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融合 “破圈”!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上海分会场在沪召开
国际金融报· 2025-11-03 18:45
活动概况 - 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上海分会场暨校友活动于11月3日在上海召开 聚焦聚力科创融合与共享科技成果主题 [1] - 活动由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西安市投资合作局 西安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办 旨在搭建共享发展机遇与深化合作共赢的平台 [1] - 百余位专家学者 知名校友和长三角地区企业家代表参会 共商东西部创新合作路径与科技产业发展未来 [1] 西安科技产业与政策推介 -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西安科技产业优势及创新生态建设情况 希望推动两地技术 人才 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 [1] - 西安市投资合作局解读了西安在产业扶持 要素保障 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和发展潜力 [3] -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分享了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创新企业等方面的亮点成果 [3] - 西安高新区 经开区 浐灞国际港从产业布局 政策支持 载体建设等方面展现了优质投资环境 [3] 创新平台与合作路径 -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作为西安布局的新型创新枢纽 肩负构建科创服务新生态与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使命 [3] -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介绍了其运营模式与合作路径 探索出以科创引擎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特色路径 [3] - 在分享交流环节 西安人才大使 高校专家 校友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两地发展的实践经验 [3] 合作展望与市场潜力 - 与会人员认为西安的科创底蕴与长三角的市场活力将形成强大合力 为企业家与创业者提供广阔舞台 [3] - 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两地落地生根 [3]
科技成果赋智“深度行”落地东莞,为中小企业播下创新种子
南方都市报· 2025-10-16 23:33
活动概况 - 活动于10月1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松山湖举办 主题为“成果赋智 深度赋能” [1] - 活动旨在通过政策解读 成果推介和精准对接 构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协同生态 [1] - 活动属于“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深度行’活动暨创新成果播种行动”系列 今年已在长沙 大连等多地开展9场系列活动 [1] 东莞产业基础 - 东莞拥有22万余家工业企业 1.5万家规上企业 [2] - 东莞培育了23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31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601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数量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2] - 东莞正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 推动创新种子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 [2] 政策与标准支持 -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强调推动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是提升产业链韧性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1] - 建议提升产业技术基础能力 推进高质量成果产出 加速公共服务供给 构建常态化 长效化的科技成果赋智机制 [1] - 对《科技成果评价自我声明技术规范》进行解读 为科技成果的标准化评价与高效流通筑牢根基 [2] 创新成果与金融支持 - 项目推介环节集中展示了多领域 多路径的创新成果 包括智能微工厂 产学研协同 军转民技术等方向 [3] - 中国农业银行东莞分行提出支持科技企业全周期发展的具体方案 构建“技术+资本+产业”的多元协同格局 [3] - 在对接环节 企业代表与专家围绕技术细节 合作模式展开深度交流 多家企业与技术方 金融机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3] 活动成效与未来展望 - 活动实现了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高度协同 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指明了路径 [2] - 活动推动创新理念从思想碰撞迈向实际合作 实现了从“播种”到“发芽”的关键跨越 [3] - 未来东莞市将继续推动更多创新种子在湾区沃土中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 [3]
武汉基础研究竞争力全球城市排第13
长江日报· 2025-10-15 08:38
武汉基础研究竞争力 - 武汉基础研究竞争力在全球城市排名第13位,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 [1] - 遥感、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陶瓷材料等学科在全国范围内优势突出 [1] 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 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得分较上年度提高14% [1] - 知识创造力分指数增长最快,辐射引领力和产业驱动力分指数进步明显,环境支撑力和资源汇聚力分指数稳步发展 [1] 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发展 - 武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数量实现历史新高 [1] - 高新技术企业数再创新高,近四年增长超2倍 [1]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高速增长 [1] 城市创新定位 - 武汉成为创新资源的“聚能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策源地”、产权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全球创新网络的辐射源 [1]
国务院这项批复纳入大湾区内地9市,实施方案重点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9-11 21:57
改革试点范围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批复同意在10个地区开展为期2年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 [1] - 试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较高且拥有优势产业集群,改革旨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差异化探索经验 [1]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正围绕各自优势产业量身定制产业扶持政策 [1] - 城市群作为经济和城市最活跃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激发更大创新活力和相互融合,减少内卷 [1] 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 改革试点方案覆盖科技、土地、人才、数据、资金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2] - 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绿地用地规模管理模式,允许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连片开敞空间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 [2] - 按照国家范围、标准和规则,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 [2] - 统一土地规划利用有利于用活土地资源,充分发挥级差地租效应,使广深等核心城市更好利用土地,并与周边城市协调用地规划和指标调整 [2] - 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包括制定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鼓励通过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费用奖惩等措施进行盘活 [3] - 探索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深化“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和村级工业园整治 [3] -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3] - 加快建设统一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建立规则统一、规范透明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3] 技术与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 - 为促进技术要素成果转化,方案提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将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转让净收益的分享比例提高至50%以上 [3] - 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3] - 在增强资本要素配置能力上,将增加有效金融服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3] - 具体措施包括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拟上市企业综合培育平台,稳慎探索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加强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合作衔接 [3]