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磁悬浮电机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赋能“中国工控龙头” 汇川技术筑新质生产力根基
证券时报网· 2025-10-23 19:57
文章核心观点 - 深交所自2024年11月以来系统推进上市公司大走访工作,旨在通过常态化走访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汇川技术作为典型案例,展示了其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从初创企业到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佼佼者的成长轨迹 [1] - 公司通过资本工具运用、长效激励机制和持续高研发投入,构建了核心技术壁垒,并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智慧电梯等领域取得市场领先地位 [2][3][4][5] - 公司正以国际化、双碳能源管理、数字化三大战略培育新增长极,并将ESG理念深度融入发展基因 [6][7] 公司成长与资本市场互动 - 汇川技术于2010年9月29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上市时年营收为17.26亿元,核心产品集中于工业变频器领域 [2] - 上市不仅为公司带来发展资金,更使其公司治理体系实现质的飞跃,为后续业务扩张打下基础 [2] - 2019年公司以24.87亿元收购上海贝思特电气,从而从电梯电控单一产品供应商升级为电气大配套解决方案服务商,市场份额快速跃居行业前列 [2] - 2021年公司通过定增募集21.05亿元,用于收购汇川控制49%股权以强化工业自动化能力,并投资智能化工厂与工业软件平台 [2] 财务表现与激励机制 - 自上市以来,公司已实施七期股权激励计划与两期长效员工持股计划,覆盖从核心技术人员到中层管理者的多层级团队 [3] - 2013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从17.26亿元增长至370.4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8.34亿元增长至42.85亿元 [3] - 其间营收实现超20倍增长,归母净利润实现4倍增长,形成“人才激励—技术突破—业绩增长”的正向循环 [3] 技术研发与市场地位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获得2886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核心技术覆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的各类产品 [4]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31.47亿元,研发费用率为8.5%,研发团队规模达5538人 [4] -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公司通用伺服系统国内市占率为28.3%,低压变频器市占率为18.6%,均位居行业第一 [5] - SCARA机器人市占率为27.3%登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机控制器产品市占率为10.7%,仅次于比亚迪 [5] - 2024年尽管工业自动化市场整体下滑1.7%,公司仍实现营收正增长 [5]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以国际化、双碳能源管理、数字化三大战略为抓手培育新增长极 [6] - 在国际化领域,公司聚焦泛亚太区、欧洲区和美洲区,瞄准海外市场容量是国内三倍的广阔空间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总收入(含汽车)约13.2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6.4% [6] - 在双碳能源管理业务方面,公司依托电力电子平台技术,持续输出储能产品及数字化能源解决方案 [6] - 在数字化业务方面,公司深耕数字装备、数字能源与数字工厂三大核心赛道,为客户提供数自融合的综合解决方案 [6] ESG与可持续发展 - 2024年公司完成200余家主要供应商的绿色供应链调查,被纳入多项ESG指数 [7] - 公司荣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新财富“最佳ESG信披奖”,并入选福布斯“2024中国ESG50榜单” [7] - 通过将低碳责任、透明治理嵌入业务全流程,公司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动能 [7]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惹争议,格力美的等曾发生多起海归间谍案
搜狐财经· 2025-05-03 00:35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事件 -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临时股东大会上发表"绝不用海归派,因有间谍"的争议言论,引发舆论风暴[1] - 言论被指违反《劳动法》平等就业条款,多家官媒批评其"制造群体对立"与"背离国家人才战略"[10][12] - 事件舆情声量达303万次互动,影响力值突破8亿,成为涉及国家安全与人才政策的公共议题[12] 格力技术安全与泄密案例 - 2023年格力两名海归工程师分别泄露直流变频压缩机与热传导技术,导致东南亚12亿美元订单与欧洲2.3亿元政府采购订单损失[3] - 公司1.3万研发团队中海归占比不足1%,显著低于美的(15%)与海尔(12%),反映其本土化人才战略[3] - 格力累计申请专利121,431项(发明专利65,584项),连续八年位列中国家电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4] 格力军工合作与国家安全 - 2015年起与中航科工集团开展军民融合合作,磁悬浮压缩机技术拓展至军工领域[5] - 光储直柔系统与钛酸锂电池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通信基站等涉及国家能源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场景[5] - 公司拥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及1411个实验室,包括1个院士工作站和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4] 海归群体与国家安全数据 - 2013-2023年间谍案例中海归占比6.67%,但多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破坏性较强[5][6] - 国家安全部披露多起海归涉案案例,包括高校教师窃密、军工专家泄密及中央部门潜伏案件[6] - 中国累计留学人员达656万,79.3%为硕士以上学历,在AI、新能源等领域贡献显著[6] 公务员招考政策变化 - 北京取消留学生定向选调,上海限招软科前50高校,广东删除60所海外院校选调资格[7] - 财政部2025年录用名单显示12.5%新人为海归硕士,反映"分类管理"政策导向[9] - 涉密岗位明确禁止6个月以上非公派境外经历人员报考,包括国安、公安部等关键部门[9] 舆论争议与市场反应 - 胡锡进连续发文指责董明珠"身份歧视",但被质疑与留学中介存在利益关联[14] - 格力股价在事件后微涨0.8%,一季报发布时累计涨幅达1.25%,显示市场影响有限[16] - 《新京报》等媒体列举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等海归科学家案例,反驳"技术封闭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