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商品
搜索文档
2025年9月外贸数据点评:进出口双双发力,外贸仍强
上海证券· 2025-10-15 21:58
外贸数据表现 - 2025年9月进出口总值按人民币计为4.04万亿元,增长8.0%;按美元计为5666.83亿美元,增长7.9%[9] - 出口按人民币计为2.34万亿元,增长8.4%;按美元计为3285.65亿美元,增长8.3%[9] - 进口按人民币计为1.7万亿元,增长7.5%;按美元计为2381.18亿美元,增长7.4%[9] - 贸易顺差按人民币计为6454.69亿元;按美元计为904.47亿美元,较8月的1023.29亿美元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去年同期的817.57亿美元[9][20][23] 出口市场分析 - 对美出口降幅收窄,呈现修复态势;对欧盟出口回升;对东盟出口高位回落,增速仍维持在15%左右;对日本出口增速下滑[3][10][12]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除玩具外均回升;机电产品中除家电、汽车外均回升,汽车出口增速保持在10%,手机出口降幅大幅收窄,通用设备增幅显著[3][10][16] 进口与商品动态 - 进口增速明显反弹,主要进口商品数量增速除铜外均回升,机电进口金额创今年以来新高[3][10][17] - 机电进口增速加快,金额创新高[3][10][17] 趋势与韧性评估 - 中国外贸在外部关税扰动下展现韧性,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地位[4][25][26] - 中美贸易波折及海外节日临近可能短期内激发“抢出口”现象,对出口形成支撑[3][4][12] 政策与风险提示 - 政治局会议提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4][26] - 风险包括地缘政治事件恶化、国际金融形势改变及中美政策超预期变化[5][27]
跨境电商近况及关税解读更新
2025-09-02 22:41
行业与公司 * 跨境电商行业 涉及对美出口企业 如绿联科技 以及亚马逊 Temu 希音等电商平台[1][3][6] * 转口贸易集中在越南和墨西哥 越南以纺织品和3C配件为主 墨西哥以汽车和家电为主[3][10] * 亚马逊主要市场为美区和欧洲 美区占比超过60% 中国卖家约90%销售额来自FBA[15][16] 关税政策与法律进展 *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政策面临法律挑战 上诉至最高法院 缓冲期至10月14日 现行关税政策维持不变 美国海关已完成约5000亿美元关税征收[1][2][6] * 若特朗普败诉 中国对美出口纺织 机电 家居等商品综合税率将降低约30% 恢复至24%到49%区间[1][4] * 针对800美元以下小包直邮的786条款预计不会恢复[1][4] * 小包直邮关税风险无法解除 中国区按每件200美元计税政策延续至2026年2月 后续可能征收重价税[1][5] * 若特朗普败诉 政府可能启动贸易法232条款应对[6] 对企业影响与市场表现 * 二季度对美出口企业受关税影响分化 依赖度高企业受损严重 5月对美出口暴跌约30%[1][6] * 三季度补货季叠加已加征30%关税 对依赖美市场企业利润有较大影响[1][6][8] * 4月底至6月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终端售价平均提价20% 美区销量下滑25%-30% 7月后市场逐渐恢复[3][12] * 转口贸易面临挑战 越南基准关税增加20% 又加30% 工业用品被抽查率高达50%-60% 逃税罚款按货值三倍计算[10] 品类表现与税率 * 机电商品 纺织品和家具受关税影响最大 综合税率达54% 最高79% 床垫关税高达100% 新能源整车关税从25%跳涨至100%[11] * 半导体设备和集成电路关税从25%提升至50%[11] * 国产化强的成熟通用芯片 工业机器人 快消食品饮料和白酒等受影响较小[11] * 光伏和储能领域海外建厂 对关税影响相对较小[11] 平台表现与策略 * 亚马逊二季度增长率恢复到10% 预计未来保持10%以上增长率[15][16] * Prime Day活动增长超30% 覆盖20个市场 相当于两个黑五[9] * Temu美区业务量占比可能下滑到30% 整体结构从全托管转向半托管 半托占比70%[13] * 亚马逊核心优势包括FBA模式 价格变化相对较小 核心用户群体未大量流失[16][17] 消费者行为与趋势 * 低价策略刺激消费 服饰类折扣75折 3C电子产品折扣75到78折[9] * 用户预期关税上涨 提前购买高价商品如冬季采暖设备和家具[9] * 返校季儿童服装 学生服装等易耗品销售额暴涨 有些区域环比增长200%以上[9] * 美国通胀背景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先买后付"模式[16][17] 其他重要内容 * 墨西哥保税仓新增约20多个 商品停留不超过45天可获得北美原产地认证[10] * 越南纺织品出口数据1-4月已超过中国[10] * 通过部件组装完成最终加工可获得原产地证明 生产成本只需占总成本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