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导热膜
搜索文档
道明光学2025年三季报营利双增 将积极布局智能穿戴智能驾乘新型消费电子等领域
证券时报网· 2025-10-24 11:48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2亿元,同比增长7.24% [1] - 归母净利润为1.80亿元,同比增长24.69%,扣非净利润为1.63亿元,同比增长27.26% [1] - 经营现金流净额表现强劲,达到3.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0.26%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9元 [1] 技术协同与产业布局 - 公司杭州研究院与参股公司南京迈得特以“光学设计+精密光学器件加工”为依托,在玻塑结合技术路线上形成深度产业协同 [1] - 双方将基于协同优势,积极布局新型显示材料、智能穿戴终端、智能驾乘以及新型消费电子等前沿应用领域 [1] - 南京迈得特已与比亚迪、影石、大疆、舜宇光学、欧菲光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1] 电子功能材料业务进展 - 石墨烯导热膜产品已应用于红魔11、11 Pro系列液冷手机及部分平板项目 [2] - 与RY品牌合作的小折叠手机项目正按计划交付 [2] - 公司正加快推进石墨烯相变膜、泡沫膜等热界面材料在液冷服务器、AI眼镜、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2] 全球化战略与未来发展 - 公司在新加坡、泰国等地增设分公司或办事处,以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服务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 [2] - 未来公司将推动国产反光行业做大做强,促进国产替代,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并加快海外布局 [2] - 公司致力于发展第二增长曲线,深入光学显示、新能源汽车及消费电子领域,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薄膜企业 [2]
石墨烯热管理材料!华为,小米争相搭载,它到底厉害在哪?
DT新材料· 2025-10-24 00:04
热传导在本质上是物质内部的微观粒子相互碰撞和能量传递的结果。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通过晶格 振动产生的声子传导热 量,即声子导热;金属 晶体主要通过电子的相互作用进行导热, 石墨烯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同时具有自由移动的共轭电子,该独特的结构决定了石墨烯材料的 导热性 能是由声子 导热和电子导热共同贡献 。 不过在实际投入使用前,需要先将石墨烯片组装成石墨烯膜,其层状结构如图所示。在石墨烯膜内部,各层石墨烯片主要依靠范德华力等非键作用 力相互结合,这就使得热量在膜的厚度方向传递时,主要依赖低频声子来完成。 具体来看,声子在石墨烯膜的面内传导时,受层状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能保持较好的传导效率;但在厚度方向上,声子会遭遇多重界面散射 —— 每穿过一层石墨烯片与另一层的结合界面,就会发生一次散射,这种频繁的散射大大阻碍了声子的传导效率。最终导致石墨烯膜呈现出明显的导热 以下文章来源于热管理博览会 ,作者传递多一点的 热管理博览会 . iTherM 定位于热管理产业链一站式、高效率价值服务平台。主题活动:国际热管理材料技术博览会。 石墨烯热管理材料 正迅速成 为科技圈的 "散热新贵"。 究竟是什么 "过人之处",让它能赢得 ...
泰和新材,入局热管理新材料
DT新材料· 2025-10-13 00:05
泰和新材POD导热膜项目进展 - 公司明确表示其开发的是以POD为基材的高性能导热膜材料,与之前提及的芳纶导热膜并非同一产品 [2] - 该项目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在电子设备散热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2] - POD材料主链中的刚性共轭杂环使其具有优异的热和机械性能、高化学稳定性等 [2] POD材料特性与传统合成方法 - POD是一类重要的功能型杂环聚合物,具有独特电子和光物理性质,应用于化学传感、耐高温材料、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 [2] - 传统合成方法需在脱水剂或催化剂存在下高温反应,原料种类有限或毒性较大,操作复杂,且产物可能存在结构缺陷 [2] - 合成上的困难极大地限制了POD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及更多功能应用 [2] 手机散热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 - 智能手机已成为集高性能计算、AI推理、超高清影像处理于一体的移动终端,算力需求持续攀升导致处理器功耗和热量输出增加 [2] - 散热技术从早期的天然石墨片、铜箔演进到石墨烯导热膜、人工合成石墨膜、VC均热板等方案 [2] - 手机用散热膜年需求量以亿片计,是一个体量巨大且快速迭代的市场 [7] - 2025年中国AI手机出货量预计达到1.18亿台,同比增长59.8%,市场占比约40.7%,将进一步拉动热界面材料市场需求 [11] 人工合成石墨膜市场格局 - 人工合成石墨膜面内热导率可达1800 W/mK,主流合成路径以聚酰亚胺为基材,通过碳化、石墨化工艺制备 [3] - 该技术路线工艺难度大,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全球供应商较少,主要由杜邦、钟渊化学、宇部兴产、韩国SKC、迈达科技等企业占据 [3] - 国内石墨膜厂商主要包括中石科技、思泉新材、飞荣达、苏州天脉等 [6] POD材料与PI基石墨膜对比 - POD作为一种高性能有机聚合物,具备良好热稳定性和成膜性,在成本上可能比PI基材更具优势 [4] - 若石墨化处理充分,POD基导热膜面内导热率有望接近PI基石墨膜,为下游电子散热提供新的材料选择 [4] - 公司切入POD基导热膜,体现出其在电子散热材料领域的战略延伸 [5] 主动散热技术发展趋势 - 华为、OPPO等厂商逐渐带领主动散热技术走上舞台,微型风扇、压电微泵等新方案出现,是行业对高功耗时代的集体回应 [9] - 主动散热通过驱动空气/液体流动加速热交换,散热效率高,但具有额外功耗,对堆叠和空间设计有挑战 [10] - 被动散热依靠材料本身导热扩散,能耗几乎为零,占用空间小,但散热效率中等,已趋于成熟 [10] - 国内压电风扇和微泵供应商包括汇通西电、谐振精密、西喆电子、蚂蚁动力、汉得利、南芯科技、上海艾为电子、威图流体等 [10] 行业活动与平台服务 - 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暨博览会将于2025年12月3-5日在深圳召开,设置消费电子热管理专题板块 [11] - 大会将深入探讨前沿热管理材料、组件以综合解决方案,同期举办热科学论坛、电池热管理论坛、芯片热管理论坛等专题论坛 [13] - DT新材料作为新材料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提供品牌传播、研究咨询、投资孵化等服务 [14]
奔驰高管“炮轰”宝马、奥迪!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5 11:31
行业趋势与设计理念 - 汽车内饰设计的核心逻辑正面临挑战与重塑,向多风格方向发展,核心共识是将前沿技术融入内饰,在功能性与情感价值间寻找平衡[5] - 汽车内饰正从单纯的功能载体向“智能生态终端”加速进化,产业变革激发设计灵感[6] -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从L2向L3、L4迈进,汽车内饰经历从“以驾驶系统为中心”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深刻变革,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生活空间”转变[9] - 汽车内饰竞争本质已从“硬件比拼”转向“生态构建”,未来将是洞察用户需求并以突破性技术重构体验的品牌占据优势[10] 智能化技术应用 - AR-HUD技术从早期单色简单信息投影进化到全彩3D显示,能清晰呈现车速、导航信息并实时标注路面潜在隐患,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便利性[6] - 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座椅压力传感器、车内摄像头实现座椅、空调、音乐等功能的“无感个性化适配”,做到“一人一车一模式”[7] - 情感计算技术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员面部表情、眼神变化分析疲劳程度和情绪状态,检测到疲劳迹象自动启动“香氛+按摩+氛围灯”联动的“清醒模式”[7] - 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车载超联屏可一键切换为“娱乐大屏”,配合顶级车载音响系统为乘客打造移动影院或音乐厅[9] 可持续材料创新 - 环保成为内饰设计重要主旨,可持续化从附加选项逐渐成为核心设计语言,开启内饰材料绿色革命[7] - 生物菌丝体材料以天然有机废弃物为培养基通过微生物发酵培育而成,替代传统皮革用于内饰包覆,生产过程能耗低、零排放[8] - 石墨烯导热膜在座椅加热系统中应用,凭借超高导热性能使加热效率提升30%,在降低能耗同时带来更高效舒适体验[8] 品牌设计案例与竞争 - 奔驰全球设计总监Gorden Wagener评价宝马某车型车内“容量小、操作费劲”,奥迪某概念车内饰“像1995年的设计”[4] - 奔驰为其“超联屏”(Hyperscreen)设计不吝溢美之词,该屏幕拥有39.1英寸超大尺寸,旨在为用户提供清晰视觉信息和影视观看体验[4] - 2026年即将推出的奔驰电动版C级车等多款车型预计都会搭载这种超大尺寸显示屏[4] - 当电动化浪潮抹平动力系统差异后,汽车内饰设计正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主战场[10]
道明光学(002632):25H1业绩稳健增长,探索新材料领域新机遇
东北证券· 2025-08-28 22:1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4][9] 核心观点 - 25H1业绩稳健增长 营业收入7.34亿元(同比+9.97%) 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21.88%) [1] - 25Q2业绩显著提升 营业收入4.0亿元(同比+13.92% 环比+19.67%) 归母净利润0.63亿元(同比+29.99% 环比+21.64%)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47/2.82/3.23亿元 对应PE分别为25X/22X/19X [4] 业务表现 反光材料业务 - 25H1实现营收5.16亿元(同比+5.7%) 毛利率44.75% [2] - 车牌膜产品与汽车产业强关联 受益于25H1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增长 [2] - 通过精准市场定位和定制化产品持续提升海外市场份额 [2] 光学显示材料业务 - 25H1实现营收1.28亿元(同比+14.1%) [3] - 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市场增长 大屏彩电需求提升光学膜产品销量 [3] - 持续推进微纳光学显示材料在车载、桌面显示器、PAD等终端产品的应用 [3] 电子功能材料业务 - 25H1实现营收0.76亿元(同比+25.9%) [3] - 离型材料和石墨烯导热膜产品增长显著 [3] - 石墨烯产品已应用于红魔10SPro等多款产品 并通过荣耀终端测试中标小折叠手机项目 [3] - 开发液冷服务器、AI眼镜等新应用场景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预计25H2实现小批量量产 [3] 财务预测 盈利能力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10.76%/10.79%/10.82% [8] - 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增长率45.64%/13.78%/14.77% [8]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33.9%/34.1%/34.4% 净利润率15.5%/15.9%/16.5% [8] 每股指标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0.40/0.45/0.52元 [8]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净资产3.67/3.98/4.32元 [8]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0.56/0.57/0.63元 [8] 估值水平 - 当前收盘价9.88元 总市值6,171.04百万元 [5] - 预计2025-2027年P/E 24.93X/21.91X/19.09X P/B 2.69X/2.49X/2.29X [8] - 预计2025-2027年净资产收益率10.79%/11.34%/11.97% [8]
道明光学上半年营收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电子功能材料进入荣耀手机终端并打开全新应用场景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09:2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34亿元,同比增长9.97% [2] - 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21.88% [2] - 扣非净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22.87% [2] - 经营现金流净额2.38亿元,同比增长1109.27% [2] - 中期利润分配预案拟10派1.3元(含税),派现金额8119.79万元,现金分红比例71.20% [3] 业务板块表现 - 反光材料领域营业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5.70% [3] - 光学显示材料领域营业收入12870.59万元,同比增长14.13%,实现扭亏为盈 [3] - 电子功能材料领域营业收入7665.29万元,同比增长25.86%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石墨烯导热膜产品应用于红魔10SPro、红魔10Air、红魔平板3Pro等多款设备 [2] - 石墨烯产品通过荣耀终端测试验证并中标小折叠手机项目,处于放量和产能爬坡阶段 [2] - 石墨烯产品拓展至液冷服务器、AI眼镜等新应用场景的热管理需求 [2] - 反光材料通过微结构编码技术赋予信息存储功能,支持智能驾驶和车路云协同应用 [3] 行业与市场动态 - 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增长带动行车安全产品需求提升,加速反光材料国产替代进程 [3] - 公司反光材料海外市场份额持续提高 [3] - 公司定位为以薄膜型新材料为核心的平台型科技企业 [2] 公司战略与资金状况 - 公司货币资金充足,中期分红不会造成流动资金短缺 [4] - 分红政策响应一年多次分红导向,旨在提升长期投资价值和投资者获得感 [4] - 产业格局以反光材料为主、微纳光学显示材料及电子功能材料为两翼 [2]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石墨烯薄膜行业背景、产业链、企业布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技术突破驱动高端应用,中国石墨烯薄膜行业迈向百亿市场[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1 09:07
石墨烯薄膜行业概述 - 石墨烯薄膜是由单层或多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强度和超薄特性,按层数可分为单层、双层/少层及多层石墨烯薄膜,按功能化形式可分为氧化、氢化及氟化石墨烯薄膜等改性类型,按基底材料可分为铜基底、PET基底、镍泡沫基底等 [2] - 石墨烯薄膜应用覆盖柔性电子、传感器、能源存储等领域,性能与分类密切相关 [2] - 中国石墨烯薄膜产业已形成"粉体规模化、薄膜高端化"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在消费电子、柔性显示、医疗健康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1] 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 - 中国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以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为核心,实现8英寸晶圆级薄膜良品率达85%,主导电子器件与柔性显示领域 [5] - 氧化还原法年产能突破5000吨级、粉体价格降至200元/克,满足储能器件与传感器的大规模需求 [5] - 机械剥离法单层率提升至92%,为高端研究及特种应用提供高结晶度、少缺陷薄膜 [5] - CVD法迁移率>15,000cm²/V·s,氧化还原法比电容>300F/g,机械剥离法强度>130GPa [6] 行业发展背景 - 国家层面构建起多维度政策体系,通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政策明确石墨烯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领域 [7] - 行业专利布局从早期"规模扩张"转向"聚焦前沿",8英寸以上晶圆级薄膜、石墨烯量子芯片等"卡脖子"领域专利占比跃升至15% [9] - 生物提取法、机械剥离法等绿色工艺专利年均增长12%,推动技术路径向低成本、可持续方向多元化布局 [9]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形成"上游国产替代加速、中游技术分化突破、下游应用场景深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11] - 上游高端设备仍部分依赖进口,中游制备环节呈现技术分层,CVD法主导高端应用,氧化还原法主要用于导热膜等领域 [11] - 下游应用形成梯度发展,消费电子散热膜、柔性显示电极已实现规模化商用,新能源电池集流体快速放量,半导体、氢能等高端应用仍待突破 [11]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石墨烯薄膜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将突破百亿元 [15] - 消费电子散热领域石墨烯导热膜导热系数突破2000W/m·K,广泛应用于华为、小米等旗舰机型 [17] - 柔性显示领域国产石墨烯透明导电电极耐弯折性能超过10万次,已批量供货华为、OPPO等折叠屏手机厂商 [17] - 新能源电池领域石墨烯复合集流体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30%,2025年订单预计增长300% [17] - 医疗健康领域石墨烯发热膜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拓展了生物医学应用边界 [1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已形成梯队化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以富烯科技、二维碳素、重庆金美为代表,合计市占率约20%-25% [19] - 第二梯队包括宁波墨西、柔碳科技等企业,合计市占率15%-20% [19] - 第三梯队为众多中小型企业,单个企业市占率不足5% [19] - 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突破和下游绑定加速整合 [19]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五年行业将聚焦高性能材料研发、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及产业链生态构建 [23] - 等离子体增强CVD技术、生物提取法等绿色工艺将推动生产成本持续下降,预计单层石墨烯薄膜成本将从2025年的800元/平方米降至2030年的300元/平方米以下 [23] - 新能源领域市场规模CAGR将达35%,电子信息领域柔性显示用石墨烯透明电极在折叠屏手机的渗透率突破50% [24] - 行业将加速构建覆盖原料制备、薄膜加工到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预计2025-2030年国家层面将出台10项以上行业标准 [25]
道明光学2024年营业收入创下历史新高 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比例超过90%
证券时报网· 2025-04-21 21:12
财务表现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 41亿元 同比增长8 96% 创历史新高 [2] - 归母净利润1 70亿元 同比增长8 44% 扣非净利润1 38亿元 同比增长2 94% [2] - 经营现金净流量2 62亿元 同比增长9 81% [2] - 现金分红总额1 62亿元 分红比例达90 72% 每10股派发1 30元 [2] 业务板块表现 反光材料 - 营收10 70亿元 同比增长13 67% 车牌膜国内市占率提升 海外市场拓展至中东 南美 欧洲 [3] - 车牌膜及行车安全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5% [3] 光学显示材料 - 产品包括扩散膜 增亮膜 复合膜 量子点膜等 受益于车载显示大屏化趋势及政策支持 [3] 电子功能材料 - 主要产品为离型材料 铝塑膜 PC/PMMA复合板材 石墨烯导热膜 [3] - 石墨烯散热膜应用于红魔10系列 红魔游戏Pad 努比亚折叠屏手机 联想X50等旗舰机型 [3] 研发与创新 - 杭州研究院聚焦光学关键元器件 新型功能性薄膜及显示材料研发 拓展智慧交通 智能驾驶等领域 [4] - 2024年研发人员174人 同比增长20% 硕士以上学历19人 同比增长90% [4] - 开发手机后盖装饰纹理 裸眼3D解决方案 AR-HUD核心技术 具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4][5] - 推出智能交通警示小车 具备AI避障 远程操控等功能 降低二次事故率 [5] 战略规划 -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推进国产替代 提高国内占有率 加快海外布局 [5] - 拓展光学显示 新能源汽车 消费电子等领域 目标成为国际一流综合性薄膜企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