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创平台 (LinkCraft)

搜索文档
智元开源灵渠OS 抢攻人形机器人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05 09:40
行业背景 -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 人形机器人在春晚、半程马拉松、人工智能大会等多项活动中展示多种技能如扭秧歌、跑步、打拳、唱歌、跳舞、泡制咖啡 [1] - 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无数创业者进入该领域争当上游 [1] 公司概况 -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 由前华为高管邓泰华掌舵 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军担任CTO [1] - 公司在两年多时间里迅速崛起 成为与宇树科技并驾齐驱的行业领头羊 [1] 操作系统战略 - 公司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源自研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 旨在助力国产操作系统占领全球机器人市场 [3] - 灵渠OS是全球首个原生支持具身智能的操作系统 包括云系统和本体系统 本体系统包含具身算法平台、软件平台、硬件平台三大平台和工具链 [6] - 公司通过开源策略应对ROS系统的垄断地位 借鉴华为拓展欧拉和鸿蒙操作系统的成功经验 [5] - 此前已开源机器人中间件AimRT、百万真机数据集 并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GO-1和行业首个世界模型开源平台 [8] 生态建设举措 - 推出机器人动作与表达创作平台"灵创平台" 该平台是AI加成的机器人多模态内容生成与编辑工具 可降低二次开发难度到0门槛 [8] - 实施"被集成战略" 整合行业头部伙伴在研发、市场、交付等方面的垂直能力 打造行业具身智能体覆盖八个应用场景 [11] - 构建分层分销体系 包括总经销商、VAP、金/银/认证注册经销商 其中金牌经销商要求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13] - 渠道销售比例计划从2025年的30%提升至2026年的70% [13] - 启动"智元A计划"创业加速计划 旨在孵化50+高潜力早期项目 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 首期创业营于2025年8月21日启动招募 [14] 市场目标 - 2024年机器人出货量600台 2025年目标5000台 2026年目标30000台 [14] - 2025年1月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下线突破1000台 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11]
智元机器人定目标:加速具身智能商业落地,明年出货数万台
国际金融报· 2025-08-21 21:07
公司发展里程碑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于2023年2月成立 三年内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落地 今年1月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量产下线[2] - 预计今年出货量达数千台 明年提升至数万台 2025年目标出货量全球第一及大客户突破数量全球第一[2] - 近期连获大单并加速商业化 通过提高渠道占比扩大市场规模 聚焦八大场景包括讲解接待、工业智造、物流分拣等[1][2] 战略规划与生态建设 - 核心战略以通用量产人形机器人为目标 打造软硬件全栈平台 梯次推进工业、商业和家居场景落地[4] - 启动"智元A计划" 三年内孵化50+高潜力早期项目 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 首期创业营于2025年8月21日启动招募[1][5] - 通过开源中间件AimRT、百万真机数据集及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 推动行业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4] 产品体系与技术能力 - "1+3"全栈技术战略:以机器人本体为基础 构建运动智能(复杂地形自适应行走)、交互智能(1秒级多模态响应)、作业智能(精细操作闭环)三大能力[6] - 三大产品系列:远征A2(全尺寸人形机器人/2000h+行走测试/中美欧认证)、精灵G1(工业商业多场景)、灵犀X2(1.3m尺寸/文娱科研场景)[7] - 发布灵创平台(LinkCraft)降低机器人二次开发难度 同步推出轮式双臂机器人原型灵犀X2-W(占地<0.5㎡/双电系统/触觉反馈)[9][10] 行业前景与目标 - 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商用拐点 成为继手机和汽车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2] - 三年目标实现十万台级通用机器人部署 支持百种任务自主泛化 构建开放可进化的生态系统[7] - 生态共建被列为核心战略 通过开源、被集成、资本赋能三大路径整合行业资源[4]
“稚辉君”发布灵创平台 降低机器人二次开发门槛
新京报· 2025-08-21 15:46
公司动态 - 智元机器人发布机器人动作与表达创作平台"灵创平台(LinkCraft)" 该平台通过AI技术实现多模态内容生成与编辑 具备动作预览编辑 导入和编排演绎等核心功能 [1] - 平台将机器人二次开发难度降低至零门槛 旨在解决机器人"交互表达"瓶颈问题 帮助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更高效定制机器人行为 [1] - 公司愿景是使机器人实现自然人机表达 让创作者可像导演一样自由编排机器人动作 [1] 行业趋势 - 机器人技术正从实验室场景向生活及产业应用领域加速渗透 交互表达能力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1] - AI驱动的多模态内容生成工具成为行业技术突破方向 通过降低开发门槛推动机器人技术普及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