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疆电外送
icon
搜索文档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跨越千里的绿电输送 新疆如何做到?
央视新闻· 2025-09-21 13:10
新疆能源资源优势 - 新疆煤炭、太阳能、风能储量均居全国前列 [1] - 新疆与中东部地区存在2-3小时时差 形成天然发电错峰优势 [5] - 新疆每输送3度电中有1度来自绿电 外送绿电超过2700亿千瓦时 [23] 疆电外送电网建设 - 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电网格局 [1] - 建成5条外送通道:哈密送甘肃敦煌、烟墩送甘肃沙洲、哈密南送河南郑州、准东送安徽皖南、哈密送重庆 [15] - 截至2024年底建成750千伏变电站32座 输电线路98条 总长度达1.23万公里 [17] - 2025年计划新建续建超高压电网工程项目41项 较2024年增长50% [25] 智能调度与技术创新 - 采用无人机巡检 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和激光雷达 实现全方位无死角巡视 [3] - 新一代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实现风光功率预测达96%以上 [21] - 全要素发电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风、光、水、火、储协同作战 [23] - 通过毫秒级智能调度实现电力精准转场 [11][23] 外送规模与影响 - 累计外送电量突破9500亿千瓦时 可支撑全国14亿人日常用电280天 [23] - 电力输送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 [23] - 准东送安徽皖南特高压输电线路跨越3000多公里 [1] - 大型演出每2小时消耗约4000度电 由新疆光伏电力保障 [9]
架起空中"能源丝路"--来自新疆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9-15 12:42
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凭借得天独厚的能源禀赋,成为能源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新疆煤炭、太阳 能、风能储量均居全国前列,且与中东部地区存在时空与季节用电互补优势。自2010年"疆电外送"启动 以来,如今新疆电力已形成"两交三直"外送格局,电力"丝路"不仅点亮了千万个家庭,更为全国能源结 构转型注入新疆动能。 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源资源。其中,查明煤炭储量4500亿吨,占全国的25%, 约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总量的40%;太阳能资源储量约为4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6.9%;风能资源储量 约为10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8%……它们如同一座座"富矿",为新疆的能源开发提供了强大底气。 皑皑雪峰下,一基基铁塔拔地而起、跨越山河,一条条银线凌空飞架、纵横千里。自2010年"疆电外 送"启动至今,新疆已建成"两交三直"5条外送通道,送电省份由7个增加至22个,外送电量累计超过 9400亿千瓦时。通过一条条电力"丝路",不仅将"光明"输送到千里之外,也将新疆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化 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搭建外送通道 2010年,新疆建成哈密—敦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新疆与全国电网的互联互通,标志着"疆电外 ...
架起空中“能源丝路”——来自新疆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9-13 06:02
新疆能源资源禀赋 - 查明煤炭储量4500亿吨,占全国的25%,约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总量的40% [1] - 太阳能资源储量约为4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6.9% [1] - 风能资源储量约为10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8% [1] - 新疆与中东部省份存在2-3小时时差,新能源发电特性与中东部负荷时空互补性强 [2] - 新疆负荷呈现"夏低冬高",与中东部、南部地区的"夏高冬低"季节错峰效应显著 [2] 疆电外送发展历程与格局 - 2010年启动"疆电外送",建成哈密—敦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与全国电网互联互通 [3] - 2014年哈郑直流建成投运,是新疆首个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连续6年年送电量超400亿千瓦时 [3] - 2019年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投运,为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工程 [3] - 2024年6月哈重直流投运,新疆形成"两交三直"5条外送通道 [4] - 外送省份由7个增加至22个,累计外送电量超过9400亿千瓦时 [1][4] 电网建设与输送能力 - 截至2024年底,新疆建成750千伏变电站32座,输电线路98条,总长度达1.23万千米 [7] - 新疆电网成为全国750千伏变电站最多、线路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省级电网 [7] - 新疆外送能力持续跃升至3300万千瓦 [7] - 2025年计划新建、续建超高压电网工程项目41项,较2024年增长50% [7] - 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形成我国最大750千伏超高压环网 [6] 新能源发展与绿色转型 - 截至今年6月,新疆电网总装机达2.19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28亿千瓦,占比58.45% [11] - 哈重直流配套电源中风电、光伏、光热装机达102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0% [8] - 今年上半年新疆累计外送电量达631.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7%,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达207.87亿千瓦时,占总外送电量三成以上 [11] - 2024年新疆首次实现"绿电进京""绿电进闽""绿电入吉",新能源消纳范围扩至20多个省份 [11] - 今年1月至6月,新疆绿电交易电量达61.5亿千瓦时,较去年全年增长13.57% [11] 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 2023年新疆首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投运,实现"两充两放",转换效率近90% [10] - 2024年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性能测试完成,解决多机并联稳定性难题 [10] - 2025年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华电乌鲁木齐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项目并网,年均可提升光伏消纳率3.46% [10] - 今年上半年新疆新增储能并网规模253万千瓦/825万千瓦时,居全国第二位 [11] 产业带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 "疆电外送"直流第四通道总投资约1000亿元,建成后向川渝地区输送超过60%的绿电 [12] - 东方电气(若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部投产后,有望达到年产500套风机叶片、200套风机主机的规模 [13] - 哈密市首个"全钒液流"独立储能电站建成投运,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355万千瓦 [13] - 新疆各类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000余家,实现"电网强支撑促发展,企业轻负担早投产" [13]
更立体 更高效 更开放“疆电外送”赋能全国大市场
疆电外送规模与增长 - 7月新疆外送电量达158.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71%,创单月历史最高纪录 [1] - 国家能源局集中答复的12项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议中,涉及“疆电外送”工程的有7项,释放明确积极信号 [1] 外送通道建设与技术发展 - 已建成哈密南-郑州、准东-皖南、哈密-重庆三回特高压直流工程,标志“疆电外送”进入“多点开花、多向输送”的立体化布局新阶段 [2] - 疆电(南疆)送川渝工程(第四通道)被列为“十四五”提前储备项目,正加快推进可行性研究 [2] - 为突破输电距离限制,亟需探索±800千伏超2500千米输电、推广±1100千伏直流应用,实现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3] - 新疆电网内部已形成750千伏“四环网、两延伸”主网架结构,并通过双通道与西北电网联网 [8] 新能源基地资源与规划 - 国家能源局确认新疆天山北麓和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两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总规模达2250万千瓦,为外送提供充足资源 [4] - 国家能源局将结合基地资源情况,统筹研究新疆后续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时序,并在“十五五”中科学谋划新增基地外送方案 [5] 经济与产业影响 - “疆电外送”将新疆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地方财政结构与产业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变革,形成“绿电输出-资本回流”良性循环 [2] - 引导新能源材料、设备制造等中高端环节在西部落地,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 - 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建设催生数万技术岗位,覆盖装备制造、电站运维、电网调度等领域,推动能源红利普惠共享 [2] - “疆电外送”至华中落地交易电价约0.39-0.4元/千瓦时,比受端电网有0.5-0.6元的价差优势 [10] 面临的挑战 - 大容量远距离送电面临技术、经济性和路径走廊制约,输电装备仍需进一步研发试用,“疆电送粤”工程需稳妥有序论证 [2] -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使电网承载能力与稳定性面临考验,局部地区弃风弃光现象仍存,输电通道利用率偏低 [6] - 发电基地站址和输电通道走廊资源日益稀缺,跨省区工程协调难度大,增量工程协调难度高 [6] - 交直流混联系统在直流故障时可能导致大量功率损失和电压骤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7]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疆电外送”正迎来结构性转变,新能源外送占比将持续攀升,以哈密-重庆通道为例,配套新能源占比高达71.8%,年输送绿电超360亿千瓦时,可满足重庆超20%年度用电需求 [5] - 未来需加强与青海等周边省份电力合作,共建外送通道,实现区域互补,“十五五”新增通道需考虑开辟新廊道 [7] - 电源结构转型升级,风光火储多元电力互济体系趋于完善,前沿技术如新型柔性输电技术将突破限制,核心装备有望全面国产化 [8] - 利用新疆与中东部2-3小时时差,新能源可支撑4-6小时晚峰用电,开展时空互补交易,新疆新能源越早开发越好 [9] - 国家能源局将结合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等因素,统筹研究喀什地区国际联网送电有关事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