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
搜索文档
从“养生课”到“收割局”,私域直播是时候告别野蛮生长了
新京报· 2025-10-19 19:49
监管行动概览 - 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涉及平台6件、商家24件 [1] - 已执行罚没金额293万元,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 [1] - 此次行动是监管部门首次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专项打击 [1] 违规模式与目标群体 - 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管理宽松、隐蔽性强等特点进行虚假营销,精准针对老年人群体 [1] - 通过线下推销、线上建群积累客群,在封闭直播中借助“伪科学养生课”等形式诱导消费,将普通商品包装成“神药” [1] - 私域直播普遍存在无回放、无订单查询、无评价机制、限时删除链接等特征,导致消费者维权和监管取证困难 [1][2] 全链条打击策略 - 监管实施全链条打击,覆盖私域直播间、平台、产品生产企业及销售企业 [3] - 重点查处通过“小恩小惠获客、建群、转发链接、组织听课、协助下单”模式形成销售闭环并直接获利的门店,将其认定为独立违法主体 [3] - 今年以来上海市已立案查处50余家此类门店 [3] - 平台因承担交易撮合并收取技术服务费,被要求主动承担治理责任,不再被视为“中立技术方” [3] 行业规模与监管升级 - 私域直播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商品交易总额(GMV)已达千亿规模,私域运营市场规模突破万亿级别 [3] - 河南监管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包括审查营销人员资质、设定直播数据最低保存期限等 [4] - 对未尽审查义务的平台依法查处并移送网信、通信、公安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4]
一财社论:整治私域直播乱象,保护老年群体消费权益
第一财经· 2025-10-16 21:06
私域直播行业特点 - 运营模式具有目标用户精准性强、购买意愿转化率高、封闭性与隐蔽性强的特点 [2] - 基于用户画像推送专属内容,其转化率可达公域直播的3至5倍 [2] - 运营模式多元,突出问题包括虚假宣传夸大功效、“专家人设”造假、产品资质造假及消费维权困难 [2] 目标市场与规模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 [1] - 私域直播靶向明确,主要针对具有资金和闲暇时间并对健康高度关注的老年群体 [1]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热点主要涉及老年消费陷阱和私域引流营销乱象 [1] 监管动态与执法挑战 - 私域直播给监管执法带来主动监控监测难、内容取证难、上下游链条追溯难等挑战 [4] - 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电子取证固证、跨区域协同办案、全链条“穿透式”监管等手段提升监管能力 [4] - 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对直播间、平台、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违法主体实施了全链条打击 [4] 法律法规与平台责任 - 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0月15日实施,完善了虚假宣传规制条款并强化了平台企业责任 [5] - 《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将公布实施,明确了平台、运营者、营销人员等主体的法律责任 [6] - 新办法旨在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并明确监管部门与平台之间的联动处置机制 [6] 行业治理与消费者保护建议 - 建议建立老年消费者特别保护规则,加强风险提示并延长冷静期,尤其针对大额和连续性支出 [6] - 监管部门将及时向社会发布私域直播虚假宣传典型案例,以发挥警示和规范行业的作用 [4] - 增强公众判断力以减少违规私域直播的受众基础是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3]
从养生课到收割局,私域直播是时候告别野蛮生长了
新京报· 2025-10-16 11:03
监管行动概览 - 市场监管总局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平台6件、商家24件 [1] - 已处罚没金额293万元人民币,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人民币 [1] - 这是监管部门首次针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采取专项行动 [1] 违规模式与目标群体 - 不法商人利用私域直播管理宽松、隐蔽性强等特点进行虚假营销,精准围猎老年人群体 [1] - 通过线下推销、线上建群积累客群,借助封闭式直播进行虚假宣传 [1] - 将普通商品包装成治百病的神药神器以收割老年人钱包 [1] 执法挑战与对策 - 私域直播存在播完即关、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特点,导致消费者维权难、监管取证难 [2] - 监管部门实施全链条打击,涵盖私域直播间、平台、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违法主体 [3] - 将明知宣传内容虚假仍提供一条龙服务的门店认定为独立违法主体查处,上海已立案50余家门店 [3] 行业规模与平台责任 - 私域直播商品交易总额已达千亿规模,私域运营市场规模突破万亿级别 [3] - 平台承担交易撮合并收取技术服务费,并非中立技术方,应主动承担治理责任 [3] 监管技术与规范发展 - 河南监管部门利用技术赋能,审查营销人员资质并要求直播数据设置最低保存期限 [4] - 对放任违法直播的平台依法查处并移送网信、通信、公安等部门以形成监管合力 [4] - 监管行动旨在为私域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划定红线,推动其管理水平向公域直播看齐 [4]
精准“围猎”老年群体 市场监管部门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
人民日报· 2025-10-15 20:20
私域直播行业监管动态 - 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全国已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涉及平台6件、商家24件 [1] - 监管处罚力度加大,已执行罚没金额293万元,另有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 [1] - 监管机构通过强化电子取证、跨区域协同办案和全链条穿透式监管等手段应对取证难、追溯难等挑战 [3] 私域直播模式特征 - 私域直播是基于自有流量池(如微信群、企业微信)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互动营销模式,与面向不确定对象的公域直播相对 [1] - 该模式具有用户精准性,可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群体)进行精准营销,从而实现高购买意愿转化率 [1] - 运营模式多元,包括门店型、云店型、社区店模式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态复杂 [1] - 封闭性与隐蔽性强,多聚集于管理规则相对宽松的第三方平台,平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1] 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 普遍存在虚假宣传与夸大功效行为,通过虚构身份、原料、疗效将普通商品包装成“神药”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 [2] - “专家人设”造假现象突出,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营销,但所谓专家缺乏真实专业背景和资质 [2] - 产品资质造假问题严重,部分产品无合法资质却伪造或冒用批准文号、认证标志,例如将普通食品宣传为药品 [2] - 消费者维权困难,不法商家常采用“播完即关”、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逃避责任 [2] 监管应对措施 - 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相关平台企业,要求其压实主体责任,配合监管部门办案取证 [2] - 平台被要求采用技术措施对涉嫌违法内容的外部链接进行限制访问,并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提示 [2] - 监管方向是提升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3]
微信群直播精准“围猎”老年人,市场监管总局首次“亮剑”
新京报· 2025-10-15 20:11
私域直播虚假营销的监管行动与成效 - 市场监管总局首次针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并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1] - 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已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平台6件、商家24件,已处罚没金额293万元,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1][6] - 对微赞、小鹅通、有赞、有因、目睹等5家私域直播平台的调查已终结[1][6] 私域直播的行业特征与风险 - 私域直播是基于自有流量池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互动营销模式,具有用户精准性、高转化率、封闭隐蔽性及运营模式多元四大特征[2] - 该模式常通过微信群、企业微信等封闭平台进行,平台管理规则宽松,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2] - 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精准“围猎”老年群体,通过免费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引流至私域直播间实施虚假营销[1][3] 虚假营销的主要违法手段 - 将普通商品包装成“神药”“神器”,通过虚构身份、虚假原料、虚构疗效等进行虚假宣传和夸大功效[3] - 伪造“专家”人设,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一对一咨询等形式诱导营销,而专家并无真实专业背景[3] - 产品资质造假,伪造或冒用批准文号、认证标志,将普通食品宣传为药品或夸大保健品功能[3] - 采用“播完即关”、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并通过虚构售后服务、拖延退款等手段使消费维权困难[3] 监管执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监管执法面临主动监控监测难、私域内容取证难、上下游链条追溯难等挑战[4] - 监管部门通过强化电子取证固证、跨区域协同办案、全链条“穿透式”监管等手段提升监管能力[4]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0月15日实施,完善了虚假宣传规制条款并强化了平台企业责任[7] 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成果 - 专项整治工作已征集线索7415个,查办违法案件4516件,罚没金额6876.91万元,责令3611家主体整改、涉及金额382.42万元,移送违规违纪线索95条[5][6] - 针对“潇洒甄选”及“垦道”品牌等相关违法线索,市场监管部门已对多家实际运营主体和门店立案调查[7]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相关平台企业,要求其压实主体责任,配合办案取证并对涉嫌违法链接限制访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