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解海水制氢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圆满落幕,下届再会 | 2025第五届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论坛
DT新材料· 2025-07-25 23:43
论坛概况 - 2025年7月10-11日第五届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 由DT新能源主办 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协办 [1] - 论坛聚焦ALK/PEM/AEM制氢技术 涵盖20场专题报告 吸引近200位行业专家及产业链企业代表参与 [3] - 活动设置PEM制氢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研讨与对接会 近30名高管及学术带头人参与材料到应用的深度对接 [62] PEM电解水制氢技术 - 清华大学杨福源教授提出高电密为主路径 低贵化为辅路径的技术方案 采用非均匀担载催化剂和有序化扩散层实现高性能低成本 [6][7] - 复旦大学张波教授指出需通过低铱/无铱催化剂创新和双面直涂工艺降低PEM系统成本 同时提升集成可靠性 [22] - 嘉庚实验室王汉春研究员强调低铱催化剂开发及膜电极界面优化 已在风光制氢-氨醇耦合项目中实践应用 [24] - 世索科公司展示AQUIVION®离聚物分散液 可减薄膜厚度30%且保持高温机械性能 提升PEM系统效率 [19][20] 电解海水制氢技术 - 深圳清华研究院余恩德博士指出技术瓶颈在于氯离子腐蚀和析氯反应 氢致能源已开发抗波动电极材料及多段式电解槽 [9][10] - 电解海水技术在中海油 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开展示范 解决大规模制氢水源限制问题 [10] 碱性电解槽技术 - 双良节能韩世涛博士分析碱液泄漏主因包括热胀冷缩和材料老化 提出全支撑结构等改进方案 [16][17] - 中船派瑞氢能李海鹏强调需关注变功率负荷调节系统及余热回收管理 提升碱性电解槽离网适应性 [30] - 北京化工大学唐阳教授指出镍基多孔材料仍是主流商业电极 非贵金属电极耐久性不足制约工程化应用 [33][34] 阴离子交换膜(AEM)技术 - 赢创公司DURAION®膜具备高离子传导率 在德国投资数千万欧元建设AEM实验工厂 2025年底投产 [41] - 合肥工业大学魏海兵教授提出需探索阳离子稳定机理 建立80000小时耐久性评测标准 [42][43] - 佛山仙湖实验室李光福主任认为AEM融合碱性电解低成本与PEM高效性 但需解决波动电流稳定性问题 [45][46] - 浙江大学单冰教授指出传统AEM存在结构缺陷 需通过聚合物材料创新提升离子传输效率 [48][49] 氢氨醇一体化发展 - 中能建氢能王潇羽提出需突破电解水制氢与氨醇合成技术协同 构建完整产业链 [11][12]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张秀岩强调需开发生物质预处理及气化技术 打通全链条生产工艺 [14] 材料与测试技术 - 元泰能材李洋洋指出复合膜存在掉粉问题 AEM膜处于商业验证前期 需优化材料配方工艺匹配 [35][36][37] - 博世王秋实展示高精度测试设备及量产制造方案 保障电解槽系统可靠性 [26] - 国氢科技"氢涌"系列产品已应用于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 实现核心材料自主化 [28]
力合科创:以 ESG 理念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新财富· 2025-04-24 14:41
ESG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 ESG理念正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标尺,国内ESG信息披露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ESG纳入战略规划[1] - 力合科创是ESG变革中的先行者,在商业成就、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突出[1] 零碳征途的科技答卷 - 力合科创子公司丽星科技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并成功创建"深圳市近零碳排放试点企业"[3] - 公司构建"环保绿色银行"体系,打造塑料产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从垃圾智能回收到资源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5] - 截至2024年,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近20座环保绿色银行,年度回收可再生资源超80吨,实现碳减排量逾200吨,相当于造林22公顷的全年固碳效益[5] - 丽星科技自主研发负碳型CO₂基可降解材料技术,通过捕捉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合成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破解白色污染难题[6] 科技向善的先锋实践 - 力合科创投资孵化的氢致能源突破电解海水制氢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并拓展制氢原料来源[8] - 氢致能源在深圳妈湾电厂建成全球首个百标方级、单体规模达500kW的电解海水制氢示范工程[8] - 中科星睿在湖南洪涝灾害中调动遥感卫星提供精准救援信息,显著提高救援效率并评估灾后破坏程度[10] 照亮特殊群体的星空 - 力合科创通过"守望家长加油站"和特殊儿童教育资助项目帮助270人次特殊儿童家庭[12]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项目为900余位残障人士家属注入生活动力[12] - 公司在乡村振兴领域捐赠图书和体育器材,并提供8万元助学资金资助70名贫困学子[13] 总结 - 力合科创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践行ESG理念,构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体系[13] - 公司以科技之光点亮责任之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鲜活范本[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