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V2

搜索文档
国产商业火箭 “批量上天” 背后……
36氪· 2025-10-20 15:23
国产商业火箭发射频次持续加快,"批量上天"态势已现。 19日中午,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采用"一箭3星"的方式, 将中科卫星03星和04星等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此外,仅今年8月,国内就完成9 次商业发射任务,全年民商火箭计划排期达至少20次。 近期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同样动态频出,近日,SpaceX星舰V2完成第11次飞行试验,标志着国际商业航 天在可重复使用技术上持续突破,而这一进展也为全球产业竞争划定了新坐标。 但热闹背后,行业潜藏的多重现实瓶颈愈发凸显。创投日报记者就此采访多名业内专家,从技术突破、 产业链配套、生态构建等维度详解当前产业困境。 技术层面,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一位业内长期研发航天技术的高管在受访时对创投 日报记者指出,火箭重复使用是融合归航、变推、回收等多领域技术的复杂工程,尽管国内箭元科 技"元行者一号"实现海上软着陆回收、深蓝航天完成百吨级发动机试车,但与SpaceX已形成的"回收- 复用-迭代"成熟模式相比,仍有本质差距。 上述高管补充道,目前国内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单次技术验证阶段,火箭复用次数、回收成功率与成本控 ...
国产商业火箭 ,发射成本最高差6倍
财联社· 2025-10-19 21:41
行业发射态势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频次加快,8月完成9次发射任务,全年民商火箭计划排期至少20次 [2] - 若每月发射频次维持8月速率,年发射次数可接近100次 [3] - 通过多型火箭、多个发射场地齐上阵的方式弥补单一火箭或场地发射频次不足,行业已进入快车道 [3] 核心技术差距与挑战 - 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国内企业多停留在单次技术验证阶段,与SpaceX已形成的“回收-复用-迭代”成熟模式存在本质差距 [2] - 火箭复用次数、回收成功率与成本控制效果均缺乏实战检验,技术成熟度存在代差 [2][3] - 运力供给严重短缺是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症结,中美火箭运力相差约四至六倍 [4] - 美国SpaceX星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50吨,中国现役最大火箭长征五号运力为25吨,差距达六倍 [4] 发射成本分析 - 中科宇航固体火箭发射报价约为每公斤6万至7万元,整箭包机价格相对更低,拼箭发射单位成本更高 [5] - 国内主流商业发射报价集中在每公斤5万-10万元,部分小型火箭或特殊轨道发射费用可达每公斤15万元 [5] - 一颗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最高可达7500万元,在特定场景下可能超过其5000万-6000万元的制造成本 [5] - 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2023年平均每次任务花费3.9亿元,按5.5吨运力折算每公斤约7.09万元 [6] - 美国SpaceX猎鹰9号全复用状态下发射成本约2000-2500美元/千克(折合1.4万-1.8万人民币/公斤) [6] 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展路径 - 提升运力与复用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一级箭体成本占70%以上,回收复用可显著均摊发射成本 [7][8] - 液体可回收火箭被视为实现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的主流路径,其比冲高、推力可调、复用次数多(如Falcon 9设计10-100次) [11][12] - 国内多家公司如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均已布局可回收复用火箭研制 [8] 企业技术进展与规划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我国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入轨与回收 [13]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火箭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进行首飞,设计重复使用次数大于20次,目标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万多元 [5][13] - 星际荣耀在2023年底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火箭一子级垂直起降试验,其双曲线三号火箭预计未来一年左右实施入轨回收验证 [13] - 根据多家公司研发计划,2026年上半年之前将有多型可复用火箭计划实施飞行与回收任务 [13] 批产能力建设 - 行业竞争关键已从实现首飞转向首飞成功后最快搭建批产能力,以匹配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的高频次发射需求 [15][16]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超级工厂规划年产20发中大型液体火箭,星际荣耀规划双曲线三号年产20发,天兵科技构建天龙三号年产30发制造体系 [16] - 实现从“单次试验”到“批量交付”的能力跃迁,是决定企业能否抓住行业机遇的核心竞争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