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化学储能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电网设备出海专家访谈
2025-10-27 23:22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电网设备与电力基础设施行业 涉及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及海外电力设备巨头如施耐德 西门子 ABB [1][2][7] * 公司提及中国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 中车 英飞凌 东芝 威世 Vishay 西电等 [1][9][13] 全球电网投资需求核心观点与论据 * **欧洲**:电网设备老化严重 许多设备已使用三四十年 面临大规模更换需求 新能源如海上风电和光伏发展快 但陆上电网建设滞后导致接入问题 预计到2050年需要约2万亿欧元电网投资 [2][3][5] * **北美**:同样面临设备老化问题 驱动因素包括数据中心和AI发展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 预测数据中心供电需求可能占总负荷10%以上 美国大型变压器供货周期长达五年以上 [2][3][5] *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 印尼 新加坡等地面临设备老化和新能源快速发展问题 印尼GDP预计增长约8% 电网投资增速预计保持在5%至8% [3][4] * 沙特 阿联酋等西亚富裕国家大力发展光伏 但电网建设滞后 正进行多个大型柔性直流输变项目 [1][3] * 巴西存在电网建设滞后问题 导致限电影响新能源投资回报并发生多次停电 需要加快补足薄弱电网基础设施 [1][3] * **共同诱因**:全球范围内共同诱因包括新能源发展以及现有基础设施老旧 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独特驱动因素如北美数据中心需求 西亚大型输变项目等 [3] 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出海情况 * **市场渗透率**:在欧洲市场渗透率相对较低 2024年约为5% 2025年预计不超过7-8% 美国市场渗透率也处于个位数 巴西市场渗透率估计在20-30%以下 [2][11] * **出口模式与市场壁垒**: * 在欧美市场 主要通过本地代理或单机方式出口 中高压产品面临认证壁垒 [1][6] * 在巴西面临高达40%-45%的税收壁垒 本地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 [2][11] * 在沙特等中东国家 存在短名单制度限制中国企业进入 [2][12] * **竞争优势**: * 相较于国际巨头 主要优势体现在成本和交付能力上 具备价格优势 [1][8] * 具备一定融资能力 可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8] * 售后服务灵活迅速 相比一些跨国公司响应慢 故障率高 客户更倾向选择中国公司 [8] * 在光伏板 电化学储能电池等领域占据显著优势 例如沙特及中东地区80%以上光伏产品来自中国 [2][11] * **挑战**:面临国际竞争对手强大 部分地区客户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的挑战 在亚非拉市场 欧美企业因深耕多年 文化认同感及招标条款倾向性而具有优势 [2][10][12] 特高压与直流输电技术 * **全球现状**:全球直流输电项目处于快速增长期 欧洲 北美 中南美等地区需求爆发 中国是重中之重 [2][15] * **中国技术出海**:中国特高压技术具备显著优势 是大型工业出口重要组成部分 [14] * 在巴西已投资建设几条特高压线路 投标能力强 曾是该国某条线路唯一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 [2][15] * 在沙特赢得7吉瓦直流输电项目 预计2026年底前完成带电运行 具备技术 设备 施工 设计 工期管理和价格优势 [2][15][16] * **核心部件需求**:全球对IGBT及其相关核心部件如干式变压器需求量巨大 特别是在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领域 中国每年建设多条输电工程 面临供应紧张问题 需依赖国内外制造商如中车 英飞凌 东芝 高质量的威世电容器也因供不应求计划扩产 [1][9] 海外巨头扩产与中国企业海外建厂 * **海外巨头扩产**:施耐德 西门子 ABB等海外电力设备巨头正积极扩产 特别是变压器相关生产 变压器工厂建设周期较长 通常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些企业也在中国扩展生产 ABB和韦丹特等公司正考虑2026年开始在国内进行高端变压器所需绝缘材料等核心原材料的生产 [1][7] * **中国企业海外建厂**:海外建厂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受欢迎 但成功案例不多 [13] * 在沙特项目中 一些厂家仅进行表面组装以满足本地化要求 核心部分仍由国内完成 [13] * 成功案例如西电在埃及建立eMax公司实现开关设备本地生产 [13] * 更多情况下如印尼 印度建厂后长期亏损或技术转让后出售给当地公司 因此企业对海外建厂持谨慎态度 多选择与当地公司合资 [13] 其他重要内容 * 欧美地区自身需求爆发 无暇顾及其他区域市场 给中国企业带来机会 [2][10] * 全球范围内对现代化 高效能及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电网系统有迫切需求 [3]
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 2025-05-07 17:09
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政策 核心观点 - 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加强电化学储能全链条安全管理 强调提升电池本质安全 强化项目监管责任 推动标准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2][3] 电池系统安全提升 -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将加快电池本体安全研究 推进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进步 规范电池系统设计和生产制造 [1]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规范电池产品生产销售 加强信用监管 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 [1] 项目安全论证与评价 - 项目单位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安全生产条件和设施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书面报告备查 [2] - 项目竣工或试运行后需进行安全设施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 项目投运后需开展安全后评价 确保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 [2]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能源主管部门将加快制修订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 施工 验收 并网 运行等标准 [2] - 能源主管部门将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加强与电池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衔接 [2] - 消防救援部门将制定消防管理 火灾监测预警等标准规范 [2] 安全监管责任落实 - 所有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须依法依规实施备案 备案文件中需明确项目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 - 已备案项目需逐项补充明确安全监管责任 [2] 部门协同机制 - 能源主管部门将与应急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 市场监管 消防救援等部门建立工作机制 [3] - 相关部门将开展联合调研 培训 检查 执法等活动 [3] - 将建立电化学储能火警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 [3] 企业主体责任要求 - 项目单位需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统筹规划 设计 施工 运行及退役全过程安全管理 [3] - 安全设施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 - 需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加强现场风险分级管控 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
重磅!五部门发布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目标 - 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全链条安全管理,防范重特大事故[1][3] -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1][2][5] - 推动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并网、运行全流程[1][4] 部门职责划分 -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主导电池本体安全研究,推进技术进步,规范系统设计和制造[1][3]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电池生产销售,维护市场秩序,推动信用体系建设[1][3] - **能源主管部门**:制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与电池国标衔接[1][4] - **消防救援部门**:制定消防管理及火灾监测预警标准[1][4] 项目管理要求 - 项目单位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交安全生产条件书面报告,投运后开展安全后评价[4] - 所有电站项目须依法备案,备案文件中需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4] - 安全设施需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施工、投用)[5] 标准规范建设 - 加快制修订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施工、验收、并网、运行等标准[4] - 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与电池国标衔接[4] - 建立消防管理及火灾监测预警专项标准[4] 跨部门协作机制 - 能源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与应急管理、工信、市场监管、消防的协调机制[5] - 开展联合调研、培训、检查、执法等行动[2][5] - 推动火警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2][5] 企业主体责任 - 项目单位需统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退役全周期安全管理[5] -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现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5] - 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应急能力建设[5] 地方执行要求 -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需加快构建地方安全监管体系[5] - 将安全作为储能发展前提,融入各环节促进高质量发展[5]
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
快讯· 2025-05-07 15:27
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政策 核心观点 - 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加强电化学储能全链条安全管理 涵盖电池技术、项目论证、标准制定、监管责任等六大方面 [1][2][3][4][5] 电池系统安全提升 - 工信部门将加快电池本体安全研究 推进技术进步并规范电池系统设计制造 [1][2] - 市场监管部门将规范电池生产销售 加强信用监管和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 [1][2] 项目安全论证要求 - 项目单位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交安全生产条件书面报告 投运后开展安全后评价 [3] - 竣工或试运行阶段需检查安全设施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3] 标准规范完善 - 市场监管和能源部门将推进储能电站设计、施工、验收等全流程标准制修订 [1][3] - 能源部门将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衔接电池产品强制性国标 [1][3] - 消防部门将制定火灾监测预警等消防管理标准 [1][3] 监管责任落实 - 明确"三管三必须"原则 所有储能电站须依法备案并明确安全监管责任 [3] - 已备案项目需补充安全监管责任条款 [3] 跨部门协作机制 - 能源部门将联合应急管理、工信等多部门建立工作机制 开展联合检查执法 [4] - 推动建立火警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 加强数据共享 [4] 企业主体责任 - 项目单位需落实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4] -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 [4] 地方执行要求 -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需加快构建属地安全监管体系 [5] - 各地需细化落实措施 将安全作为储能发展前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