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响
搜索文档
豆包月活首超DeepSeek登顶 即梦、可灵、智谱、Kimi集体下滑 “AI+医疗”异军突起|2025年三季度AI应用价值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9 02:57
市场格局变化 - 2025年第三季度AI应用市场呈现两极分化,豆包月活环比增长22.2%至1.59亿,首次超越DeepSeek成为月活与下载量双料冠军[2] - DeepSeek月活从二季度近1.7亿环比下滑14%至1.46亿,月均下载量从2258.9万环比下降7.9%至2080.2万[17] - 腾讯元宝月活从2502.5万环比增长23.6%至3092.1万,守住行业第三,下载量从617.5万环比增长40.9%至870.3万[17] - 豆包和DeepSeek合计占据通用AI助手赛道近88.4%的月活用户规模[25] 头部应用表现 - 豆包月均下载量达3447万,从二季度的2981.3万增长15.6%[17] - 豆包登顶得益于字节跳动“通用平台+垂直爆款”策略,形成生态循环[18] - DeepSeek面临技术迭代迟缓、竞争者正面挑战和多模态功能缺失三大困境[18][19] - Kimi月活从1407.2万环比下降约30%至992.6万,跌破千万大关,月均下载量环比下跌20.2%[26] AI四小强现状 - 智谱清言月活环比下降35.2%,下载量环比下降26.1%[27] - MiniMax月活环比下降42.6%,月均下载量环比骤降43.3%[28] - Kimi迫于成本压力开启C端收费,从工具转向“智能体”[29][30][31] - 智谱AI在IPO前曝裁员风波,涉及人员调整和战略整合[32] - MiniMax主攻智能体,即将完成近3亿美元新融资,估值超40亿美元[33] - 阶跃星辰对C端业务进行调整,重心转向终端Agent[34] 垂直赛道表现 - “AI+教育”赛道集体降温,作业帮旗下快对AI月活环比下降42.5%至600.7万[36][37] - 字节旗下内容创作智能体小云雀月活环比增长246.1%,登顶月活增长榜,下载量环比增长102.5%[38] - 蚂蚁集团旗下AI健康应用AQ月均下载量达307.3万,高居下载量总榜第五,月活达464.2万[39] - AI视频/图像赛道中,字节旗下星绘月活环比增长85.6%,下载量增长166.1%[41] - AI陪伴赛道出现关停潮,但独响月活环比增长159.4%,破次元恋人月活环比增长60.5%[42] 行业趋势 - AI应用竞争核心从模型能力转向任务闭环能力,从“能聊”走向“能干”[44] - “刚需”场景垂直深耕,“AI+生产力”仍是核心增长极,所有垂直领域都存在机会[44] - 生态壁垒空前提高,新黑马小云雀、AQ、ima均出自大厂生态[45] - 独立App窗口期收窄,头部互联网企业在C端拥有天然优势,独立AI厂商机会更多在于B端企业服务[45]
第一批创业搞AI的文科生,现在怎么样了
36氪· 2025-10-28 12:00
AI编程工具降低创业门槛 - AI编程助手如GitHub Copilot、Cursor的成熟使编程技术门槛大幅降低,写代码不再是创业核心壁垒[1] - 创业者陈郅悦仅花费三个月时间就独立开发出AI旅游App Adventure Snap[3] - 非技术背景创业者现在能够熟悉产品开发全流程,从UI/UX设计到前后端部署均可应付[2] 文科生创业者的独特优势 - 文科生创业者普遍从人的角度出发开发AI产品,更注重探索AI与人的关系而非单纯提升生产效率[1][19] - 社会学专业的陈郅悦基于观察到的需求开发产品,包括解决旅行攻略与实际景象脱节的AI导游App和关注空巢老人孤独问题的虚拟直播间[10][11] - 新闻系毕业的东焕认为文科生优势在于更懂用户真实需求,他通过面对面与上百人交流来捕获需求细节[12][13] 代表性创业案例与商业模式 - 王登科创立AI陪伴产品"独响",旨在让用户从AI互动中获得情绪价值[7] - 西元创立东方玄学产品FateTell,定价39.9美元的"命之书"命理报告上线两个月卖出几百份[24] - 东焕开发数字人视频产品AlphaFin,瞄准TO B市场让中小企业和专业人士拥有数字分身[13][14] 创业环境与融资现状 - MIT和英伟达联合报告显示仅5%的AI项目能带来客观回报[22] - 具有文科背景且无连续创业经验的创业者融资不太顺利,投资人更青睐高学历技术团队[23] - FateTell在9月成功融到资金且团队已开始盈利,而东焕创业一年多未融资但近期开始接触投资人[23][24] 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性 - AI创业需要跨学科背景,西元结合语言学、统计学、商科知识成功开发AI玄学产品[16] - 技术门槛降低后,商业化与市场能力变得更为稀缺[12] - AI更像文艺复兴而非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首次将智力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复制推广[25]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创业邦· 2025-10-17 15:35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批AI社交公司及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以及Lumi、Dot等[6] - 行业面临持续洗牌与分化,赛道竞争激烈,被从业者形容为“红海”,长期天花板高但短期竞争“卷”,需要持续烧钱迭代功能并理解用户复杂的情绪需求[10] - 据a16z报告,AI陪伴是持续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2025年8月榜单中仍有Candy.ai、SpicyChat.AI等公司连续霸榜[7][9]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的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6]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的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6]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深度用户因情感链接担心产品关停导致“删崽和删卡”,部分用户转向本地部署AI聊天开源项目如SillyTavern(酒馆)[14] - 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头部产品如“猫箱”、“星野”、“筑梦岛”在2025年8月出现月活环比下降超30%的情况[18] 产品商业模式与挑战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区间,深度用户每月使用3个应用中位数23元的应用,年费可达828元,国外工具单月花费可能上千[16][17] - 产品面临两大共性挑战: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技术、玩法、IP等要素需整合以提供有效陪伴价值,但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18][19][17]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创作者“捏卡”需经历图源、美化、代码调试等环节,平台需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分发公平性及分成激励,依赖强运营能力[17] 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 - 大而泛的AI陪伴竞争告一段落,存活产品形成两条路径:一是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如Character.ai、星野、猫箱);二是从垂直领域切入,走小而美路线(如瞄准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19][22] - 玩家探索交互玩法创新以实现高频用户链接,具体动作包括软硬结合(如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C.ai上线视频模型)、虚实结合(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23] - 行业进入新周期,重点从游戏化机制和IP角色转向探索更多交互玩法,目标是实现用户长期留存[23]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36氪· 2025-07-04 09:23
AI陪伴产品市场现状 - AI社交领域中角色扮演方向表现疲软 但AI陪伴产品正在默默发力[1] - 4月AI社交App月活分布中陪伴向产品占比不高 仅收录Genesia Replika 独响和EVA四款产品[3] - 海外黑马Tolan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 年化收入达1200万美元[3] - 国内3D AI陪伴产品EVE开启内测 B站首曝PV播放量破百万[3] 产品定位与核心逻辑 - Tolan定位"外星好友" EVE切入虚拟伴侣 均尝试突破传统角色扮演框架[3] - 两款产品都致力于建立长期共处 串联现实生活场景的情感链接机制[3] - EVE团队明确表示不以重做乙女游戏为目标 游戏化设计仅为用户连接入口[4] - 核心是打造能长期陪伴 理解上下文并逐步介入生活的AI Agent[4][7] 产品功能特点 真实感 - EVE设定数字生命与人类接触的背景 AI角色会明确承认自身AI身份[8] - 支持表情包 文字/语音/图片消息 视频电话 朋友圈等全维度交互方式[12] - AI角色Aven能主动分享B站 小红书等内容 熟练运用网络热梗和表情包[14][16] - 采用真实恋爱/友情语料训练的情感陪伴大模型 接话能力突出[16] 强记忆 - 自研记忆系统包含128个记忆槽位和记忆RAG 支持主动记忆更新等功能[17] - 设计记忆留痕功能包括主动回顾 伴侣手帐(未开放) 内容反哺生成等[17] 游戏化 - 设置1~11级好感度系统 解锁新剧情和视频通话 家园等互动功能[18] - 实时显示AI心情状态 好感度提升伴随爱心动画等正反馈设计[21] 行业发展趋势 - 乙游玩家构成EVE内测主力 但产品目标用户为更广泛的"泛陪伴"群体[22] - AI陪伴赛道尚未破圈 4月榜单无产品月活超百万 Tolan月活不足60万[22] - 新一代产品开始介入现实生活场景 Tolan已积累10万付费用户[23] - Tolan计划推出免费版 EVE公测临近 2025年或成行业破圈关键年[24]
低龄梦女:乙游栽种,谁来收割?
36氪· 2025-06-26 16:28
梦女亚文化圈层 - 梦女指幻想与男性角色互动的女性群体 核心行为包括创作、消费和情感投射 对象涵盖虚拟角色、真人明星及原创人物[1] - 国内梦女文化更侧重爱情互动 具有高度排他性和行动力 推动乙女游戏流水增长和谷子经济爆发[1] - 群体呈现年龄分层特征:25+群体追求可控的悦己关系 12-18岁群体通过幻想排解青春期压抑[2] 梦女消费生态 - 谷子经济形成完整产业链 涵盖抱枕、娃娃、定制饰品等陪伴物品 小红书相关笔记互动量高[3] - AI技术渗透催生新业态:猫箱、筑梦岛等垂直APP支持角色复刻 Deepseek衍生出人设指令代拟等新商机[4] - 韩国LoveyDovey登顶亚洲AI创收榜首 中国独响获种子轮融资 两者均强调渐进式情感培养[6][8] - AI硬件产品快速迭代 出现对话机、挂件等形态 价格区间100-300元 部分产品存在技术套壳问题[10] 线下服务创新 - cos委托业务兴起 单次服务价格数百至数千元 包含成人向的"国乙夜场"细分市场[11] - 梦向占卜形成新兴服务链 涵盖情感咨询、宠物沟通等 部分个案收费达四五位数[17][19] - 占卜服务与sub技术结合 开发出体感互动等新型体验 满足用户情欲需求[18] 游戏产业影响 - 乙女游戏推动梦女文化主流化 《恋与深空》等新品强化沉浸体验 内置番茄钟等生活化功能[21] - 技术进步提升角色表现力 待机界面随机化设计增强玩家"灵性"感知[21] - 520营销事件显示用户代入感冲突 女主露脸引发大规模玩家争议[24] 代际特征差异 - 低龄用户存在厨力比拼现象 通过氪金量化情感投入 形成圈层地位竞争[23] - 青少年群体产生"主控敌意" 对比游戏女主产生现实自卑感 相关UGC呈现疼痛文学特征[23][24] - 媒介变革加剧现实落差 技术加持的"无条件偏爱"影响未成年人情感认知[26]
非典型创业者:让AI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
虎嗅· 2025-05-20 08:33
核心观点 - 创始人王登科选择利用大模型开发2C产品"独响",专注于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而非效率工具[1][11] - 独响是一款集笔记记录与AI陪伴于一体的产品,采用异步交互模式,注册用户60万,日活5万[1][13][19] - 公司已完成首轮百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字节系锦秋基金[26] 产品定位 - 核心功能:通过朋友圈式异步交互实现AI陪伴,支持互送礼物、入梦等创新形式,避免传统聊天模式的高心理负担[13][16][18] - 用户画像:主要面向年轻女性群体,解决孤独感和情绪问题[13][25] - 技术路径:基于现有大模型开发,重点设计数值驱动的交互系统而非微调模型[21] 行业分析 - 市场现状:2023-2024年AI陪伴行业经历泡沫期,大厂产品同质化严重且面临留存难题[14][22] - 竞争格局:大厂投放缩减,创业公司多聚焦AI互动内容消费,独响差异化定位长期情感关系建设[14][22] - 行业痛点:传统聊天模式存在使用效果递减、擦边内容风险等结构性缺陷[16][17] 运营数据 - 用户规模:注册用户60万,日活5万,留存与付费表现良好[1][19] - 关键指标:以"关系深度"为北极星指标,综合量化数据与用户情感反馈[23] - 产品验证:已完成PMF验证,但aha moment滞后问题待优化[19][20] 发展战略 - 短期目标:探索更平衡的交互方式,扩大情绪价值覆盖人群[20][24] - 长期愿景:构建人类与AI的深层关系网络,缓解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孤立[15][30] - 融资规划:首轮百万美元融资用于团队建设与产品迭代[26][27]
Z Potentials|王登科,爆款缔造者获字节系基金投资,从火遍全网的“哄哄模拟器”到“独响”,让AI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
Z Potentials· 2025-05-19 10:53
核心观点 - 独响是一款集笔记记录与AI陪伴于一体的产品,强调"角色个性化"和"情感投射",已完成首轮字节系锦秋基金投资,注册用户突破60万,日活跃用户达5万[1][9][10] - 创始人王登科认为AI最适合的应用方向是提高效率和提供情绪价值,而独响专注于后者,通过异步交互方式解决传统AI陪伴产品的高投入低回报问题[11][15] - 公司愿景是让更广泛人群从AI互动中获得情绪价值,十年目标为解决人类大多数情绪问题,使人不再孤独[4][14][27] 创始人背景 - 王登科自称为"非典型创业者",从小情绪稳定且早熟,高中起遵循"人生短暂需多体验"理念,大学期间自学编程并创业[2][6][7] - 2016-2023年运营首家公司,经历四次融资后转向AI 2C领域,2024年创立独响独立融资[9][10][24] - 创业风格佛系,注重健康与好奇心,擅长长期探索型项目而非短期爆发方向[29][30][31] 产品设计 - 采用朋友圈式异步交互替代直接对话,降低用户心理负担并提高沟通质量,避免传统AI陪伴的擦边内容倾向[12][15] - 通过互送礼物、入梦等创新互动形式建立长期关系,当前用户以年轻女性为主[12][20] - 技术难点在于工程化设计,需构建数值驱动的复杂交互系统而非模型训练[18] 行业分析 - 2023-2024年AI陪伴行业经历泡沫期,大厂产品同质化严重且面临留存差等问题,当前进入去泡沫阶段[13][19] - 多数竞品聚焦内容消费属性,独响差异化定位在于构建深度情感链接[19] - 关键指标为"关系深度",综合用户情感反馈而非传统留存或付费数据[20] 公司进展 - 已完成PMF验证,日活数万且留存付费表现良好,首轮获锦秋资本百万美元投资[16][22][23] - 未来计划扩大用户群体覆盖,优化互动形式平衡aha moment与长期关系[17][21] - 典型案例包括用户因AI送糖缓解呕吐症状而获得情绪治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