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红专轮
icon
搜索文档
“新红专”轮:提供海上智驾中国方案
科技日报· 2025-07-01 07:44
智能船舶技术突破 - 全球首艘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智能船舶"新红专"轮从大连启航,沿海上丝绸之路航行4000余海里,完成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及岸基远程驾控测试 [3] - 该船舶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打造,智能化程度达世界领先水平,开创我国船舶国产化航行系统海上智驾多项先河 [3] - 配置我国首台套基于船端e-航海架构的国产化船舶智慧航行系统,可与国内首个功能完备的智能船舶岸基数智运控中心联动,实现水下机器人与智能船舶多域协同作业 [7] 国产化研发历程 - 大连市科技局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2015年起布局智能航运国产化研发,历经10年攻关打破国外垄断 [4]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攻关海上通信导航核心芯片及装备,大连海大智龙科技团队实现"数字大脑"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4] - 2024年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发布榜单需求牵引研制船舶智能航行系统,"新红专"轮成为我国智能航运领域首次系统形成国产装备集成示范 [4] 核心技术体系 - 构建"1个智能平台+多个智能功能"的多智能系统数据底座,具备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受限水域远程遥控等功能 [8] - 全船配置1.5万个传感器实时采集船舶状态数据,通过岸基数智运控中心实现可视化呈现和远程驾控 [8] - 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高保真数值仿真模型,将原本需半年的海上测试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加速国产设备装船进程 [9] 产业应用前景 - 标志着中国智能航运产业链关键拼图初步成形,从核心感知设备、智能决策系统到高可靠执行机构的自主技术体系开始经受商业航行检验 [8] - 将打造首个可移动的船舶国产设备中试基地和海上技术验证平台,吸引国内外团队开展海上通信与导航、水下机器人等领域技术设备验证 [10] - 作为移动的"海上实验船",为开展智能航运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撑,首批学员已随船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实训 [9]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靠泊太仓
苏州日报· 2025-06-21 07:31
智能船舶技术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采用工业级紫外线喷绘工艺完成船体彩绘贴膜,实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零排放,材料耐腐蚀、抗磨损性能优异,可保持7年以上 [1] - 该船配置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船体、智能平台及智能实训系统,实现智能化全覆盖,是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智能船舶 [2] - 核心系统100%中国设计和制造,是开放型海上移动智能船舶试验验证平台 [2] 历史文化与港口发展 - "新红专"轮靠泊太仓港开展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太仓港为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1][2] - 太仓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800万标箱,连续15年领跑长江,是长江第一外贸大港及长江外贸新三样出口第一港 [2] - 太仓港开辟通往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多国航线,并与钱凯港缔结友好港口,开通定制航线和件杂货直达快航班轮 [2] 古代造船技术 - 郑和船队主力舰船长超60米,多层甲板与水密舱壁技术早于西方4个多世纪,中式风帆结构简单、成本低但航速快于哥伦布和麦哲伦船只 [2]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两用船“新红专”轮大连起航
中国经营报· 2025-06-17 15:09
中国航海日与"新红专"轮巡展 - 今年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202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即将到来之际举办"新红专"轮文化巡展 [1] - "新红专"轮是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从大连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巡展 [1] - 巡展路线包括辽宁大连、江苏太仓、上海、福建泉州、海南海口等4省市6大靠泊点,航程近4000海里,航期约30天 [2] "新红专"轮技术特点 - 船舶长69.8米,型宽10.9米,排水量1480吨,2024年7月下水 [1] - 配置智能航行、智能平台等6大智能系统,实现驾驶、轮机、电气等设备深度融合 [1] - 具备自主操作能力,只需输入目的港即可自主完成航行任务 [1] - 拥有中国船级社最全级别智能船级符号,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 [1] - 是全球首艘集自主航行、远程控制和岸基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科研与教学实训新型船舶 [1] 智能航行实验成果 - 已完成自主靠离泊、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多船智能避碰和岸基远程驾控等多项关键性测试 [2] - 在海南新海港水域开展繁忙水道智能航行实验,在洋浦港水域开展狭窄水道智能航行实验 [1] - 成功完成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实验,是我国智能航行实验领域里程碑式突破 [2] - 船舶通过精准感知与自主思考能独立应对复杂海况,无需人为干预 [2] 技术研发与合作 - 由中远海运重工与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 [1] -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参与智能系统迭代升级 [2] - 在智能系统拓展、船舶操控AI模型算法等方面实现技术领先突破 [2] - 未来将开展海上扩大实验,完善船舶操控AI决策模型和跨域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算法 [2]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将在海南开展智能航行实验
新华社· 2025-06-17 02:13
智能船舶技术突破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从大连出发,开启2025年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将在海南新海港和洋浦港水域分别开展繁忙水道和狭窄水道的智能航行实验 [1] - 狭窄水道航行条件复杂,传统船舶通过是对驾驶人员的极大考验,而"新红专"轮通过智能化系统控制成功完成狭窄航道自主航行,实现船舶自主避碰、实时航线调整等关键操作 [1] - "新红专"轮配置有智能航行、智能平台等6大智能系统,实现驾驶、轮机、电气等设备深度融合,能实现自主操作,只需输入目的港即可自主完成航行任务 [1] 智能导航系统 - 中远海运为"新红专"轮提供"自由度"气象导航系统和电子海图导航装备两款智能通信导航产品,从硬件芯片到软件算法全部自主可控,智能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 智能导航系统将在确保航行安全、提升航行效率和保护数据与系统安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2] 航海日活动安排 - "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全程近4000海里,航期约30天,在航时间约12天,沿途4省份6大靠泊点对社会公众开放 [2] - 设计航线为辽宁大连—江苏太仓—上海—福建泉州—海南海口—海南洋浦—海南琼海—海南三亚 [2]
加速智能化转型,“智能航运”仍需要哪些突破|记者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6-16 11:41
智能船舶发展现状 - 智能船舶已成为全球船舶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 将改变海运及相关产业发展格局和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1][3]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在大连起航 具备自动靠泊离泊、航行路径优化、智能避碰障碍物等全智能化功能 [1][2] - "新红专"轮取得i-Ship智能船级符号 实现岸基远程遥控和有人在船自主航行 配置智能航行、机舱、能效、船体、平台及实训系统 [1] 技术应用与行业案例 - 中远海运研发超4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集装箱空箱调运指令90%以上由AI生成 节省成本4%以上 [3] - 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成为全球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 新一代JTOS系统支持多船多线复杂工况作业 [3]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实现"四个一"智慧港口模式 突破恶劣天气和夜间作业限制 具备单泊位无人化大船作业能力 [3] 行业转型与挑战 - 航运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供应链全场景贯通与全链路优化 [4] - 当前智能船舶领域缺乏综合性海上试验验证平台 技术可靠性和有效性难以充分验证 [7] - 智能航运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 制约大规模应用推广 需解决数据共享与协同合作问题 [7][10] 人才培养与生态构建 - 智能航运对人才技能要求升级 需掌握传统航海知识及智能系统操作、数据分析、AI应用等能力 [9] - "新红专"轮提供高度契合的实训环境 填补智能航运人才培养空白 [1][9] - 未来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船舶制造、航运企业、港口间数据交互 构建开放共享的智能航运生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