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技术

搜索文档
选择智能四驱电混技术体系 长城汽车解答“为何不做增程”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26 00:13
技术路线选择 - 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混动赛道选择Hi4技术路线而非增程式 主要基于效率与成本的综合考量 增程式技术2024年在中国市场销量达116 7万辆 同比增长78 7% 但公司认为其在中高速场景下能量传递链路长 效率低 [1][2] - Hi4技术通过发动机直驱模式 在中高速场景下可缩短三分之二传递路径 效率提升13% 高速爬坡场景通过挡位调节可再提升15%-20%效率 相比增程式"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电机"的多环节转换更具能耗优势 [2][3] - 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王超用洗衣机类比 Hi4如同"洗+甩+烘"三合一 功能全面性优于增程式的"洗+甩"双功能 [1] Hi4技术体系架构 - Hi4代表智能四驱电混技术 包含H(hybrid混动) i(intelligent智能) 4(4WD四驱) 针对不同车型需求开发五个子平台:中型车Hi4 中大型车Hi4性能版 泛越野车Hi4-Z 强越野车Hi4-T 重卡Hi4-G [2] - 技术采用三动力源双轴分布创新构型 实现前轴单电机发电/驱动双功能智能切换 在成本可控前提下构建串并联四驱电混架构 [4] - 传统机械四驱系统导致购车成本增加约1 5万元 日常能耗提升20%-30% 而Hi4架构通过电驱化实现"四驱体验 两驱价格"的市场突破 [3][4] 市场竞争与战略定位 - 在理想 问界等品牌垄断增程市场的背景下 公司选择技术门槛更高的混联路线 既避免同质化竞争 又强化"技术长城"品牌认知 [5] - 针对西部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越野场景 Hi4技术不依赖充电设施的特性更契合坦克等越野车型需求 2024年公司计划投入190亿元研发智能新能源技术 Hi4是核心载体 [3][5] - 中国新能源市场四驱技术渗透率呈现两极分化:3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配置率达50% 15万元级经济型SUV仅5% 行业整体渗透率不足17% [3] 市场需求演变 - 城市立体交通设施普及和自驾游需求增长推动四驱系统实用价值提升 公司通过分布式电机布局解决传统四驱高成本 高能耗痛点 [4] -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 增程式纯电续航难以满足越野场景 Hi4通过发动机直接驱动减少能量转换环节损耗 更适合专业越野车型 [3] - 众和昆仑资产董事长柏文喜认为 公司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布局为Hi4所需的高效发动机 双电机等核心部件供应提供保障 [5]
比亚迪汽车5月交出漂亮出海答卷
中国经济网· 2025-06-20 22:14
欧洲市场表现 - 5月在欧洲五大核心市场(英法德意西)总销量达10199辆 以6619辆优势超越特斯拉 [1] - 英国销量3025辆同比增408% 德国销量1857辆环比增18.6%同比增824% 意大利销量近2000辆环比增15.6% 西班牙销量2434辆 法国销量938辆 [3] - 欧洲新能源市占率突破6% 2025年1-4月销量达5.5万台接近2024全年水平 [9] 战略布局与执行 - 在欧洲15国同步推出专为欧洲设计的"海鸥"小型纯电车 高端品牌腾势借米兰设计周登陆欧洲 [3] - 欧洲已布局10款覆盖纯电及混动车型 建立超350家经销商网点 [3] - 2023年底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设乘用车生产基地 2025年5月在布达佩斯成立欧洲总部 [7] 亚洲市场拓展 - 5月新加坡销量825辆 1-5月蝉联乘用车全品牌销量冠军 [5] - 马来西亚销量1148辆 泰国销量5787辆 日本上牌量首破400台跻身进口车品牌前十 [5] 供应链与技术优势 - 自建8艘滚装船队(含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深圳号")应对海运成本与运力垄断 [7] - 三年内在欧洲快速投放10款车型覆盖主流需求 [7] - DM超级混动技术 兆瓦级闪充等领先技术构筑核心竞争力 [7] 发展历程与成果 - 2021年欧洲注册量仅1000多台 2024年飙升至近6万台 [9] - 从2021年出海年销千余台到2025年实现爆发式增长 [5][9]
【新能源】2025年4月新能源汽车行业月报
乘联分会· 2025-06-09 16:08
销量表现 - 4月乘用车市场销量169.6万辆,同比上涨10.1%,环比下降9.5% [4] - 新能源市场销量87.1万辆,同比上涨29.3%,环比下降10.2%,占乘用车总销量51.3% [4] - 纯电动销量55.0万辆,同比上涨34.5%,环比下降14.0%;插电混动销量32.1万辆,同比上涨21.3%,环比下降2.8% [9] - 2025年新能源累计销量320.0万辆,累计同比上涨32.7% [9] 新能源市场TOP10城市 - TOP10城市销量占比25.5%,较上月上升0.5% [10] - TOP3城市为广州市(27,082辆)、成都市(24,598辆)、深圳市(24,514辆) [10][11] - 深圳新能源渗透率最高达66.1%,其次为西安60.2%和重庆59.7% [10] - TOP10城市中纯电动占比普遍超50%,个人用户占比最高达90.7% [11] 纯电动细分市场 - A0级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14.3%提升至18.8%,A级市场份额从15.0%收缩至8.3% [14] - 纯电动市场个人用户占比83.8%,同比增长40.0%;单位用户占比7.5%,同比下降48.2% [15] - 累计数据中个人用户占比84.4%,单位用户占比7.3% [15] 行业动态 - 奇瑞发布鲲鹏混动"四高一强"标准,热效率>48%,并推出全球首个混动技术开源计划 [19][20] - 岚图发布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含青云智能安全平台和鲲鹏智能驾驶系统 [20] - 宁德时代发布钠新乘用车电池、骁遥双核电池和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三款新品 [22] - 地平线与大众汽车深化智驾合作,文远知行与Uber在迪拜推出Robotaxi服务 [18] 技术进展 - 中德团队研发钴锡硫化物阳极材料,使钠离子电池在10A/g下循环2300次容量保持率90.2% [24] - Helm.ai推出基于DNN Transformer的路径预测系统,适用于L2-L4级自动驾驶 [24] - Smartkem开发MicroLED智能背光技术,可降低功耗30%并兼容现有生产线 [24] 行业政策 - 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包含23条内容涉及电池安全等五大领域 [26][28] - 新国标GB38031-2025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热扩散和底部撞击三项测试要求 [27] - 将制定智能座舱计算芯片、卫星定位芯片等细分领域标准,完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 [29]
合作期间经历大量磨合交锋!奥迪PPE平台首车搭载华为智驾
第一财经· 2025-06-05 11:16
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阶段 - 中国电动车产业进入3 0时代 1 0时代核心是电动化技术突破 特斯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 - 2 0时代以特斯拉和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主 智能化发展为重要标志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各有优劣 [1] - 3 0时代客户需求迭代推动行业兼顾品质与创新 [1] 德系豪华车企在华表现 - 中国是德系豪华车企全球最大市场 ABB在燃油车领域地位稳固 [1] - 德系豪华电动车在华销量表现普遍不佳 车机系统沿用欧洲逻辑导致导航体验落后 [1] - 德系车企含"华"量快速提升 积极拥抱中国供应链与智能化生态 [2] 奥迪与华为合作 - 奥迪Q6L e-tron是双方合作首款车型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双激光雷达 [2] - 车辆配备800V高压系统和宁德时代107度三元锂电池 最长续航765公里 [2] - 合作始于5年多前 双方在技术标准和安全方面深度磨合 [3] - PPE和PPC平台产品均将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系统 [3] 奥迪未来产品规划 - 推进"油电共进"战略 A5L和Q5L将搭载双电机全域智能超级混动技术 [3] - 未来将在发动机 纯电和混动技术三个方向推出新产品 [3] 行业竞争态势 - 行业恶性内卷导致售价大幅下降 可能影响产品品质 [4] - 豪华品牌应严格管控经销商授权标准 明确准入要求 [4]
多元并举 融合创新 “混”出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协同创赢最优解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30 18:05
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愿景,汽车产业责无旁贷。当下,积极奔赴在"零碳之路"的全球汽车产业,正以多元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全生态协同的实际行 动,推进汽车动力系统减排降碳,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着举足轻重的"汽车力量"。 混合动力汽车凭借优秀的燃油经济性、出色的环保性能、突出的续驶优势、出众的驾乘体验、多元的使用场景,受到全球市场青睐。数据显示,截至 2024年,全球乘用车动力市场,电动车型占比达到14%,包括HEV、PHEV、REEV在内的混合动力车型占比16%,已超过纯电车型占比。 不可否认,多种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多元协同构筑的创新生态,使混合动力逐渐成为车用动力技术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2025年5月28日,由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指导,浩思动力Horse Powertrain承办的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论 坛")在上海举行。来自政、产、学、研、企各方代表围绕"双碳驱动,多元共赢"的主题汇聚全球智慧、凝聚产业共识,共议全球汽车多元化动力系统技 术转型升级如何深刻影响汽车产业变革;共谋全球净零排放的目标下,汽车产业协同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创新之道;共同 ...
拆解魏建军的全球棋局 中国汽车需坚持长线主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23:15
行业现状与成就 - 中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全球第一 [1] - 核心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全栈自研,800V高压平台和5分钟快充技术量产应用,行业从跟随转向引领 [1] 行业挑战与危机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4623亿元,同比下滑8%,行业利润率4.3%,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 [2] - 新能源车新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燃油车平均降价1.3万元(降幅6.8%) [3] - 2025年1-2月纯电动车型平均降价3.9万元(降幅17%),价格战持续加剧 [3] - 丰田2024财年净利润4.8万亿日元(同比下滑3.6%),仍为比亚迪等七家中国主流车企净利润总和的3倍 [3] 企业战略与应对 - 长城汽车2024年研发投入超110亿元,推出越野场景分级标准与混动四驱技术,单车净利润逆势提升至1.03万元 [7] - 坚持丰田精益化管理模式,强调质量优先而非短期盈利 [7] - 提出"生态出海"策略:全球化研产销体系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和服务,在日、德、美设研发中心,于俄罗斯、泰国、巴西等地建厂 [10] - 通过高端化战略和Hi4混动技术输出,推动中国汽车从"性价比"向"技术品牌"转型 [11] 全球化布局 - 长城汽车出口至170多个国家,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全球用户超1500万,海外累计销量190万辆 [8] - 强调诚信经营与合规底线,尊重当地文化,避免无序降价策略波及海外市场 [8][11] - 针对非洲等市场需求多样性,推进纯电、混动、燃油多路线研发 [11] 长期发展观点 - 行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增量见顶背景下单纯销量扩张模式失效 [7] - 反对无底线降价和资本过度裹挟,强调盈利造血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5] - 提出汽车产业需拼技术、供应链和全球化能力,出海需注重长远利益而非短期投机 [8][11]
拆解魏建军的全球棋局 中国汽车需坚持长线主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23:10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全球冠军 [1] - 核心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全栈自研,800V高压平台和5分钟快充技术量产应用 [1] - 行业规模扩张但利润下滑,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4623亿元,同比下滑8%,利润率4.3% [1] 行业盈利状况与竞争格局 - 丰田2024财年净利润4.8万亿日元,是比亚迪等七家中国主流车企净利润总和的3倍 [2] - 新能源车新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燃油车平均降价1.3万元(降幅6.8%) [2] - 2025年1-2月纯电动车型平均降价3.9万元(降幅17%),价格倒挂现象显著 [2] 价格战与行业风险 - 无底线降价导致行业利润整体承压,部分车企连续多季度亏损 [3] - 消费者面临"价格背刺",新车未出店即遭遇指导价跳水 [3] - 部分车企通过注册"0公里二手车"处理库存,加剧市场混乱 [3] 研发投入与长期主义 - 长城汽车2024年研发投入超110亿元,单车净利润逆势提升至1.03万元 [4] - 中国车市2018年后进入微增长通道(2%-3%),增量模式失效转向精细化运营 [4] - 长城坚持丰田精益化管理模式,强调质量优先而非短期盈利 [4] 全球化战略与出海挑战 - 长城汽车出口170多个国家,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累计销量超190万辆 [6] - 出海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品牌信任度不足、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 [7] - 长城采用"生态出海"策略,构建全球化研产销体系实现本地化生产 [8] 技术路线与品牌升级 - 长城通过Hi4混动技术输出,推动中国车从"性价比"向"技术品牌"转型 [8] - 全球市场需全动力解决方案,同步推进纯电、混动、燃油多路线研发 [8] - 在非洲等市场柴油车需求旺盛,差异化产品策略是关键 [8]
清醒者魏建军与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觉醒
新浪财经· 2025-05-24 17:50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市场,但存在内卷式竞争、虚假宣传、过度追求规模忽视盈利等问题 [1]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3%,经销商亏损比例达41.7% [5] - 2024年1-8月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蒸发1380亿元 [9] 政策监管动向 - 国家发改委2025年5月发布整治汽车行业"虚假宣传""价格战"等乱象的通知 [3] - 工信部要求车企标注智能网联技术局限性,市场监管总局强化新能源汽车一致性监管 [8]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9] 行业乱象分析 - 部分车企将新车登记为二手车销售,导致消费者无法享受新车质保 [5] - 造车新势力通过集中上牌、虚假出口等手段虚增销量,2024年导致上游37家供应商18亿元坏账 [5][6] - 零部件企业为配合主机厂压价将研发投入压缩62%,关键专利失效 [6] 长城汽车差异化战略 - 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08.7%,毛利率提升至19.51% [11] - 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2024年达104亿元占营收5.2% [11] - 聚焦高价值产品如坦克、山海炮,Hi4混动技术实现超低馈电油耗 [11] 技术创新实践 - 投资50亿元建设哈弗技术中心,进行极端环境测试 [7] - 自主研发4.0T V8发动机打破海外垄断,Hi4-T混动架构通过10万公里"三高"测试 [11] - 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坚持"人机共驾"原则 [11] 供应链生态建设 - 构建"森林生态体系",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系统等多个领域 [13] - 孵化毫末智行、蜂巢能源等子公司,后者进入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 [13] - 业务板块间实现共生共享,资源信息高效协同 [14] 行业转型方向 - 产业链需从"大而散"转向强协同,主机厂年度降本压力导致2024年超200家中小供应商停止供货 [13] - 魏建军提出"全行业审计"倡议被纳入发改委整治措施 [16] - 新能源补贴精准退坡终结"骗补"灰色空间 [16]
观车 · 论势 || 为坚守技术长期主义的勇气与担当点赞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5 09:19
技术路线选择 - 长城汽车明确拒绝增程式技术路线 选择深耕混合动力技术 体现长期主义价值观 [1] - 增程式技术因门槛低 市场接受度高 政策宽松被多数车企采用 但存在二次能量转化效率低 部分工况下功率输出不足的问题 [1] - 混合动力技术虽造价高 结构复杂 但能有效降低油耗排放 具备与氢能等新能源匹配的潜力 符合全场景用车需求 [2] 行业竞争格局 - 理想 问界等品牌通过增程式产品实现热销 推动该技术快速发展 [1] - 部分企业因短期利益频繁切换技术路线 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缺乏长期技术规划 [3] - 丰田 本田通过长期投入混动技术研发 建立领先优势并获得市场认可 为行业提供技术坚守范例 [2] 企业战略分析 - 长城汽车基于燃油发动机 变速器及三电系统的技术积累 有信心选择更具挑战性的混动路线 [2] - 公司战略决策体现对产业规律的敬畏 技术本真的坚守 以及长期价值的信仰 [4] -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期 长城汽车展现出拒绝捷径的战略定力 为行业树立标杆 [4] 技术发展前景 - 汽车行业技术路线存在不确定性 增程式和混动技术各有优劣 [3] - 混合动力技术因其节能减排特性 更符合政策导向和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2] - 具备技术穿透力和战略定力的企业 将在全球汽车产业重构中赢得话语权 [4]
燃油车“回潮”!多车企聚焦发力内燃机,69.3%购车者将燃油车作为首选
华夏时报· 2025-05-08 17:12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市场表现 - "五一"假期期间全国高速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30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 [2] - 充电桩密度较三年前提升2.7倍,超充技术普及率达45%,但仍有69.3%购车者首选燃油车 [2] - 新能源车国内渗透率达47.6%,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但燃油车仍占据半壁江山 [3] 车企技术双轨制战略 - 长城汽车发布"泛内燃机战略",新能源赛道布局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传统动力领域推出4.0T V8发动机 [2] - 长安蓝鲸动力迭代热效率,吉利雷神动力完成混动专用发动机技术储备 [2] - 吉利CMA超级母体架构反哺燃油车,G-Power动力系统热效率达44.26%,节油效率提升40% [3] - 长安新蓝鲸动力平台采用500Bar超高压直喷技术,UNI-K车型WLTC工况油耗4.8L/100km,减排15% [3] 跨国品牌技术路线 - 奥迪MLB Evo平台整合48V轻混系统与EA888 Evo4发动机,Q7车型百公里油耗降至7.6L [4] - 大众MQB evo平台兼容燃油/混动/纯电三种动力总成,长城柠檬平台衍生四种驱动形式,单车研发成本降低30% [4] - 在-30℃极寒环境下,燃油车续航达成率保持85%,纯电动车普遍衰减至55% [4] 市场需求与地域差异 - 西北地区燃油车保有量占比高达68%,混动车型在三四线城市销量增速连续18个月超纯电车型20个百分点 [3] - 家庭首购群体中,年收入15万元以下消费者对燃油车偏好度达63%,购置成本较同级电动车低2-3万元 [6] - 30万元以上消费群体中,76%认为燃油车机械素质稳定性仍具优势 [6] - 西北地区因冬季极端低温(年均-20℃天数超60天)与充电设施不足,燃油车仍是刚需选择 [6] 产业链与政策支持 - 全国2.3万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中,75%仍以燃油车核心部件为主营业务 [6] - 长三角产业集群发动机缸体、变速箱齿轮等精密加工产能占全球35% [6] - 国六b排放标准倒逼燃油车减排技术突破,如GPF颗粒捕捉器、350Bar高压直喷 [6] 海外市场拓展 - 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燃油车市占率仍高于80% [7] - 长城哈弗F7强化-35℃冷启动性能,上汽MG7通过沙特50℃高温测试,市占率突破8% [7] - 2024年燃油车出口量达234万辆,同比增长27%,出口均价从2020年1.2万美元提升至1.8万美元 [7] 行业未来趋势 - 未来十年油电并行仍将是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核心特征 [7] - 技术互补与市场分化共同驱动行业走向深度整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