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纤维前舱盖
icon
搜索文档
从“雷布斯”到“雷不退”,为何越来越多人不喜欢雷军?
新浪财经· 2025-10-11 22:28
公司声誉与市场反应 - 公司创始人从被誉为“营销之神”到面临车主举牌维权,声誉发生显著逆转 [1] - 43%的维权车主为使用多年小米手机的老用户,其情怀信任感受到伤害 [13] - 创始人将微博评论设置为“关注100天才能留言”,被网友称为“百日维新” [13] 业务扩张与行业竞争 - 公司实施三线作战战略,同时进入手机、家电和汽车三个万亿级市场 [5] - 在家电领域,小米空调半年销量达540万台,直逼格力与美的 [6] - 在汽车领域,小米SU7切入20万以上高端市场,其26%的毛利率是传统车企两倍多 [6] 产品营销与用户信任 - 公司长期采用参数拉满、价格打穿、营销造势的玩法 [2] - 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宣传为“高性能散热”,客服解释主要作用实为减重,引发用户不满 [10] - 智能驾驶功能在发生致3名大学生身亡的交通事故后,从卖点转变为舆论焦点 [10] 企业经营与研发模式 - 汽车业务亏损62亿元,单车亏损4.5万元 [13] - 公司推行“11.5小时工作制”,员工需写检讨,外包工需蹲够时长才能下班 [13] - 公司的生存哲学被概括为“速度就是信仰”,与竞争对手强调“用户体验是信仰”形成对比 [15] 市场影响与未来挑战 - 公司的高毛利率被形容为“掀桌子拆房”,引发行业强烈反应 [8] - 批评指出公司从卖手机转向造车成为国民企业后,不能再沿用小公司的套路 [15] - 文章指出公司需要进行“价值观升级”,否则创始人的人设将面临被拆穿的风险 [17]
小米汽车深陷口碑危机,月度销量首次出现下滑
华夏时报· 2025-05-14 13:39
产品功能争议 - 小米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件售价高达4.2万元 但车主实测发现其导流与散热效果与宣传不符[2] - 实验显示碳纤维开孔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 也未能产生下压力 涉嫌虚假宣传或官方表达有误[3] - 小米汽车承认前舱盖功能表达不够清晰 并提供改配铝制机盖及2万积分补偿方案[2] 车主反应与诉求 - 部分车主不认同补偿方案 要求退钱或退车 2万积分仅相当于2000元 补偿力度为选装费的4.76%[3] - 400名车主订单进度各异 有的剩余2-5周 有的需要3-6周 不少订单已临近下线[5] - 车主提出退还4.2万元碳纤维前舱盖钱 或根据诉求协商赔偿 想提车的拿赔偿提车 想退订的退订[5] 公司回应与处理 - 小米汽车对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 可改回铝制前舱盖[3] - 对已提车和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用户赠送2万积分[3] - 小米官方未对退车请求作出回应 仅表示会进一步反馈信息[5] 产品开发背景 - 小米汽车原未规划碳纤维前舱盖 量产版已具备足够综合性能冲击赛道[6] - 后顺应用户需求推出该设计 复刻原型车同造型挖孔前舱盖[7] - 碳纤维前舱盖采用热压罐工艺制作 一套模具一天仅可生产一个合格产品[6] 市场影响与业绩 - 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为2.8万辆 环比下降3.4% 首次出现销量下滑[9] - 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 小米SU7排名倒数第一[9] - 该事件可能影响即将在6-7月上市的小米YU7[9] 行业警示 - 事件提醒车企注重技术落地可行性 加强用户沟通 保证宣传内容与实际性能相符[9] - 车企需要在满足用户期望 遵循工程技术规律 确保商业可行性及真实宣传之间寻找平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