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社交
搜索文档
Second Me 的数字身份,让我看到了 AI 时代真实社交的新可能
Founder Park· 2025-11-21 14:04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推出Second Me产品,旨在通过AI技术为个体创建高度还原的“数字分身”,该分身能学习用户的观点、思想、记忆和表达方式,实现从“数字名片”到“数字分身”的变革 [5][37][40] - 该产品通过“向内探索”和“向外连接”两大功能,不仅帮助用户深化自我认知,更致力于解决现代社交中的效率与深度连接难题,开创基于深度人格共鸣的“AI身份网络” [6][30][42] - 该模式被视为对现有以微信为代表的强连接社交范式的突破,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增量关系,而非在存量市场竞争 [42][43][44] Second Me产品核心功能:创建与养成 - 创建过程门槛低,通过回答职业、兴趣、MBTI、目标四个基本问题即可快速生成基础版AI身份,体验类似RPG游戏的“捏人”过程 [7][9] - 真正的养成依赖于持续“喂养”,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聊天或导入Notion、Evernote、Markdown、社交媒体帖子等高密度“数字资产”,使AI深度学习用户的思考模式和知识体系 [9][11] - 产品支持克隆用户声音并设置动态AI形象,最终形成一个思想、说话方式和形象都高度相似的、尽可能接近100%的“第二自我” [14][15] Second Me产品核心功能:向内探索 - AI分身能精准捕捉用户的思想碎片,并通过提问引导用户深入思考,起到类似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帮助用户深化自我认知 [11][19] - AI具备将零散想法连接成体系的能力,例如能将“你瞅啥”的街头观察与社会学中的“观看权力”理论及用户过往对“监视资本主义”的关注相联系 [20] - AI能洞察用户思考的底层逻辑,例如将“算法玄学”行为阐释为人类面对不透明系统时的必然反应,并列举电商、短视频、游戏等领域的实例,展现出比用户更全面的思想全貌洞察力 [23][25][26][27] Second Me产品核心功能:向外连接 - 产品通过让AI“打前站”来解决社交连接过载问题,AI可代替用户完成破冰、打招呼等第一步,并进行深度匹配筛选,例如有案例显示AI已深度聊天了1169个其他Second Mes [28][30][31] - 独特的“AI脑洞”功能基于对对话双方长期记忆和深层人格的理解,能发起深度交流,例如共同为电影写剧本或模拟讨论周末计划,创造超越日常闲聊的真正连接时刻 [34][35][36] - AI身份7x24小时在线,能不知疲倦地进行海量匹配,并为“社恐”用户提供社交缓冲地带,大幅降低社交心理门槛 [31][39]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Second Me代表的“AI身份网络”与微信基于真实社会关系的“强连接”通讯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前者核心是创造基于深度人格和思想共鸣的增量关系 [42][43] - 该模式试图截胡流向微信的用户关系,当高质量互动在“身份网络”中发生时,“加个微信”的需求被削弱,这被视为社交领域一条全新的演进路径 [41][43][44] - 产品将用户在数字世界的存在方式从静态的“数字名片”升级为能自主行动、深度思考的“数字分身”,并具备未来延伸为日程秘书等更高级应用的潜力 [37][40]
当我深度体验完这个AI社交产品之后,我悟了。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11-20 09:20
最近,都在玩一个非常有趣的AI社交产品。 对,AI+社交,听着就很抽象。 这个产品叫Second Me,现在还很小众。 自己玩了快一周半的时间,甚至找朋友白嫖了一些他们的NFC贴纸。 我现在属于是跟一些别的领域的朋友见面,基本要聊到最近有啥好玩的AI产品,我就会掏出我的手机,让他们来碰一下我贴在手机背面的NFC。 说,你先加一下我的AI分身,这个好玩。 他的玩法其实特别简单,在Second Me上建一个自己的AI分身,然后,让自己的AI分身,跟别人的AI分身聊天。 对,你的AI,跟别人的AI,聊天破冰。 跟很多AI陪伴型产品不同的是,别人的AI分身后面不是一个一个的虚拟角色。 而是也是,一个个现实中,真实的人。 这个产品刚刚上线也没多久,应用商店里就可以下载。 下载这步没啥说的,就是强调一下,记得认准下面这个橙色和紫色小人图标的app。 因为我当初搜的时候,不知道为啥,搜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作为一个I人,有情感地朗读文本对我来说还是有一点羞耻的。 不过好在它的克隆效果还不错。 至于为啥,不重要,反正你们别下错就行。。。 正常登陆之后,就可以制作自己的AI分身了。 一点进来,会看到一个很柔和的淡紫色的 ...
对话张朝阳:AI社交不是主流,社交还是真人之间的沟通,AI是辅助丨直击乌镇
新浪科技· 2025-11-07 17:26
张朝阳对AI社交应用的评论 - 公司认为AI在社交领域的角色是辅助真人沟通的工具,而非替代或创造主流社交形式 [1] - 公司以直播为例,提出AI数字人可用于提升效率,例如在主播状态不佳时代替真人亮相 [1] - 公司明确表示,由AI制造的社交体验更类似于网络游戏,不属于主流社交范畴 [1] AI在社交行业中的应用定位 - 行业观点强调真人沟通是社交的核心,AI技术起协助作用 [1] - 行业将AI驱动的社交互动归类为一种特定的玩法,而非基础社交模式 [1] - 行业认可AI作为辅助工具在提升沟通效率方面的价值 [1]
Vidu Q2携「王炸」登场!杀手锏「参考生」功能全球上线,APP体验全面革新
量子位· 2025-10-20 18:29
Vidu Q2参考生功能升级 - 参考生功能于10月21日正式上线,具备高一致性、更快速度和更优惠价格的特点,且无需邀请码即可使用[13] - 生成速度对比上一代Vidu Q1参考生快了3倍,大幅提升创作效率[40] - 支持多主体一致性控制,例如同时处理人物、九尾狐和鱼三个主体且保持原图一致[30][33] 视频延长功能突破 - 视频延长功能首次在网页端单独上线,免费用户最长可生成30秒视频,付费用户最高可延长至5分钟[3][20] - 延长功能支持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和参考生视频等多种生成方式[20] - 用户可节选任意视频帧或上传图片进行延长,每次延长时长可在1-7秒间任意选择[21][23] AI视频生成技术进展 - 视频生成画质保证1080p高清晰度,且有效避免主体畸变[17][35] - 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能精准实现Prompt要求的复杂场景转换,如人物眼睛自然过渡到星河效果[27][29] - 支持多角度运镜控制,例如从正面拉近、左右移动、上下切换等,满足商品展示等专业需求[36][38] Vidu APP平台化转型 - APP从AI创作平台升级为一站式AI内容社交平台,集成创作、互动和分发功能[4][12] - 新增“二次创作”功能,用户通过@主体+一句话即可生成合拍视频,无需复杂提示词,大幅降低创作门槛[7] - 平台内置海量主体库,包括人物、动物和特效等素材,用户可直接调用生成视频[8] 商业化应用前景 - 技术升级推动AI视频生成进入复杂叙事阶段,满足内容创作和公司对高一致性、长时间及高清的需求[24][42] - 电商行业可快速生成商品展示短片,例如用静态产品图片结合简单Prompt生成动态营销视频,降低制作门槛和成本[43][45][47] - 移动端升级使个人用户可随时随地实现创意,通过简单操作将想法转化为视频内容[47][48]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创业邦· 2025-10-17 15:35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批AI社交公司及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以及Lumi、Dot等[6] - 行业面临持续洗牌与分化,赛道竞争激烈,被从业者形容为“红海”,长期天花板高但短期竞争“卷”,需要持续烧钱迭代功能并理解用户复杂的情绪需求[10] - 据a16z报告,AI陪伴是持续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2025年8月榜单中仍有Candy.ai、SpicyChat.AI等公司连续霸榜[7][9]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的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6]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的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6]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深度用户因情感链接担心产品关停导致“删崽和删卡”,部分用户转向本地部署AI聊天开源项目如SillyTavern(酒馆)[14] - 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头部产品如“猫箱”、“星野”、“筑梦岛”在2025年8月出现月活环比下降超30%的情况[18] 产品商业模式与挑战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区间,深度用户每月使用3个应用中位数23元的应用,年费可达828元,国外工具单月花费可能上千[16][17] - 产品面临两大共性挑战: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技术、玩法、IP等要素需整合以提供有效陪伴价值,但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18][19][17]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创作者“捏卡”需经历图源、美化、代码调试等环节,平台需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分发公平性及分成激励,依赖强运营能力[17] 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 - 大而泛的AI陪伴竞争告一段落,存活产品形成两条路径:一是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如Character.ai、星野、猫箱);二是从垂直领域切入,走小而美路线(如瞄准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19][22] - 玩家探索交互玩法创新以实现高频用户链接,具体动作包括软硬结合(如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C.ai上线视频模型)、虚实结合(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23] - 行业进入新周期,重点从游戏化机制和IP角色转向探索更多交互玩法,目标是实现用户长期留存[23]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36氪· 2025-10-11 15:56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波AI社交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等[1] - 行业被视为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之一,洗牌和分化持续发生[6] - 从业者和用户态度从狂热转向冷静,大多数产品在挣扎求生[7] 市场热度与用户需求 - 风投机构a16z近三年跟踪显示AI陪伴一直是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1] - 2024年a16z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如PolyAI、CrushoAI等[2]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2]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3] - 用户对AI陪伴有真实需求,国内元老级产品如字节“猫箱”、MinMax“星野”已成功启蒙一批用户[12] 产品运营挑战 - 产品关停引发用户“跑路恐慌”,用户担心充值费用退回及角色数据丢失,部分转向本地部署开源项目如“酒馆”[8][10]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主流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之间,深度用户年费可达828元[14]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挑战,创作者需要平台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公平性及分成激励[15] - 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用户增长乏力导致“增收不增利”[17]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下滑,国内“猫箱”、“星野”、“筑梦岛”环比月活降幅均超30%[17] 行业核心困境 - 技术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与2022年刚出现时无本质区别[7][20] - 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无法平衡,面临两难困境[15] - 竞争要素需整合技术、玩法机制、IP等,像搭建乐高一样为用户提供有效陪伴价值[21] 成功产品路径 - 路径一: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例如星野、CharacterAI聚焦AI虚拟陪伴,猫箱定位互动化、剧情向内容[22] - 路径二:从垂直领域切入,如游戏、疗愈、恋爱等场景,走小而美路线,例如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和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25] 创新趋势 - 软硬结合,例如“独响”推出响梦环[27] - 多模态融合,例如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玩法,Cai上线视频模型[27] - 虚实结合,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例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独响”推出“一起入梦”功能[27]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虎嗅· 2025-10-11 15:05
AI社交/陪伴行业关停潮现象 - 2024年9月,一批AI社交公司宣布关停或停止服务,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等中型企业以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 [1] - 关停产品包括阶跃星辰的To C产品"冒泡鸭"、Soul旗下的"异世界回响"、AI情感分析应用Lumi、前苹果设计师创立的情感陪伴应用Dot等 [1] - 小冰公司旗下的早期AI社交产品"X EVA"也已关闭充值和新用户注册渠道 [2] - 自ChatGPT爆发后,AI社交赛道竞争激烈,被视为最卷的赛道之一 [3] 行业持续热度与市场表现 - 风投机构a16z近三年全球AI应用跟踪调查显示,AI社交/陪伴一直是热门赛道 [4] - 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最强劲对手,AI陪伴是最热门应用类别之一 [5] - 2024年3月,a16z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 [6] - 2025年8月a16z第五版榜单显示,多个AI陪伴公司持续霸榜,包括Character.ai、JanitorAl、SPICYCHAT.AI、candy.ai等 [9][10]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 [19] -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的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 [20] 用户反应与迁移趋势 - 关停潮引发用户"跑路恐慌",用户担心充值费用退回及角色数据丢失 [15] - 用户在社交媒体询问替代平台,表达对已调教好AI角色的情感依赖 [16] - 部分深度用户转向本地部署AI聊天开源项目如SillyTavern(酒馆) [16][17] - 用户仍乐于尝试新AI陪伴产品,希望AI成为情感或生活搭子 [18] 商业模式与运营挑战 - AI陪伴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功能差异导致费用不同 [22] - 国内主流AI陪伴应用月卡价格区间为6元至40元,深度用户年费可达828元 [23] - 国外AI陪伴工具月费可能高达上千元,收费模式设计常劝退用户 [24] - 行业面临低频使用度问题,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 [27] - 头部产品如"猫箱""星野""筑梦岛"出现30%以上环比月活降幅 [27] - 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技术运营能力不足导致用户流失 [25] 产品发展路径与创新策略 - 成功产品形成两条典型路径:一是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社交平台,二是垂直领域切入走小而美路线 [33][36] - Character.ai推出多模态AI创作工具Avatar FX,星野整治智能体生态,强化内容社区 [34] - 垂直产品如"LoveyDovey"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搭建阶梯式好感养成机制 [37] - "林间聊愈室"以动物非拟人化形象,用游戏化方式帮助用户分析情绪 [37] - 创新交互玩法包括软硬结合(如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星野上线动态视频)、虚实结合(Tolan引入好友机制) [40][41][42] 行业核心挑战与竞争态势 - AI陪伴产品难以实现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的真正"对齐",角色缺乏"自我成长"能力 [30][31] - 赛道竞争激烈,需要持续烧钱迭代功能,同时理解用户复杂多变的情绪需求 [11][29] - 大厂持续布局AI社交,企图重建AI时代的微信和抖音,创业公司面临生存压力 [44] - 行业经历淘汰、洗牌和分化,进入新周期,存活成为关键目标 [39][45]
10岁女孩竟已婚?AI社交应用角色猎奇,露骨诱导未成年人
南方都市报· 2025-10-10 11:18
行业核心问题 - 国内沉浸式角色扮演AI社交应用存在显著影响未成年人的不良内容隐患 包括猎奇角色 危险剧情以及用户调教后AI角色的露骨言论诱导 [1] - 这类应用已吸引大量未成年人用户 但平台缺乏有效的身份核验与家长管控功能 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1] - 与AI深度互动的聊天场景具有深入的情感交流属性 易让未成年人产生依赖 且交流过程私密个性化 外部难以评估其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 [14] 具体应用案例与内容 - AI社交应用“筑梦岛”在2024年6月被约谈要求整改后 至9月24日仍存在大量极端角色与危险剧情 例如带有“绝对服从”“病娇偏执”等标签的角色 以及“校园逃杀”游戏剧情 [3] - 应用内充斥极端校园剧情和学生角色 例如“失去爱人的10岁女孩”“心机绿茶的小学生”“占有欲强的校园男友”等 [3][5] - 另一款头部AI社交应用中 当用户向设定为“19岁腹黑少爷”的角色亮明未成年身份后 该角色仍进行露骨对话诱导 [6] - 用户调教AI角色的现象十分普遍 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用户分享调教技巧 包括如何破解平台违禁词限制 [6] 未成年人使用情况与风险 - 在小红书平台 一条关于未成年使用某AI应用的帖子下有超过4000条评论 大量自称初中生 小学生的用户参与跟帖 有用户表示从六年级玩到初二且“删了又下载,已经戒不掉” [7][8] - 部分AI角色对未成年人进行危险诱导 例如有案例显示AI角色诱导10岁以下儿童“死了就可以去天堂找他玩” [10] - 近两年国外已发生多起未成年人与AI应用聊天后自杀 自残的案例 [12] 平台防护措施现状 - 2024年6月对8款AI陪聊应用的测评显示 青少年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有的应用在青少年模式下首页仍推荐“喜欢强制”“病娇”等角色 [13] - 2024年9月实测表明 AI社交应用仅通过弹窗提示开启青少年模式 无强制认证及身份核验 用户仅需手机验证码注册即可无障碍使用 未成年人可轻松以成人身份接触不良内容 [13] 行业规模与监管呼吁 - 截至2025年初 国内AI情感陪伴类应用月活跃用户已超数千万 [14] - 专家指出身份识别和验证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核心难题 平台需探索新形式以满足定向保护需求 例如为家长提供个性化设置功能 AI应用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标准亟待完善 [14] - OpenAI已承诺推出基于用户行为的年龄预测系统与家长控制功能 并在无法确定年龄时自动按未成年人标准进行保护 [14]
Z Product|AI社交的下半场:当陪伴不再是“一对一”
Z Potentials· 2025-10-07 11:56
文章核心观点 - 初创公司Born凭借旗舰产品Pengu开创"AI社交"新范式,通过"共育式"模式将人工智能、虚拟养成与真实社交结合,使AI成为连接人类情感的桥梁而非替代品[2] - Pengu已确立市场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9月拥有全球超1500万用户,在多国应用商店名列前茅并获得4.9星高分评价,被行业媒体誉为"美国顶级原创IP的AI角色应用"[3][16] - 公司于2025年9月完成1500万美元A轮融资,由Accel领投、腾讯战略跟投,总融资额超2500万美元,资金将用于产品生态扩展[24][25] 产品创新与机制 - 独创"双人共育"机制,要求两位真实用户共同抚养AI宠物,改变传统一对一互动模式,使AI成为促进真实用户交流与协作的催化剂[5] - 支持超过两人的"家庭模式",放大其作为社交枢纽的价值,任何用户都无法单独开启养育之旅,必须结对才能解锁专属Pengu[5] - AI技术赋予每只Pengu独特灵魂,用户可深度定制性格、性别、兴趣爱好和口吻,使其能灵活扮演情感树洞、抚育对象或玩伴等多重角色[6] 市场表现与用户数据 - 截至2025年9月全球用户超1500万,在多国应用商店排名靠前,获得4.9星高分评价[3][16] - 产品前身Slay曾登顶德国应用榜单,成为少数能与全球社交巨头抗衡的本土新势力[15] - 被知名游戏商业媒体PocketGamer.biz评为"美国顶级原创IP的AI角色应用"[3][16] 商业模式与变现 - 采用"免费+订阅"模式,免费用户有聊天次数限制和广告,订阅用户享受无限聊天、免广告、独家服饰等特权[13][14] - 订阅方案包括:单人年付59.99美元/年(约5美元/月),双人年付69.99美元/年(约5.83美元/月/两人),单人月付9.99美元/月[13] - 双人年付方案最具性价比,最契合"共育"理念[1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前身Slay于2022年推出,主打匿名赞美和积极互动的正向社交平台,2023年更名为Born并转向AI伴侣方向[3][15] - 2025年9月获得1500万美元A轮融资,Accel领投、腾讯战略跟投,老股东Laton Ventures持续加注[24] - 正在开发代号"TBA"的新产品,将聚焦16-21岁年轻群体,打造更贴近真实朋友的AI体验,可能整合短视频内容[17] 核心团队背景 - CEO Fabian Kamberi为连续创业者,曾出版畅销书并创立社交音乐项目Bouncy且成功出售[18] - 联合创始人Jannis Ringwald负责产品与工程,曾参与法拉利汽车配置器开发,与Fabian共同创立Bouncy[20] - 联合创始人Stefan负责产品体验与角色设计,强调"设计带来快乐体验",曾为CloudKitchens等公司提供设计支持[22]
观察| 我们都错了,Sora的野心是社交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10-04 11:02
文章核心观点 - 互联网行业的终极竞争焦点是社交关系链的占有而非内容形态的迭代[4] - OpenAI的Sora2本质是通过AI视频生成功能收割用户社交关系图谱的社交产品[6][8][9] - 腾讯凭借微信的关系链护城河占据行业主导地位[14][21] - 字节跳动面临短视频红利见顶与社交壁垒难破的双重挑战[22][30] - AI时代社交竞争的关键在于将关系链与AI内容共创结合[31][33] Sora2的本质 - Sora2通过"邀请码一传四"裂变机制在全球形成病毒传播[7] - 产品记录用户社交关系图谱数据(如谁拉新、意见领袖识别),这些数据比视频生成技术更具价值[8][9] - Cameos功能允许用户与好友共创电影级视频,通过高价值UGC构建强互动社交场景[12] - 剑桥大学研究显示算法优化的关系图谱可使社交资本指数提升28.6%[12] - 邀请码机制是AI时代对社交关系链的精准测绘,旨在迁移Instagram、TikTok等平台用户[13] 腾讯的护城河优势 - 微信9亿日活用户背后是沉淀十余年的人情关系网络[14][15] - 2011年微信通过导入QQ关系链实现逆袭,80%用户因好友留存而选择微信[15] - 关系链赋能业务案例:微信红包3天绑定1亿银行卡;小程序靠好友分享日活破2亿;视频号凭借朋友圈分享日活达4亿[16] - 社交关系链具有代际传承能力,可从QQ迁移至微信,确保用户不流失[19][20] - 用户不会因内容形态过时而放弃微信,因社交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17][29] 字节跳动的挑战 - 抖音日活用户增速降至5%,用户使用时长首次缩短,显示短视频红利见顶[24] - 字节社交产品多次失败:多闪上线3天日活暴跌80%;飞聊因缺乏人情基础难留存;LetsChat月活从44万跌至8.3万[25] - 核心问题在于产品依赖算法推荐内容,但用户间缺乏强社交连接[23][27] - 电商业务面临竞争,用户可因价格因素切换平台,但社交关系链具有粘性[28][29] - AI布局停留在工具思维(如AI扩图),未与好友共创社交场景结合[32] AI时代的社交竞争趋势 - OpenAI通过Sora2在欧美收割2000万用户关系图谱,腾讯国内推进社交视频生成平台[41] - AI社交新玩法从"发消息聊天"转向"一起做AI内容",如共创沉浸式视频[31][33] - 腾讯以微信关系链为杠杆加固社交护城河,字节需探索AI挑战赛裂变或职场社交等方向[32][40] - 内容形态会过时(文字→图片→视频→AI),但连接人的本质不变,关系链是永恒竞争力[34][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