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增程车

搜索文档
合资沉浮20年:昔日王者 重回一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22:08
合资车企历史地位与市场格局演变 - 2014年合资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高达66%,德系、日系、美系等占据主导地位 [1] - 2005年合资车企包揽销量前三,上汽通用年销29.86万辆,上汽大众24.47万辆,比亚迪仅4万辆 [9] - 2020年至2024年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从60%骤降至不足35%,自主品牌实现电动化"弯道超车" [12] 合资车企转型战略与产品布局 - 推出独立新能源子品牌:上汽通用别克发布"至境",东风本田推出"灵悉" [1] - 深度本土化合作:上汽奥迪A5L搭载华为乾崑智驾,东风日产N7采用Momenta辅助驾驶系统 [2] - 技术架构革新:上汽通用推出兼容电动/增程/插混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研发周期缩短40% [21] 研发体系与供应链重构 - 决策权下放:上汽通用实行"在中国为中国"策略,项目最高决策权集中至单工程师 [22] - 研发本土化:宝马中国研发中心承担新世代车型70%操作系统代码编写 [22] - 供应链协同:别克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6C超快充LFP电池,10分钟补能350公里 [24] 市场反馈与全球化拓展 - 中东经销商主动寻求别克插混车型合作,反映海外市场对合资新能源产品认可度提升 [5] - 上汽通用终端销量环比六连涨,经销商盈利面恢复至健康水平 [25] - 大众集团五年投入1800亿欧元(约1.4万亿人民币)用于电动化,但2024年在华收入同比下降33.5% [25] 技术储备与历史经验 - 通用汽车1996年量产EV-1电动车,续航144km,最高时速128km/h,早于行业20年布局电动化 [15] - 2003年通用与奔驰/宝马合作开发Voltec混动系统,采用双行星齿轮结构技术难度高于丰田 [16] - 2021年通用发布奥特能平台,累计研发投入超20亿美元(约144亿人民币) [20]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2015年特斯拉Model S与蔚来EP9亮相上海车展,标志新势力崛起 [9] - 2024年比亚迪年销427万辆登顶,超越上汽集团18年霸主地位 [14] - 理想增程式车型月销破3万辆,反驳大众CEO"最糟糕方案"论断 [13]
理想动刀销售体系:成立五大「战区」,加强赛马|36氪独家
36氪· 2025-04-01 18:09
销售组织架构调整 - 销售与服务群组进行大型变革 将原本26个战区合并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 大区对各自区域销量、利润和NPS负责[4] - 五大战区负责人直接向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汇报 不再设单一零售负责人职位 原销售副总裁韩希调整为中区零售负责人[4] - 新成立"培训学院"加强销服群组培训工作 部分服务业务模块下沉至大区以更好支撑一线作战[4] 销量目标与战略布局 - 公司2025年销量目标为70万辆 其中增程车约60万辆 包含海外市场销量[7] - 为达成目标推行区域化管理模式 决策权下沉至五大区以快速响应本地需求 总部聚焦数字化与能力建设[5] - 销售资源更集中 从26个战区对接总部改为五大战区对接 提升决策效率[8] 产品线规划与竞争环境 - 2024年下半年将推出两款纯电车型:6座中大型SUV i8(7月上市)和大五座SUV i6[9] - 纯电车型面临问界M8、小米SUV YU7、特斯拉新款Model Y等竞争对手 且与自家增程车型存在潜在竞争[9] - 四款增程车将于2024年5月推出智驾焕新版 重点升级智驾硬件(AD Max版升级至单Thor-U芯片 AD Pro版升级至J6M芯片并增加激光雷达)[15][16] 区域化销售策略 - 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特性实施差异化策略 北方地区更青睐插混/增程车型 南方地区对电车接受度更高[10] - 借鉴MEGA上市后的调整经验 将纯电车重点布局在一二线城市 避开低渗透率区域[10] - 通过区域协同策略平衡增程与纯电产品线 从单点突破转向区域协同体验升级[5][10] 渠道与基础设施建设 - 销售门店加强对四线、五线城市的覆盖 超充站数量计划在2024年底增至4000座[17] - 海外市场重点布局中东、中亚等地区 参考小鹏汽车2024年4万辆的海外销量目标[7][17] - 2023年销量达38万辆 2024年目标从80万辆下调至50万辆 门店建设同步放缓[12][13] 组织变革背景 - 销售团队策略与公司战略紧密关联 2023年邹良军加入后推行华为模式 将零售团队分为26个省区实行省级直管[5][13] - 2024年中零售和交付总部职能合并 此次调整为2023年以来销售体系的第二次重大变革[13] - 公司设有四大一级部门:产品与战略(李想)、销售与服务(邹良军)、生产与研发(马东辉)、组织与财经(李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