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
icon
搜索文档
深城交(301091):智交千里通衢阔,低空寰宇乘风行
国盛证券· 2025-10-12 19:25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4][6] 核心观点 - 公司是深圳国资控股的交通规划龙头,正加速向智慧交通综合服务商转型,智慧交通业务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7%提升至2024年的56%,板块收入CAGR达61% [1] - 公司深度布局低空经济“投-建-营”全产业链,参与制定国家准体、发布全国首个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截至2024年底低空经济在手订单超3亿元,有望受益于全国低空建设提速 [3] - 公司在“车路云”领域率先发布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国内首个落地的城市级车路云平台),形成从路侧基础设施建设到智慧交通运营的全链条能力,未来有望受益于行业建设加速 [4]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1.15/1.2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20/0.22/0.23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72/158/148倍 [4] 公司概况 - 公司前身为深圳城交中心,2019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控股股东变更为深智城,实控人为深圳国资委,在深圳交通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1][14][15] - 公司依托控股股东赋能,参与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轨交五期建设规划等多个市级重点项目,深圳地区收入占比达70%以上 [1][3] - 公司业务结构显著优化,2024年智慧交通/规划咨询/工程设计与检测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36/3.55/2.24亿元,占比56%/27%/17% [18]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6亿元,同比下降7.3%,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降34.7%,主要受传统业务需求承压及减值规模提升影响 [4][22] - 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5.8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新质业务(包括大数据软件与智慧交通、低空经济、交能融合等)签单同比高增138%,业务占比超67% [24] - 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2.5%,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主要因传统业务竞争加剧及毛利率较低的智慧交通业务占比提升 [28] 低空经济业务 - 低空经济政策支持加码,基建需求有望快速放量,预计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2万亿元,按15%-20%固投比例对应低空基建市场规模约3000-4000亿元 [2] - 低空建设已纳入专项债及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范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约5000亿元,主要投向低空经济等领域,有望打通资金堵点 [2][42] - 公司深度参与深圳低空建设,深圳规划2024-2026年低空基建投资规模超120亿元,“十五五”期间预计突破200亿元 [43] - 公司推出“一网统飞低空智慧巡检服务平台”,并联合顺丰丰翼等企业开展商业化应用,截至2024年底低空经济在手订单超3亿元 [3][56] 车路云业务 - “车路云”政策加快推进,预计到2030年行业总产值将达2.6万亿元,其中路侧基建增量约4174亿元 [4][74] - 2024年7月国家确定20个城市作为“车路云”试点城市,行业迈入快速发展期,路侧基建需求有望率先放量 [74][75] - 公司于2024年底率先发布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并落地无人物流、自主泊车等多项智慧交通商业应用,形成全链条能力 [4]
立足创新让低空经济乘势而起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5
政策支持与行业现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跨境直升机飞行与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 [1] - 深圳已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成立首个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推出全球首个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 [1] - 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截至2025年3月突破5800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1] 技术挑战与突破 - eVTOL电池能量密度未达商业化门槛,自主导航系统在极端环境下存在感知缺陷,动力系统与机载设备对外依存度高 [2] - 需突破5G-A通感一体、北斗三号星基增强等关键技术,建设低空智联网以实现精准定位与智能调度 [3] - 设立国家级专项聚焦电池、飞控、芯片等领域,加速国产化替代,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 [3] 基础设施与机制创新 - 低空基础设施规划未与国土空间、城市建设有机衔接,通信网络覆盖有限 [2] - 推动通用机场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商业综合体、医疗机构配建标准化起降平台 [3] - 加快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深化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低空高速通道"与动态空域分配技术 [2] 应用场景拓展 - 探索"共享航班"模式,开发AR导航、沉浸式航线体验等新型消费产品,发放低空旅游消费券 [4] - 推动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工业巡检、气象监测等"低空+"新业态发展 [4] - 挖掘低空遥感测绘、空域流量分析数据价值,建立低空数据交易平台 [4] 人才体系建设 - 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开设飞行运营、工程维护、航空法务等交叉课程 [4] - 推广校企"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国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海外工程师 [4] -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与技术培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