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金融业务
icon
搜索文档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兴业银行“点绿成金”探索实践之路
中金在线· 2025-08-15 20:31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历程 - 2006年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国内首个能效项目融资产品并引入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 [2] - 2007年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碳金融业务的银行并参与国际绿色金融交流合作 [2] - 2009年设立业内首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 [2] - 2012年将可持续金融中心升级为总行一级部门提升战略地位 [2] - 2010年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信用卡 [3] - 2013年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支持浙江省"五水共治"项目108个信贷投入288亿元 [4] - 2015年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核心规划业务之一 [5] - 2016年提出打造一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的目标 [5] - 2019年底提前实现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和客户突破1万户的"两个一万"目标 [5] - 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落地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 [6] - 2023年落地全国首批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开发挂钩贷款 [6] - 2022年将绿色金融部与战略客户部合署形成新格局 [8] - 2023年上线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帮助客户算好减碳账 [7] 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与成效 - 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融资规模达2.4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6.07% [1] - 绿色金融客户数8.65万户年均复合增长率52.87% [1] - 绿色贷款支持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745.32万吨 [1] - 截至2025年6月末投向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融资规模超2300亿元 [11] - 截至6月末"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超5800亿元"减污"领域超14400亿元 [1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构建"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专案"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1] - 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金融债券等产品 [3] - 推出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融资产品排污权综合金融服务 [3] - 加快推广复制碳挂钩贷款碳配额质押贷等碳金融产品 [6] - 落地气候友好型债券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 [11] - 首家推出"节水贷"项目支持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修复 [11] 战略布局与行业支持 - 围绕"双碳"战略将重心从治污转向协同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6] - 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降低资产碳排放量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 [6] - 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内涵 [9]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绿色发展 [10][11] - 布局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产业新机遇 [11] - 支持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助力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能效提升 [11]
金融监管总局、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27条”!
券商中国· 2025-06-18 20:40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部署27条具体举措 [1] - 方案涵盖金融机构集聚、五篇大文章、制度型开放、监管水平提升、政策配套五大方向 [1][2] - 鼓励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支持全国性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1] 金融机构集聚与功能优化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支持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或授权方式加大在沪投入 [2] - 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落地上海 [2] - 优化在沪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引导机构强化协同合作 [2] 五篇大文章与实体经济服务 - 提升科技金融工作质效,鼓励碳金融业务发展以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2] - 重点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2] -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7] 制度型开放与跨境金融创新 - 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 [2] - 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和航运保险发展,研究探索离岸金融创新 [2] - 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银团贷款等非居民贷款业务 [5] 监管创新与风险防控 - 推动在沪金融机构提高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3] - 对金融创新试点探索尽职免责机制,强化央地协同建立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3] - 支持上海金融监管局通过监管互动机制开展限定范围的金融创新试点 [4] 政策配套与人才建设 - 深化金融法治建设,完善上海金融营商环境 [3] - 支持设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分中心,打造新型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3] - 加强金融人才引进与培养 [3] 金融与科技联动发展 - 支持上海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推进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建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