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力箭二号运载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商业火箭 “批量上天” 背后……
36氪· 2025-10-20 15:23
国产商业火箭发射频次持续加快,"批量上天"态势已现。 19日中午,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采用"一箭3星"的方式, 将中科卫星03星和04星等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此外,仅今年8月,国内就完成9 次商业发射任务,全年民商火箭计划排期达至少20次。 近期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同样动态频出,近日,SpaceX星舰V2完成第11次飞行试验,标志着国际商业航 天在可重复使用技术上持续突破,而这一进展也为全球产业竞争划定了新坐标。 但热闹背后,行业潜藏的多重现实瓶颈愈发凸显。创投日报记者就此采访多名业内专家,从技术突破、 产业链配套、生态构建等维度详解当前产业困境。 技术层面,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一位业内长期研发航天技术的高管在受访时对创投 日报记者指出,火箭重复使用是融合归航、变推、回收等多领域技术的复杂工程,尽管国内箭元科 技"元行者一号"实现海上软着陆回收、深蓝航天完成百吨级发动机试车,但与SpaceX已形成的"回收- 复用-迭代"成熟模式相比,仍有本质差距。 上述高管补充道,目前国内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单次技术验证阶段,火箭复用次数、回收成功率与成本控 ...
国产商业火箭 ,发射成本最高差6倍
财联社· 2025-10-19 21:41
行业发射态势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频次加快,8月完成9次发射任务,全年民商火箭计划排期至少20次 [2] - 若每月发射频次维持8月速率,年发射次数可接近100次 [3] - 通过多型火箭、多个发射场地齐上阵的方式弥补单一火箭或场地发射频次不足,行业已进入快车道 [3] 核心技术差距与挑战 - 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国内企业多停留在单次技术验证阶段,与SpaceX已形成的“回收-复用-迭代”成熟模式存在本质差距 [2] - 火箭复用次数、回收成功率与成本控制效果均缺乏实战检验,技术成熟度存在代差 [2][3] - 运力供给严重短缺是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症结,中美火箭运力相差约四至六倍 [4] - 美国SpaceX星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50吨,中国现役最大火箭长征五号运力为25吨,差距达六倍 [4] 发射成本分析 - 中科宇航固体火箭发射报价约为每公斤6万至7万元,整箭包机价格相对更低,拼箭发射单位成本更高 [5] - 国内主流商业发射报价集中在每公斤5万-10万元,部分小型火箭或特殊轨道发射费用可达每公斤15万元 [5] - 一颗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最高可达7500万元,在特定场景下可能超过其5000万-6000万元的制造成本 [5] - 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2023年平均每次任务花费3.9亿元,按5.5吨运力折算每公斤约7.09万元 [6] - 美国SpaceX猎鹰9号全复用状态下发射成本约2000-2500美元/千克(折合1.4万-1.8万人民币/公斤) [6] 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展路径 - 提升运力与复用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一级箭体成本占70%以上,回收复用可显著均摊发射成本 [7][8] - 液体可回收火箭被视为实现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的主流路径,其比冲高、推力可调、复用次数多(如Falcon 9设计10-100次) [11][12] - 国内多家公司如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均已布局可回收复用火箭研制 [8] 企业技术进展与规划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我国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入轨与回收 [13]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火箭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进行首飞,设计重复使用次数大于20次,目标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万多元 [5][13] - 星际荣耀在2023年底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火箭一子级垂直起降试验,其双曲线三号火箭预计未来一年左右实施入轨回收验证 [13] - 根据多家公司研发计划,2026年上半年之前将有多型可复用火箭计划实施飞行与回收任务 [13] 批产能力建设 - 行业竞争关键已从实现首飞转向首飞成功后最快搭建批产能力,以匹配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的高频次发射需求 [15][16]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超级工厂规划年产20发中大型液体火箭,星际荣耀规划双曲线三号年产20发,天兵科技构建天龙三号年产30发制造体系 [16] - 实现从“单次试验”到“批量交付”的能力跃迁,是决定企业能否抓住行业机遇的核心竞争力 [17]
一箭七星!中国商业航天履约能力提升 国际化业务加速拓展
央视网· 2025-08-20 12:09
核心观点 -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7星发射任务 包括两颗墨西哥卫星 进一步拓展国际商业航天市场 [1][4]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快速测试发射和高密度发射能力 并规划未来单次超50颗卫星的发射规模 [6][7][9] - 新型火箭力箭二号进入全箭总装阶段 计划今年首飞 将成为中国星座组网和空间站货运的主力火箭 [10][12] 发射任务与国际合作 - 力箭一号采用一箭7星方式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其中包括两颗外国卫星(墨西哥卫星) [1][4] - 火箭已累计将70颗卫星精准送入轨道 入轨载荷总质量超7吨 [9] - 公司正推动与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国家的合作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 技术能力与创新 - 火箭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 曾创造中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4] - 首次实现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流程 可将测试发射周期缩短至7-10天 [6] - 总装测试厂房为国内首个固液共用、星箭兼用的综合性设施 支持高密度发射 [6] 未来规划与产能 - 未来将具备单次超50颗卫星的应用发射能力和年度30次发射能力 [9] - 支持拼车发射、多轨道部署等灵活方案 以满足全球卫星多样化高密度发射需求 [9] - 力箭二号新型火箭已进入全箭总装测试阶段 计划今年首飞 目标成为星座组网和空间站货运主力火箭 [10][12]
力箭一号“一箭七星”成功发射 再次承揽国际发射服务
央视网· 2025-08-20 03:12
发射任务与成就 -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于8月19日15时33分成功发射 采用一箭7星方式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包括两颗墨西哥卫星 [1] - 火箭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 曾创造中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1] - 累计将70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入轨载荷总质量超7吨 [3] 技术能力与发展规划 - 未来将具备单次超50颗星的应用发射能力 满足全球卫星多样化高密度发射需求 [3] - 计划通过减重优化和流程改进 实现一小时快速发射及无人值守发射能力 [5] - 新型力箭二号火箭已进入全箭总装测试阶段 将于今年首飞 后续成为星座组网和空间站货运主力火箭 [5][6] 国际市场拓展 - 率先将民商火箭公司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客户 成功发射多颗外国卫星 [1][3] - 正推动与巴基斯坦 阿联酋等国家的合作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 - 此次发射包含两颗外国卫星 系再次承揽国际发射服务 [1]
背靠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科宇航开启上市辅导 商业航天IPO队列再“+1”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2:36
公司业务与定位 - 主要从事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定制化宇航发射、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等业务 [1] -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6次发射任务 共将6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入轨载荷总质量超6吨 [2] - 在研产品包括力箭二号运载火箭、力箭二号重型运载火箭、力箭三号运载火箭和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均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 [2] 市场地位与业绩 - 2023年以来位列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第一 [2]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 净利润为-7.48亿元 [2] - 是我国唯一连续发射吨级以上载荷的民商火箭 [2] 股权结构与背景 - 控股股东为北京鹏毅君联空间技术中心(有限合伙) 持股比例为27.7476% [1] - 第二大股东北京中科力森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00%控股 [1] - 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育孵化的企业 [1] 管理层与战略 - 创始人为杨毅强 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任职三十余年 历任我国首型空射运载火箭首任总指挥、长征十一号首任总指挥 [1] - 商业航天企业定位不是同国家队竞争 而是发挥灵活机制在技术上突破 成为中国航天重要补充 [1] - 7月与广州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获得意向性授信额度20亿元人民币 专项支持航天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 [2] 资本运作进展 - 8月12日已完成IPO辅导备案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 [1] - 继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之后又一家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企业冲刺上市 [1]
连续8日净流入!含军工量最高的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换手率高企,居同类产品第一,军工增长大周期有望提升行业估值
搜狐财经· 2025-07-08 16:03
市场表现 - 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收涨0.54%,换手率18.37%位居同类第一,全天成交6052.19万元 [3] - 盘中获资金加仓,全天净申购份额270万份 [3] - 最新规模达3.29亿元,份额2.98亿份,均创近1月新高 [3] - 近8天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1.55亿元 [4] 行业动态 - 首届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于9月29日举办,十大军工集团将展示嫦娥工程月壤等成果 [4] - "力箭二号"运载火箭计划2025年9月首飞,近地轨道运力12吨,首飞搭载轻舟货运飞船 [4] - 军工行业基本面进入上行大周期,军贸开启供需共振格局,行业估值有望提升 [4] 投资逻辑 - 2025年军工订单或迎拐点,新技术、新产品、军贸等方向弹性更大 [5] - 航空航天ETF紧密跟踪国证航天航空指数,聚焦战机、卫星产业链,成分股涉足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 [5] - 指数近1年收益率31.68%,跑赢传统军工指数 [9] - 2025年预期营收增速42.73%,高于传统军工指数 [10] 指数亮点 - "含军工量"第一:96.24%成分股属国防军工行业 [6] - "无人机含量"第一:包含航天彩虹等深度参与无人机的公司 [7] - "含航量"第一: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权重合计超73% [8] - 科技属性强,估值逻辑清晰,贴合军工高端化趋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