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桨板运动
icon
搜索文档
与“村BA”比翼齐飞的贵州“马尔代夫”一一“媒体+”助力桨板第一村融湾出海
南方农村报· 2025-11-07 08:35
文章核心观点 - 贵州省安龙县坝盘村通过“媒体+”赋能和粤黔协作,以桨板运动为核心打造特色文旅产业,成功从贫困村转型为农文旅体深度融合的“贵州马尔代夫”,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8][12][26][76] 区域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广东省惠州市累计投入协作资金1.2亿元帮扶安龙县 [13] - 在粤黔协作推动下,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借助“媒体+”经验,将坝盘村定位为旅游康养产业核心支柱 [11][66][67] - 2024年10月至2025年初,村庄再次获得700余万元资金支持,2025年度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资金为300万元 [43][48]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2024年“中国百城桨板公开赛(安龙站)”吸引了全国3000多名游客,赛事当年仅五个半月即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万元 [17][31][32] - 2024年5月至9月,坝盘村旅游毛收入超过1500万元,旅游旺季单日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 [35][36] - 2024年,坝盘村旅游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今年前六个月旅游产业收入已达600多万元 [44][48] - 国庆假期期间,仅桨板运动项目就给村集体经济增加12万元收入 [45] - 村民王超武的农家乐收入从2023年的2万多元增至2024年的32万元,并预计今年收入达40万元 [21][74] 基础设施与品牌建设 - 通过争取500多万元资金支持,坝盘村在3个月内完成了全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 [29][30] - 村庄现有18栋布依族特色民居“吊脚楼”、1.7公里沿江生态观光步道、1.2公里江堤、5400平方米沙滩等设施 [37] - 在小红书等平台,“桨板”词条阅读量高达2.9亿,“坝尔代夫”词条阅读量超过8000万 [15] - 村庄目前拥有1家旅游公司、8家农家乐、4家民宿、82个美食摊位、42家桨板运动项目俱乐部 [50] 社会影响与人才回流 - 坝盘村实际常住人口从109人增长至400余人,形成了村民返乡创业热潮 [47] - 通过“公司+村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村新增民宿20家、餐饮店铺15家,吸纳本地村民就近就业超200人 [71][72] - 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启庄创办了第一家村民旅游公司,村民罗年辉夫妻经营的“布依小红楼民宿”出现“一房难求”景象 [72][73] 未来规划与战略合作 - 计划借鉴“村BA”成功经验,打造“村桨板”品牌赛事,让文旅融合成为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81][82][83] - 广东粤黔协作黔西南工作组计划与南方农村报深度合作,推动“媒体+八个一”合作协议,内容涵盖市场研究报告、产业建设方案、文旅产品开发、项目招商、人才培训等 [104][105][106][110][120] - 合作旨在打造“布依文化+桨板”的文旅IP,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系统,并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媒体+”模式 [113][131][134][136]
消费新观察丨“凉资源”催热避暑“热经济”
央广网· 2025-08-17 20:48
三亚暑期旅游经济 - 三亚利用滨海资源、山林秘境和低空飞行等新兴业态将凉资源转化为热引擎 绘制清凉经济火热图景 [1] - 塔赫跳伞基地因低纬度、长日照时间和每千米海拔降温6摄氏度的气候优势 成为低空旅游热门项目 [3] - 暑期跳伞客单量明显增加 每位游客平均带动4-5倍客群前往三亚 [3] 旅游消费新业态 - 游客除跳伞外还计划体验潜水等上天下海项目 反映多元化旅游需求增长 [3] - 后海村冲浪项目受到游客青睐 海风自带清凉属性带来舒适体感 [5] - 海棠区推出"清凉一夏 暑趣棠游"活动 通过实体旅行护照串联旅游文化企业和餐饮业态 [5] 政府产业支持 - 海南省发放4000万元夏季清凉补贴 覆盖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 [6] - 以"上山、下海、入馆、悦文"四大主题开展全方位推广 开启高品质文旅供给新模式 [6] - 文旅部门推动高端酒店推出特色清凉活动 结合夜间海风与表演提升游客体验 [5]
白天玩桨板 晚上看灯光秀——这样的周末 独一份
长江日报· 2025-08-12 10:10
夜间经济与旅游消费 - 武汉依托长江、汉江、东湖等水域资源,打造可触摸、可体验的消费场景[1] - 长江灯光秀从游客拍照背景板转变为夜间经济的流量入口,带动游轮、演出、美食等多元玩法[2] - “长江荣耀号”游轮以“文旅+演艺+美食”模式成为热门打卡地,提供魔法学院表演、甲板乐队演唱等体验[2] - 武汉市出台政策促进夜间经济发展,重点打造“长江夜游”等10条精品线路,夜游船数量已增至11艘[5] - 游轮推出不同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家庭和外地游客,当游轮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播放《我和我的祖国》引发游客自发欢呼[2][5] 滨水休闲与文化体验 - 江滩区域发展出多元休闲业态,包括藏书10万册并提供免费咖啡和充电的“长江图书馆”,以及每周六的“江滩作家读书会”[6] - 江滩北路美食街区推荐“江滩烤苕皮”和“长江鱼鲜锅贴”,但需避开周末晚高峰,二七桥头观景台夜晚有需预约的免费交响乐演出[6] - 临江的黎黄陂路分布咖啡店、文创店,成为年轻人周末休闲热门去处,有游客评价武汉咖啡带着江水味道[6] - 月湖畔琴台大剧院上演音乐剧《寻找李二狗》,以抗美援朝为背景通过穿越设定展开两代对话,吸引外地游客专程观看首演[6] - 汉口保元里百年老巷推出沉浸式剧情《保元风云》,游客可跟随角色扮演者参与互动,关键剧情节点有“枪声”等特效增强体验[7] 水上运动与体育消费 - 武汉“水经济”延伸至体育消费,后官湖帆船训练基地的9岁学员经过一年训练可独立完成装船、升帆、掌舵等操作[8] - 武汉青少年帆船学员从2019年不到30人增长至数百人,帆船俱乐部从1家增加到3家,水域条件和高校专业设置支撑行业发展[12] - 桨板运动在汉江古田桥水域流行,玩法包括竞速、漂流、垂钓,围绕桨板的消费链已形成,一套中档装备约4000元[12] - “水翼”运动兴起,武汉水翼选手横渡长江视频走红,在“跳东湖”活动中表演水面滑行,水资源成为水上运动沃土[18] -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称正扶持水上运动产业,让“水”从风景变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未来将开发更多亲水休闲项目[20]
从观水到乐水,“水经济”创造新潮流——大城奋进·武汉新消费观察
长江日报· 2025-08-12 08:57
武汉滨水经济转型 - 武汉依托长江、汉江和东湖等水域资源,打造可体验的消费新场景,推动"水经济"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1][13] - 夜间经济成为核心增长点,长江灯光秀从拍照背景升级为"流量入口",带动游轮、演艺、美食等复合消费 [5] - 夜游船数量增至11艘(如"知音号""长江荣耀"号),采用"文旅+演艺+美食"模式,吸引年轻家庭和外地游客 [5] 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 - 滨水休闲业态丰富:江滩书吧(汉口)、露天电影(武昌/汉阳)、咖啡文创街区(黎黄陂路)形成全天候消费链 [8] - 沉浸式体验项目崛起:《保元风云》等剧情互动让历史活化,琴台大剧院推出穿越主题音乐剧,吸引跨省游客 [8] - 餐饮消费融入地域特色,山海关路美食街的"毛氏汽水包""李记鸡冠饺"成为网红打卡点 [8] 水上运动产业扩张 - 青少年帆船培训快速成长:学员从2019年不足30人增至数百人,俱乐部从1家扩至3家,高校开设专业教练课程 [12] - 桨板运动形成完整消费链,中档装备套装约4000元;"水翼"等新兴运动通过社交媒体走红,提升城市活力 [12] - 后官湖帆船基地、汉江古田桥水域成为体育消费热点,水上运动从竞技向大众休闲延伸 [12] 政策与战略布局 - 武汉文旅局以"水"为核心整合资源,规划亲水项目(灯光秀/夜游船/剧场)与滨水商业带,推动"看水"到"玩水"的体验升级 [13] - 政府重点打造10条精品线路(含"长江夜游"),通过业态创新将江湖水面转化为经济价值,激发消费动能 [5][13]
“清凉经济”持续激发夏日文旅消费新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7-31 00:05
夜间消费热度升高 - 各地夜市、啤酒节、音乐节等活动密集推出,带动餐饮、娱乐消费增长 [2] - 石家庄市正定县小商品夜市游人如织,"夜经济"持续升温 [4] - 开封市推出系列夜间主题活动,景区打造夏日限定文旅项目吸引游客 [5] - 菏泽市郓城古城景区泼水狂欢节采用"日游夜玩"模式拉动夜间经济增长 [5] - 中国60%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购物中心18时至22时消费额占比超50% [7] - 中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从2018年22.54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50.25万亿元 [7] 避暑游新业态发展 - 成熟避暑旅游目的地涌现,形成气候、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平台 [8] - 贵州金沙县玉簪花云海景区5万亩花海吸引避暑观光游客 [10] - 重庆武隆芙蓉江"水上森林"成为桨板运动爱好者打卡点 [12] - 云南曲靖麒麟水乡景区千亩荷塘结合龙舟赛、非遗展提升游客体验 [14] - 贵州思南县举办公开水域游泳大赛暨桨板邀请赛,吸引700名参赛者 [15] 清凉经济整体趋势 - 各地通过产品上新、服务更新和场景创新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1] - 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推动避暑旅游产品供给更新及基础设施完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