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

搜索文档
警惕非法“校园贷”!北京金融监管局拆解四大套路,这些坑别踩
北京商报· 2025-09-17 16:01
北京商报讯(记者 宋亦桐)9月17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发文表示,在加强"校园贷"监管,明令禁止小额 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的背景下,仍有不法网贷机构暗中将"黑手"伸向校园,北京金融 监管局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警惕非法"校园贷",辨别非法外衣,共同保护学生群体茁壮成长。 非法"校园贷"主要有四大类套路,具体来看,套路一:巧立名目勿轻信。不法网贷机构通过电商平台、 社交平台甚至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引流,给非法"校园贷"披上"培训贷""美容贷""回租贷""刷单贷""求职 贷"等形式多样的外衣,极具迷惑性。 套路二:阴阳合同擦亮眼。不法网贷机构利用部分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有的签订合同的书面金额 远高于学生实际到手金额,有的诱骗学生在空白合同上签字,之后随意填写不利于学生的条款。 套路三:花样引诱莫贪心。不法网贷机构宣称仅凭身份证、学生证即可办理贷款,以"无抵押、高额 度、低利率"为噱头,故意降低门槛、夸大好处,甚至宣称"三分钟到账",通过诱导性营销,诱导学生 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盲目借贷。部分学生因无力偿还债务而遭受非法催收,引发严重后果。 套路四:以贷养贷要止步。大学生群体一旦出现贷款逾期,不法分子往往采 ...
趣店二季度营收暴跌超9成 主业“归零”盈利全靠资本操作
犀牛财经· 2025-09-05 17:4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349万元人民币 同比骤降93.5% [2] - 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达3.11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3% [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8亿元人民币 限制性现金约8亿元人民币 合计现金储备超56亿元人民币 [2] 业务动态 - 营收锐减主因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2] - 公司于报告期内决定逐步关停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 [2] - 经历大白汽车、预制菜、跨境电商等多轮转型后再次回归无主业状态 [2] 盈利模式转型 - 依托巨额现金储备实现利息及投资净收益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2] - 当前盈利模式尝试复制巴菲特早期烟蒂股投资策略 [2] - 通过投资与回购实现股东回报 但缺乏核心业务支撑 [2]
提醒大学生警惕非法“校园贷”陷阱
金融时报· 2025-06-18 11:16
非法校园贷现状 - 非法校园贷近期卷土重来,严重损害学生利益,高校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预警提醒学生警惕 [1] - 尽管2017年和2021年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整治政策,但非法校园贷仍在暗中滋生,部分助贷机构通过电商、社交平台等渠道隐性导流 [2] - 部分非法校园贷实际年化利率超过24%上限,催收链条模糊,导致学生陷入债务漩涡 [2] 监管政策演变 - 2017年原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 [2] - 2021年五部门联合发文,将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纳入整治范畴 [2] - 2025年1月出台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禁止以大学生为目标客户定向宣传信贷产品 [2] 大学生消费市场 - 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763万人,预计2024年大学生年度消费规模约8500亿元 [3] - 大学生群体消费潜力大,是消费市场重要力量,其消费偏好和结构影响持续加大 [3] - 强化大学生权益保护有助于释放其消费潜力,让大学生"敢消费" [3] 金融机构责任 - 消费金融公司近期陆续公布合作助贷机构名单并披露贷款合同范本 [4] - 金融机构应以自营为主,督促合作机构不得针对大学生进行线上精准营销或诱导性宣传 [4] - 金融机构应识别审核大学生真实资金用途,对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等高风险场景采取限制措施 [4] - 参与校园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必须持牌,并坚守自主风控底线 [3]
校园贷重袭校园
北京商报· 2025-05-13 22:03
校园贷现状 - 有在校大学生通过助贷平台贷款上万元,因无力还款陷入催收窘境,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1] - 部分助贷机构通过与各类细分场景互联网平台合作,向大学生精准营销贷款,年化利率高达24% [1] - 类似案例高达上万条,学生反映在校期间被营销贷款,利息高达36%,遭遇暴力催收甚至套路贷 [4] 监管政策与违规情况 - 监管明令禁止小贷公司向大学生发放贷款,不得针对大学生精准营销 [4] - 仍有助贷机构通过电商、社交、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隐性导流向大学生发放贷款 [4] - 部分机构设置的《非学生承诺函》形同虚设,被隐藏在多份协议中未显著提醒 [8] 机构操作与风控难点 - 助贷机构无法直接接入学信网数据,只能通过年龄粗筛客群,存在盲区 [6] - 行业普遍采用"风控识别+本人承诺"方式判断用户是否为学生群体 [6] - 部分学生假意签署《非学生承诺函》并伪造公司信息,增加风控识别难度 [7] 市场驱动因素 - 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达8500亿元,部分机构瞄准这一"蓝海市场" [9] - 相较其他用户群体,大学生更重视征信表现,整体不良率较低 [8] - 部分机构通过"砍头息""服务费"等隐性收费规避监管,获取超额利润 [9] 行业建议与改进方向 - 强化身份核验技术,接入学信网、社保系统等官方数据源,结合人脸识别等技术 [10] - 优化风控模型,引入多维度数据评估还款能力,设置贷款资金流向和额度限制 [10] - 严格合作方管理,签订合规协议并建立追责机制,定期审计合作方业务 [10] - 持牌机构应承担自主风控责任,不得将核心风控外包给助贷机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