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船舶“智”造主题采访行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0 16:07
活动概述 - 2025年10月27日中国船舶集团举行国企开放日暨品牌宣传周启动仪式 [1] - 活动集中展示船舶"智"造成果并有20余家媒体实地探访 [1] - 媒体采访团将在5天内走进集团与一线员工及科技成果进行沉浸式互动 [1] 核心能力与产业地位 - 公司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2] - 公司培育了集研发、制造、配套为一体的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 [2] - 公司业务不断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且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2] 主要产品与业务板块 - 大型邮轮、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 [2] - 沪东中华造船成功摘取大型LNG船这颗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并成长为中国海上LNG产业链链长 [1] - 武昌造船打造中小型船舶智造基地 [1] 技术创新与研发重点 - 七一七所在光电、导航、量子测量、半导体制造等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1] - 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打造低碳零碳的船舶心脏以实现领航绿色动能 [1]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深耕绿色低碳船舶设计并引领智能船舶发展潮流 [1] - 七一二所以智能重构动力边界并持续突破船舶电力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和轨道交通开关电器等核心技术 [1]
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智能海船在江西湖口成功下水
搜狐财经· 2025-09-30 18:07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最大、国内首制万吨级纯电动智能海船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正式迈入零排放、纯电动时代 [1] 船舶规格与技术特点 - 船舶总长127.8米,型宽21.6米,型深10.5米,采用双机双桨推进系统,最高航速11.5节 [3] - 设有740个标准20英尺箱位,配置10个箱式电池作为动力核心,支持高压岸电充电和吊装快速换电 [3] - 配备光伏系统,为船舶运营提供可再生能源支持,实现营运及靠泊装卸货全程零排放 [3] 智能化水平 - 集成智能集成平台、智能机舱等先进系统,具备开阔水域自主航行能力 [5] - 具备实时船周视角、全天候航行视觉感知、航线规划、无人驾驶、自主避碰等功能,实现驾驶模式智能切换 [5] 项目进展与行业意义 - 首艘船舶成功下水,主船体已全面贯通,主要设备安装基本完工,将进入系泊与航行试验调试阶段 [7] - 船舶的建成彰显了造船业的创新实力,为推动航运业绿色零碳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9]
意大利船东弃日韩选中国,80天造万吨油轮!中国拿下全球74%订单
搜狐财经· 2025-09-30 16:51
【中国造船业崛起:从世界工厂到全球领航者】 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的码头边,一艘崭新的9000车位汽车运输船静静停泊,工人们正为它涂上最后一道防护漆。相隔不远的2号船坞内,中国第二艘国产大 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巍然矗立,阳光透过正在调试的舷窗,在甲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艘即将交付意大利格里马尔迪集团的巨轮,不仅标志着中国造船业 第600艘船舶的诞生,更在全球航运史上刻下了新的里程碑。 中国速度改写行业规则 国际船东们最近有个惊人发现:在中国造船,比传统造船强国快得多。外高桥造船厂建造11.4万吨油轮,从开工到下水仅需80天——这个数字让韩国同行望 尘莫及(他们需要120天),更让日本船企的160天建造周期显得黯然失色。 这种惊人效率源自革命性的生产管理: - 22天完成半船体搭建 - 16天实现整船合拢 - 每个环节时间误差控制在2小时以内 走进外高桥的智能车间,会看到激光切割机正以每秒500毫米的速度雕刻8毫米厚的钢板,精度堪比手术刀(误差≤0.1mm)。通过物联网技术,2000多台设 备组成智能网络,让钢材利用率从十年前的65%飙升至92%。曾经需要灯火通明的厂房,如今凭借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黑灯生产。 全产业链优 ...
调研速递|江龙船艇接受全体投资者调研,聚焦新能源船艇与业务拓展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8-28 18:2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氢燃料电池船、纯电动游船等新能源技术推广及智能船舶研发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并拓展市场应用[2] - 公司现金流管理优化成效显著 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提升30.6% 同时通过维修业务和国际合作培育新增长点[2] - 公司聚焦内河航运绿色转型和新兴船型领域 统筹规划氢能及电动船订单 并布局海上风电运维船等高端市场[2] 氢能及新能源技术推广 - 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船"三峡氢舟1号"减碳效果显著 公司通过研发创新将新能源技术推广至更多船型[2] - 纯电动游船成为广州珠江文旅消费升级标杆 公司作为新能源船艇领域早期布局者 已在多地景区运营交付船艇[2] - 公司重视长江经济带新能源化机遇 综合市场情况统筹规划氢能及电动船订单落地计划[2] 智能船舶与研发进展 - 针对IMO 2026年MASS规范 公司5G-AI智能无人艇研发项目结题 具备自动导航功能并用于河道及近海智能打捞[2] - 智能无人艇填补公司在该领域空白 但目前暂无其他无人艇项目 对营收影响有限[2] 业务拓展与市场布局 - 香港游艇维修市场需求旺盛 公司新拓展维修业务已取得进展 未来投入资源扩大规模并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2] - 消防船承接多地项目 自主研发专业船型受国内外客户青睐 未来考虑拓展海上风电运维船及科考船等新兴领域[2] - 与挪威摩恩马林公司养殖工作船订单稳步推进 成功进军北欧高端市场 未来拟扩大新能源船舶国际合作规模[2] 财务与资本管理 - 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提升30.6% 将持续优化现金流管理以确保稳健与安全[2] - 面对机构持股数减少 公司通过提升业绩和加强市值管理重获长期资金青睐[2]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靠泊太仓
苏州日报· 2025-06-21 07:31
智能船舶技术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采用工业级紫外线喷绘工艺完成船体彩绘贴膜,实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零排放,材料耐腐蚀、抗磨损性能优异,可保持7年以上 [1] - 该船配置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船体、智能平台及智能实训系统,实现智能化全覆盖,是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智能船舶 [2] - 核心系统100%中国设计和制造,是开放型海上移动智能船舶试验验证平台 [2] 历史文化与港口发展 - "新红专"轮靠泊太仓港开展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太仓港为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1][2] - 太仓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800万标箱,连续15年领跑长江,是长江第一外贸大港及长江外贸新三样出口第一港 [2] - 太仓港开辟通往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多国航线,并与钱凯港缔结友好港口,开通定制航线和件杂货直达快航班轮 [2] 古代造船技术 - 郑和船队主力舰船长超60米,多层甲板与水密舱壁技术早于西方4个多世纪,中式风帆结构简单、成本低但航速快于哥伦布和麦哲伦船只 [2]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两用船“新红专”轮大连起航
中国经营报· 2025-06-17 15:09
中国航海日与"新红专"轮巡展 - 今年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202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即将到来之际举办"新红专"轮文化巡展 [1] - "新红专"轮是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从大连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巡展 [1] - 巡展路线包括辽宁大连、江苏太仓、上海、福建泉州、海南海口等4省市6大靠泊点,航程近4000海里,航期约30天 [2] "新红专"轮技术特点 - 船舶长69.8米,型宽10.9米,排水量1480吨,2024年7月下水 [1] - 配置智能航行、智能平台等6大智能系统,实现驾驶、轮机、电气等设备深度融合 [1] - 具备自主操作能力,只需输入目的港即可自主完成航行任务 [1] - 拥有中国船级社最全级别智能船级符号,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 [1] - 是全球首艘集自主航行、远程控制和岸基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科研与教学实训新型船舶 [1] 智能航行实验成果 - 已完成自主靠离泊、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多船智能避碰和岸基远程驾控等多项关键性测试 [2] - 在海南新海港水域开展繁忙水道智能航行实验,在洋浦港水域开展狭窄水道智能航行实验 [1] - 成功完成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实验,是我国智能航行实验领域里程碑式突破 [2] - 船舶通过精准感知与自主思考能独立应对复杂海况,无需人为干预 [2] 技术研发与合作 - 由中远海运重工与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 [1] -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参与智能系统迭代升级 [2] - 在智能系统拓展、船舶操控AI模型算法等方面实现技术领先突破 [2] - 未来将开展海上扩大实验,完善船舶操控AI决策模型和跨域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算法 [2]
加速智能化转型,“智能航运”仍需要哪些突破|记者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6-16 11:41
智能船舶发展现状 - 智能船舶已成为全球船舶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 将改变海运及相关产业发展格局和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1][3]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在大连起航 具备自动靠泊离泊、航行路径优化、智能避碰障碍物等全智能化功能 [1][2] - "新红专"轮取得i-Ship智能船级符号 实现岸基远程遥控和有人在船自主航行 配置智能航行、机舱、能效、船体、平台及实训系统 [1] 技术应用与行业案例 - 中远海运研发超4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集装箱空箱调运指令90%以上由AI生成 节省成本4%以上 [3] - 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成为全球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 新一代JTOS系统支持多船多线复杂工况作业 [3]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实现"四个一"智慧港口模式 突破恶劣天气和夜间作业限制 具备单泊位无人化大船作业能力 [3] 行业转型与挑战 - 航运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供应链全场景贯通与全链路优化 [4] - 当前智能船舶领域缺乏综合性海上试验验证平台 技术可靠性和有效性难以充分验证 [7] - 智能航运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 制约大规模应用推广 需解决数据共享与协同合作问题 [7][10] 人才培养与生态构建 - 智能航运对人才技能要求升级 需掌握传统航海知识及智能系统操作、数据分析、AI应用等能力 [9] - "新红专"轮提供高度契合的实训环境 填补智能航运人才培养空白 [1][9] - 未来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船舶制造、航运企业、港口间数据交互 构建开放共享的智能航运生态 [10]
“4+0”模式培育船舶轮机知识型技能人才
新华日报· 2025-06-12 04:34
海洋经济与人才培养 - 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重要支撑 江苏作为造船大省肩负引领船海产业升级重任 但面临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 [1] - 船舶海工产业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 江苏推进造船业"智改数转"亟需懂理论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 联合培养模式创新 - 两校2012年启动"4+0"高职本科联合培养试点 旨在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2] - 引入KSAO人力资源模型 构建含26个模块72门课程的立体化体系 开设《智能机舱》等新课 必修《工程导论》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3] - 打造"课堂—实船—赛场"三位一体教学场景 80%专业课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模式 100%学生获职业资格证 [4] 产教融合实践 - 组建多元师资队伍 28名教师参与企业攻关 35名工程师与6名产业教授现场授课 乌克兰院士团队指导课程设计 [5] - 联合20所高校12家企业建设教学资源库 开发在线课程投放MOOC平台惠及全国81所院校 打造32个实习基地与5个虚拟仿真系统 [5] 培养成果与行业影响 - 毕业生95%扎根船海行业 适岗周期减半 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2% 考研升学率达19.4% [6] - 创办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累计吸引3万余人参与 教学资源库访问量67.5万次 牵头制定全国职业学校专业标准 [6][7] - 江苏科技大学轮机工程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成为国家"双高"核心专业 [6] 未来发展布局 - 开发"新能源船舶"微专业 培养契合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人才 探索中外联合办学机制提升全球竞争力 [7] - 构建"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综合育人新模式 助力"智能船舶""绿色航运"等产业新风口发展 [7]
储能技术、智能穿戴、数字零售等板块多个项目将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快讯· 2025-06-05 17:28
行业动态 - 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将展示储能技术、智能穿戴、数字零售等板块多个优质项目 [1] - 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船舶等新兴领域技术板块将带来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展项 [1] - 14家企业和机构将首发首展新产品、新技术,其中全球或全国首发的有7项 [1] 参展项目 - 储能技术、智能穿戴、数字零售等板块多个优质项目为首次参展 [1]
研判2025!中国全回转起重船行业市场现状、产业链及未来趋势分析:全回转起重船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海洋工程等领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7 09:12
起重船行业概述 - 起重船又称浮吊,专供水上作业起吊重物,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施工、海上大件吊装、桥梁工程建设等领域 [1][2] - 按结构分为回转式(机动性强但起重能力较小)和固定扒杆式(起重能力强大但转向受限) [1][2]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23年115.5亿美元增至2024年123亿美元 [1][7] 全回转起重船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球领先: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占全球55.7%)、新接订单11305万载重吨(占全球74.1%)、手持订单20872万载重吨(占全球63.1%) [5] - 2024年交付多艘大型全回转起重船,包括4000吨"海洋风电76"号、5000吨"铁建起重5000"轮、2200吨华南最大全回转起重船 [1][9] - 中国在散货船(占比46.8%)、集装箱船(36.9%)、油船(8.1%)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5]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船用柴油内燃机2024年销量5.72万台(同比+1.2%) [13] - 钢材价格从2024年初4200元/吨降至2025年4月3400元/吨 [15] 下游应用 - 海上风电:2024年中国累计装机4331万千瓦(新增562万千瓦),连续七年全球新增市场第一 [17] - 海洋油气:2024年全球勘探开发投资2096亿美元(四年CAGR 11%),中国海洋石油产量6550万吨(2025年预计6800万吨) [19] 行业发展趋势 - 绿色化:政策推动船舶制造业低碳转型,2030年目标建成绿色发展体系 [21] - 智能化:如"秦航工5000"配备智能化电站实现无人管理 [22] - 大型化:需求驱动起重船向海上风电、油气开发等重型作业领域发展 [23] 主要企业动态 - 江苏韩通赢吉重工交付4000吨"海洋风电76"号 [1][9] - 上海振华重工交付5000吨"铁建起重5000"轮 [9][10] - 中交四航局交付华南最大2200吨全回转起重船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