额可超过100万元人民币 [2] 执法行动与案件查处 - 警方抓获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5名犯罪嫌疑人并依法刑事拘留 [1] - 警方在打击非法倒卖软件信息案中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现场缴获近2000张作案用手机卡 [1] - 个人因出售手机卡用于诈骗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及1500元人民币罚款,该卡涉案诈骗金额3万余元人民币 [2]
在中国电信靠营销提成月入过万?我劝你别想太多!
搜狐财经· 2025-10-04 11:46
行业竞争格局 - 电信运营商市场已高度饱和,普通业务如开手机卡和办宽带面临增长瓶颈 [1] - 三大运营商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客户选择任意一家运营商办理业务的差异不大 [1] - 新增业务需求主要来自新入驻的大型企业或大规模招聘的企业单位,但此类机会稀少 [1] 营销激励机制 - 营销提成存在倒扣机制,若经手业务在一定时间内被客户取消,相应提成将被追回 [3] - 该机制导致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营销人员需要重点维护大客户关系以防其转网 [3] - 营销工作的心理挑战大,需要主动拜访客户且姿态较低,对个人心理素质要求高 [3] 从业人员收入预期 - 在电信行业从事营销工作,现实目标是完成每月的绩效工资 [3] - 依靠业务提成获得高额收入的难度极大,并非普通从业人员能够轻易实现 [3]
盲人办手机卡得睁眼刷脸?办事不能如此瞎要求
南方都市报· 2025-05-14 22:44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问题 - 盲人办理手机卡时被要求进行包含"眨眼"动作的人脸识别验证 尽管残疾状况肉眼可辨且持有效身份证件[1] - 盲人创业者因无法完成人脸识别导致营业执照申请受阻 最终被迫注销[1] - 老年痴呆症患者因无法完成"摇头"动作被银行拒绝办理业务[1] - 面瘫患者为激活医保卡需辗转多个线下窗口[1] 商业机构执行现状 - 部分营业厅已提供替代方案 残疾人可持身份证和残疾证拍照留档办理 无需人脸识别[2] - 商业机构不愿承担人工审核的微小成本 即便成本增量可忽略不计[2] - 现有技术解决方案包括"静默活体检测"和"无障碍人脸识别"技术[2] - 部分营业厅已实现指纹验证和人工审核双渠道办理[2] 政策法规进展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施行[3] - 新规明确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3] - 处理特殊群体人脸信息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3] - 亟需建立配套问责机制 对拒绝提供替代验证的服务窗口进行处罚[3] 技术应用反思 - 技术进步本应为弱势群体赋能 但当前应用反而加剧其困境[1] - 信息化智能化导致传统人工办理渠道受阻[1] - 技术应用应首先考虑无法"达标"群体的需求[3] - 技术终极意义是提升人的尊严 而非制造新障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