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

搜索文档
“绿”足迹| 科创板节能环保领域IPO已达68家 再融资648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09-20 12:35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截至2025年8月末,科创板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IPO企业已达68家。今年登陆科创板的电化学储能系 统供应商海博思创,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储能系统等绿色发展领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外,科创板已有19家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融资金额达648亿元。 ...
中电联2025年H1储能数据:海博思创/宁德时代/科华/高特/德联分列TOP1
鑫椤储能· 2025-09-02 15:21
电化学储能行业整体装机情况 - 2025年1-6月新增投运储能电站190座 总装机13.66GW/33.75GWh 较2024年底增长22% [2][9] - 新增装机相当于全国电源新增装机的4.66% 相当于新能源新增装机的5.07% [2][9] - 截至2025年6月累计投运电站1663座 总装机75.79GW/175.12GWh 相当于全国电源总装机的2.08% [9] - 在建项目规模达8.33GW/17.68GWh [9] 应用场景分布特征 - 电网侧独立储能增长最快 新增装机8.34GW 同比增长22% 占新增总装机61% [13] - 新能源配储新增装机4.43GW 同比增长31% [13] - 截至2025年6月电源侧 电网侧 用户侧装机占比分别为40.32% 57.88% 1.80% [14] - 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合计占比94% 独立储能主要分布在山东 江苏等省份 新能源配储主要分布在新疆 内蒙古等省份 [14] 技术配置特点 - 2小时储能系统占主导 总能量114.21GWh 占比65.22% [17] - 4小时及以上长时储能占比31.94% 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11个百分点 [2][17] - 独立储能以2小时系统为主(76.74%) 新能源配储以2小时和4小时系统为主(92.15%) [18][21] - 锂离子电池占绝对主导地位(97.34%) 其中99.93%为磷酸铁锂电池 [36] 区域发展格局 - 新增装机集中在27个省份 前十省份合计装机10.82GW 占比79.18% [23] - 河北(6.542GW) 云南 青海 内蒙古 江苏位列新增装机前五 [24] - 19个省份累计装机超1GW 内蒙古 新疆 山东 江苏 宁夏5省超5GW [25] - 河北 甘肃等9个省份累计装机已超2GW [25] 市场主体构成 - 其他企业单位成为主力 新增装机占比73.98% 累计装机占比73.68% [26] - 五大发电集团新增装机占比24.19% 累计装机占比24.30% [26] - 电网企业新增装机占比1.83% 累计装机占比2.02% [26] - 百兆瓦级以上大型电站装机占比达67% 较2021年提升42个百分点 [31] 设备厂商竞争格局 - 电池厂商前五(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 比亚迪 海辰储能 远景)合计占比66.27% 总能量42.71GWh [1][38] - BMS厂商前五(高特电子 协能科技 海博思创 比亚迪 阳光电源)合计占比55.60% 总能量35.83GWh [1][38] - PCS厂商前五(科华数据 上能电气 索英电气 国电南瑞 许继电气)合计占比51.94% 总功率15.67GW [1][38] - EMS厂商前五(德联软件 长园集团 国电南瑞 许继电气 远景)合计占比45.80% 总能量29.52GWh [1][38] - 系统集成商前五(海博思创 比亚迪 阳光电源 远景 中车株洲所)合计占比36.38% 总能量23.45GWh [1][38] 运行性能指标 - 2025年上半年平均运行小时数917h 同比提高139h [41] - 平均利用小时数513h 同比提高49h [41] - 平均等效充放电次数121次(每1.5天完成一次完整充放电) 同比提高6次 [41] - 平均利用率指数48% 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41] 分场景运行表现 - 新能源配储平均运行小时数814h 同比提高134h 平均利用小时数427h 同比提高56h [2][41] - 独立储能平均运行小时数960h 同比提高216h 平均利用小时数587h 同比提高50h [42][43] - 工商业配储平均运行小时数2293h 平均利用小时数1098h 同比提高12h [44] - 火电配储平均运行小时数1750h 同比提高21h 平均利用小时数673h 同比提高103h [41] 能效表现分析 - 2025年上半年总充电量7291GWh 总放电量6514GWh 平均转换效率89.34% [55] - 电网侧储能下网电量153791GWh 上网电量3146GWh 平均综合效率82.98% [55] - 宁夏(92.76%) 贵州(92.44%) 湖北(91.87%) 广西(91.29%) 河南(91.16%)位列转换效率前五省份 [57] - 浙江(85.20%) 甘肃(84.66%) 青海(84.42%) 广西(84.18%) 河南(84.04%)位列综合效率前五省份 [57][58] 可靠性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可用系数达0.98 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60] - 计划停运525次 单次平均停运时长2194.63h [60] - 非计划停运920次 单次平均停运时长233.10h [60] - 设备 系统及安装质量导致非计划停运占比85%以上 [60] - 投运2年内电站平均非停次数1.40次 较投运2年以上电站高52% [60][62]
深圳累计研制国际标准3548项
深圳商报· 2025-08-10 05:44
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2024年深圳市新增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机构6家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14项 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270项 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79项 [1] - 获批建设3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新增检验检测机构95家 实施产业链质量强链项目8个 技术攻关项目20项 [1] - 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国家民用无人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设施落户深圳 [1] 政策与规划支持 - 深圳市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 系统建设"20+8"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2] - 上线"20+8"产业集群标准化需求对接平台 建立产业标准化需求信息共享研判机制 [2] 标准化领域成果 - 全国首发超充设施地方标准6项 布局低空经济标准18项 智能网联汽车6项地方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2] - 立项《科研算力共享技术规范》等9项人工智能地方标准 全市累计研制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34项 国际标准3548项 [2] 计量与检测能力提升 - 首创计量验证、计量数据核查、诚信计量"三位一体"超充设施计量规则 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项 累计建立计量标准器具1792项 [2] - 聚焦低空经济、电化学储能、超充、芯片等领域拓展检测能力 [3] 服务网络扩展 - 新增25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覆盖人工智能、网络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 [3]
累计3379项国际标准,国际市场“含深度”何以飙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9:34
深圳标准建设成果 - 2024年深圳发布引领性地方标准202项 数量为历史最高[1] - 全市企事业单位主导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245项 累计国际标准总数达3379项 稳居全国前列[1] - 成立低空经济 卫生健康 养老服务 虚拟电厂4个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 - 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成立运行[1] - 我国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达82.2%[1]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 - 腾讯 华为 比亚迪 中兴等龙头企业正成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军者[2] - 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先进性密切相关[2] - 深圳出口连续32年位居内地城市首位 出口导向型经济要求企业融入世界标准体系[2] - 国际标准是国际市场的准入证 对企业国际化尤为重要[2] - 企业从被动接受国际标准转变为制定标准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3] 重点产业领域标准 -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涉及光伏 无人机 基因检测 石墨烯等产业领域[4] - 电化学储能领域主导和参与制定储能领域国际标准20多项[4] -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明确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4] - 国际低空经济合作联盟推动制定全球统一技术 服务及管理标准[5] 国际标准组织合作 - 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等6大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入驻河套合作区[5] - 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累计产出标准137项[5] - 深圳欧洲标准研究中心等三大平台入驻聚集区 每年预计研制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不少于10项[6] - 每年研制湾区标准不少于10项 带动产业从跟跑到领跑[6] 城市标准化发展目标 - 北京计划到2025年制定国际标准80项以上[7] - 上海计划到2025年牵头制定修订国际标准60项 新增国际标准化专家200名[7] - 上海计划新增国际/全国TC/SC秘书处5个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高地[7] 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 - 国家竞争方式向标准制定 制度开放和话语权建构转变[4] - 参与规则制定权争夺能带来经济收益和提升国际话语权[6] - 深圳欧洲标准研究中心将结合科技创新优势与欧洲标准化经验制定国际领先标准[6]
H+A!深圳,大消息!
证券时报· 2025-06-15 21:25
深圳试点红筹股二次上市 - 深圳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上市规则,有望试点红筹股二次上市(H+A),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上市渠道 [1][3][4][6] - 该举措源于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6][9] 深圳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3% [5] -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仅次于北京),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总量居全国第一 [5] -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化学储能、低空与空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5] - 深圳创新资本活跃,已推出"腾飞贷""科技初创通"等科技金融产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已开放股份制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可与商业银行形成更大规模"投贷联动" [7] 综合改革试点2.0 - 《意见》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关键环节,标志着综合改革试点"2.0"正式启航 [9][11] - 改革需要加强央地协同、做好立法保障、坚持重点突破、调动多方参与 [10] - 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和"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节点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战略使命 [11] 相关ETF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跌4.43%,市盈率19.92倍,主力资金净流出2885.9万元 [13]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3.67%,市盈率58.27倍,主力资金净流出5199.8万元 [13]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跌2.24%,主力资金净流入125.3万元 [13]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跌2.61%,市盈率95.14倍,主力资金净流出144.8万元 [14]
碳中和周报(第184期)丨RE100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国常会部署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行动;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新政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3 00:33
国际绿证认可 - RE100宣布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标志着中国绿证国际权威性提升[2] - 该认可将刺激RE100成员企业及供应链扩大对中国绿证采购需求[2] - 中国外贸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可通过绿证采购增强出口绿色竞争力[2] 河湖生态治理政策 - 国常会部署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行动,强调精准治污与源头治理[3] - 重点加强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的污染监测溯源,严控工业/生活/农业污水超标排放[3] - 要求健全长效机制,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改造和地方环境基建补短板[3] 电化学储能安全新规 - 五部门联合发文强化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涵盖电池本质安全提升等六方面[4] - 新政要求完善标准规范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4] - 行业需重点执行第三方检测以提升质量控制水平[4] 北京可再生能源条例 -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5月1日施行,覆盖太阳能等六类能源[5] - 条例要求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强化并网消纳保障[5] - 立法支持本地化产业链布局,为新能源企业提供稳定政策预期[5] 生物航油出口突破 - 嘉澳环保子公司获生物航油出口许可,2025年满负荷产能达37.24万吨[6] - 公司成为国内首个纳入生物航油"出口商白名单"的企业[6] - 政策端持续加码推动航空业绿色转型,出口许可标志着行业规范化启动[6]
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16:04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从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 开展安全论证评价 完善标准规范 落实监管责任 加强部门联动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六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 [1] - 《通知》要求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加强与储能电池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衔接应用 [2] 电化学储能市场现状 - 中国电化学储能在新型储能中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份额接近90% 在电网侧调峰调频和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等场景形成规模化应用 [1] - 中国电化学储能规模全球最大 但事故率相对较低 [1] 技术安全挑战 - 锂电池在高温/低温环境下运行效率受影响 循环后易产生锂枝晶导致内部短路 可能引发热失控甚至爆燃 [2] - 退役锂电池处理存在环境风险 电解液含氟化物和重金属成分 处理不当会造成土壤永久性生态损害 [2] - 地下停车场充电设施存在安全标准与消防验收适配难题 部分标准条款存在监管盲区与技术矛盾 [2] 技术创新方向 - 二氧化碳储能技术采用惰性气体CO₂作为工质 具有闭式循环零排放 无重金属污染等本质安全优势 [2] - 行业需实施"技术+管理"双轮驱动战略 加快工程化运用并构建系统防护体系 [3] 标准体系建设 - 电化学储能标准体系处于动态完善阶段 需加强标准执行和第三方检测以提升企业质量控制水平 [3][2] 行业发展瓶颈 - 制约电化学储能大规模普及的核心问题可能是经济性而非安全性 需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提升经济竞争力 [3]
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 2025-05-07 17:09
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政策 核心观点 - 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加强电化学储能全链条安全管理 强调提升电池本质安全 强化项目监管责任 推动标准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2][3] 电池系统安全提升 -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将加快电池本体安全研究 推进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进步 规范电池系统设计和生产制造 [1]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规范电池产品生产销售 加强信用监管 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 [1] 项目安全论证与评价 - 项目单位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安全生产条件和设施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书面报告备查 [2] - 项目竣工或试运行后需进行安全设施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 项目投运后需开展安全后评价 确保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 [2]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能源主管部门将加快制修订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 施工 验收 并网 运行等标准 [2] - 能源主管部门将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加强与电池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衔接 [2] - 消防救援部门将制定消防管理 火灾监测预警等标准规范 [2] 安全监管责任落实 - 所有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须依法依规实施备案 备案文件中需明确项目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 - 已备案项目需逐项补充明确安全监管责任 [2] 部门协同机制 - 能源主管部门将与应急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 市场监管 消防救援等部门建立工作机制 [3] - 相关部门将开展联合调研 培训 检查 执法等活动 [3] - 将建立电化学储能火警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 [3] 企业主体责任要求 - 项目单位需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统筹规划 设计 施工 运行及退役全过程安全管理 [3] - 安全设施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 - 需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加强现场风险分级管控 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
重磅!五部门发布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5-07 16:13
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目标 - 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全链条安全管理,防范重特大事故[1][3] -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1][2][5] - 推动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并网、运行全流程[1][4] 部门职责划分 -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主导电池本体安全研究,推进技术进步,规范系统设计和制造[1][3]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电池生产销售,维护市场秩序,推动信用体系建设[1][3] - **能源主管部门**:制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与电池国标衔接[1][4] - **消防救援部门**:制定消防管理及火灾监测预警标准[1][4] 项目管理要求 - 项目单位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交安全生产条件书面报告,投运后开展安全后评价[4] - 所有电站项目须依法备案,备案文件中需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4] - 安全设施需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施工、投用)[5] 标准规范建设 - 加快制修订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施工、验收、并网、运行等标准[4] - 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与电池国标衔接[4] - 建立消防管理及火灾监测预警专项标准[4] 跨部门协作机制 - 能源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与应急管理、工信、市场监管、消防的协调机制[5] - 开展联合调研、培训、检查、执法等行动[2][5] - 推动火警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2][5] 企业主体责任 - 项目单位需统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退役全周期安全管理[5] -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现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5] - 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应急能力建设[5] 地方执行要求 -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需加快构建地方安全监管体系[5] - 将安全作为储能发展前提,融入各环节促进高质量发展[5]
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
快讯· 2025-05-07 15:27
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政策 核心观点 - 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加强电化学储能全链条安全管理 涵盖电池技术、项目论证、标准制定、监管责任等六大方面 [1][2][3][4][5] 电池系统安全提升 - 工信部门将加快电池本体安全研究 推进技术进步并规范电池系统设计制造 [1][2] - 市场监管部门将规范电池生产销售 加强信用监管和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 [1][2] 项目安全论证要求 - 项目单位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交安全生产条件书面报告 投运后开展安全后评价 [3] - 竣工或试运行阶段需检查安全设施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3] 标准规范完善 - 市场监管和能源部门将推进储能电站设计、施工、验收等全流程标准制修订 [1][3] - 能源部门将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衔接电池产品强制性国标 [1][3] - 消防部门将制定火灾监测预警等消防管理标准 [1][3] 监管责任落实 - 明确"三管三必须"原则 所有储能电站须依法备案并明确安全监管责任 [3] - 已备案项目需补充安全监管责任条款 [3] 跨部门协作机制 - 能源部门将联合应急管理、工信等多部门建立工作机制 开展联合检查执法 [4] - 推动建立火警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 加强数据共享 [4] 企业主体责任 - 项目单位需落实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4] -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 [4] 地方执行要求 -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需加快构建属地安全监管体系 [5] - 各地需细化落实措施 将安全作为储能发展前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